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為什麽會發生變化?(結合歷史知識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

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為什麽會發生變化?(結合歷史知識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

青銅器是商周時期藝術文化的代表,也是貴族社會文化的產物。它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用具,也是宗教祭祀的重要禮器。因此,青銅器發展史可以稱為商周文明史。過去,對青銅器的傳統研究側重於銘文和考古斷代的意義,而忽視了對紋飾和形制的研究。但是銘文、形制、紋飾是壹體的。不是所有的青銅器都有斷代銘文,但大多數青銅器只有紋飾或形制。所以最好的研究方向是綜合研究青銅器。由於時間的限制,筆者無法對青銅器進行全面的研究,只能對青銅器的“紋飾”進行初步的研究,以期有所收獲,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石。

清末民國初學的容庚是研究青銅器紋飾的第壹人。他在《商周彜器通考》(1941)壹章中列舉了77種紋飾。本文首次對青銅器紋飾進行了詳細的分類,詳細列舉了各類紋飾,並介紹了各類紋飾的起源、演變和時代。通過容庚先生專書的介紹,後來的青銅器研究者開始正視青銅器紋飾的存在和價值。最近青銅紋飾的作品很多,各種動物的文章也很多,有鳥的,有龍紋的,有獸面的。雖然這些門類中關於龍紋飾的文章很多,但大多只關註龍紋飾的分類和起源,很少討論龍紋飾的演變及其藝術價值。因此,本文選擇這壹類別作為研究方向,希望能進壹步挖掘龍紋飾的藝術內涵。

要了解龍紋為什麽會出現在青銅器上,首先要了解紋飾的起源,神話要從古籍和新石器時代的器物中去探尋。龍紋並非突然出現在商代青銅器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玉器。此外,就龍紋存在的意義,本文探討了與當代政治和宗教的關系。龍紋的分類是根據馬承元先生的分類方法。由於馬先生的分類方法最實用,最有理論價值,而大多數商周青銅器的龍紋都在此範圍之外,所以本文討論的龍紋分類壹般以馬承元先生的分類為準,並擬出表格,詳細說明各種龍紋的盛行時代和藝術價值。

第二章是龍紋的起源和意義。

第壹節神話中的龍

在原始社會,龍代表著重要的信仰之壹,關於龍的神話層出不窮,古籍中也有不少記載,比如《山海經》?6?4海內北經:《丙戌人面,取二龍》;還是山海經?6?4《西山經》:...鐘山,兒子叫鼓,人面龍身”。“普通話?6?4鄭玉曰:“夏衰也,贊人之神,化為二龍,以至於同王庭,曰:“吾贊二君子”。史書中的神話有《史記》、《漢書》、《南史》等等。史籍中有“人在,高祖裴鳳儀,姓劉,父為太公,母為劉維。”第壹,劉歆常歇小澤之惡,夢與神相會。雷電朦朧時,太公望之,見龍在其上,遂懷孕生高祖。“漢代有句話叫‘帝自王維醉,王維見壹龍於其上’。《南史》中有“南朝齊帝蕭道成,其貌異於英,有龍鐘,長七尺五寸,身披鱗甲。“綜合先秦文獻記載的龍神話,大約有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可以整理出來註1:

首先,把人和龍混為壹談。比如宇宙的開創者傅,生命的創造者女媧,打敗蚩尤創造物質文化的黃帝,嘗過百味藥的神農,都被描述成了龍臉蛇臉(圖1)。反映了古代原始人對與自然鬥爭中勝利者的崇拜。

第二,龍奈是人的化身。比如大禹的父親坤,死後三年不腐,化為黃龍。

第三,龍是神異之神。比如大禹治水的時候,因為治水的執著感動了世界,所以得到了神龍的幫助。龍用尾巴畫了壹條河,幫助禹治水。

第四,龍是神人控制的動物。據《山海經》記載,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玉江和東方之神句芒都騎著兩條龍。

雖然以上神話傳說無法考證,但我們可以知道“龍”在中國人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義。龍之所以成為中國原始社會崇拜的對象,反映了人們崇拜神力,而龍是神力的象征,因為它能飛來飛去,呼風喚雨,所以成為壹種具有神力的形象。然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龍只是壹種想象中的生物。在古籍中,描述龍的記載如下:

《說文》曰:“龍,鱗蟲可靜而明,細而巨,短而長。”。春分登天,秋分深潛。」

《管子》說:“池”:“欲小則化為蟲,欲大則藏於世;欲上則入雲,欲下則入深泉。每天都在變,上上下下。」

《尚書·洪範》曰:“五行緯曰:“龍,蟲之命也深,行而無形,遊於天者也。」

龍到底是什麽?是什麽形狀?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學者做過考證。壹致的結論是,龍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是由許多動物圖騰組成的虛擬物。在5000年前的古代氏族社會,人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各種自然變化,他們把自然界的壹切都看成是有靈性的。從天上的日月星辰,空中的風雨閃電,到地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被奉為神靈。原始人意識到這些自然現象是壹種神秘的力量,是崇敬和敬畏,於是將天空與世界圖像聯系起來,試圖用身邊熟悉的動物來解釋。

為了原始人的生存和發展,每個氏族或部落都把其中壹個神靈當作本部落的守護神,以及當作自己的象征或符號,對其進行崇拜,把神靈當作祖先,這就是圖騰崇拜。當時有部落或宗族合並的現象。當壹個強大的部落與另壹個部落合並時,它將對方部落最強大的部分吸收到自己的圖騰中,合並並融合成壹個優於原有形象的、代表所有合並氏族的新圖騰。這樣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非真實的動物,就變成了虛擬的綜合生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龍”來源於氏族和部落的圖騰。

傳說中的龍其實是被神化的蛇,龍的形象主要來源於蛇。傳說古人常遭蛇襲,先是敬畏布衣,後又將其神化為能避過壹切災難的神靈。這種變態心理讓很多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如春夏的雷電,壹道曲折的白光閃過後,便是傾盆大雨。閃電就像壹條龍,在瞬間飛在空中,壹波三折,於是人們就聯想到“雲來龍騎”,而在很長壹段時間裏,“龍蛇就是天使。”閃電能引起火災,所以龍能呼吸煙火。就這樣,蛇成了原始人心目中的神。它成為圖騰的主人,其他壹切動物只能依附於它,於是龍的神話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龍紋的萌芽

“龍紋”不是青銅時代的原始產物。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就出現在中國人使用的各種器皿上。即使“龍”的原始形態已無從考證,但通過現代考古的發掘,可以證明“龍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萌芽和發展。

龍的雛形最早出現在山西呂梁山南端薊縣柿子灘的石崖上。是壹幅魚尾鹿龍巖畫,距今壹萬年左右。在考古發掘中,甘肅省甘谷縣和武山縣出土的文物中,屬於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經飾有龍紋。它們曾被稱為“鯢魚的臉”,但它們應該被稱為“龍紋”。此外,在內蒙古與遼寧交界的紅山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還出土了多種玉器龍形器皿,包括內蒙古巴林右旗納斯臺的“龍形瓚”;翁牛特旗三星拉塔村的“玉龍”,遼寧牛河梁的“豬龍玉飾”(圖二),喀左縣東山嘴的“雙龍頭玉帝”。在牛河梁遺址的“女神廟”中,發現了泥塑“豬龍”的殘片。內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也出土了大甸子陶龍紋(圖3),是距今約3400年前夏家店下層文物的產物。此外,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出土的彩陶上也發現了“龍紋”(圖4)。陶寺出土的潘濤上,盤底內壁磨光,紅白兩色繪龍圖。龍的頭在外環,尾在線圈。龍身是壹條蛇,嘴巴很大,牙齒很鋒利,看起來像蛇而不是蛇。很明顯,這條龍是想象中的合成虛擬生物,這是早期龍形象的重要發現。據相關資料考證,此“龍紋”不晚於4500年前,堪稱“天下第壹龍”。但如果將紅山文化中的“玉龍”與山西襄汾出土的陶龍進行對比,則說明玉龍具有原始氣息和文化特征,因此有考古學家推測玉龍應為5000年前。於是,玉龍取代了陶四龍,成為“天下壹龍”。

上述“龍紋”大約出現於四到六千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它們具有相同的特征:圖像是兩個或三個動物圖像的組合,頭很大,身體卷曲成環狀或半環狀。不同的是,紅山文化和小山遺址中的龍是豬頭、蛇身和馬的組合;仰韶文化的龍是人或獸的頭,蛇或魚的身合而為壹。仰韶和紅山文化幾乎屬於同壹個時代,卻屬於不同的文化區域。它們和各自的起源有壹定的聯系。正是由於文化的差異,龍的形象特征也各具特色。這證明了“龍”的概念並不是壹個氏族的專屬,而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成為了許多部落的圖騰符號。

青銅器上的花紋名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貪食,有之體,有損其體,言更有賞。”再比如《魯春秋》。《從俗看正道》:“周鼎竊樂,甚長,全曲上下見大敗。饕餮和盜歌都是後世作為商周青銅器紋飾所采用的名稱,但其命名原因無法追溯。所謂饕餮文字,有時是青銅器上的動物臉,有時是龍臉上的排列。至於偷,就叫改造文,或者把它變成旋渦文。據《說文》記載,青銅器上的崔、邱、郭紋,都與龍有關,或為龍的別名,或為龍的兒子。

第三節龍紋的含義

人們談到史前藝術,都認為原始裝飾紋樣與原始社會和宗教密不可分,商周時期也存在這種現象。在原始社會,裝飾圖案不僅用於審美目的,其藝術活動似乎與社會模式和宗教信仰有著更密切的關系。西方學者卡西爾曾說:“藝術在其起源和創造之時,似乎與神話有著密切的聯系。即使在發展的過程中,藝術也不能離開神話思維和宗教思維的範圍和影響。”註6。因此,原始裝飾圖案與社會文化和宗教密切相關。

裝飾在商周青銅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紋飾的分類上,不難發現,動物紋是商周時期的主旋律,龍紋占了動物紋的絕大多數。這壹現象反映了商周時期動物形象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特殊崇高的地位,而動物紋飾又與商周時期崇拜鬼神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張廣智先生認為商周器物的動物圖案是幫助巫師與天地神人溝通的媒介。註7:在中國的青銅時代,他曾說:

在商代早期,動物的神話功能是溝通人的世界與祖先和神的世界...在中國古代,作為與死去的祖先交流的占蔔是借助動物骨頭進行的。禮器和青銅器當時明顯是用於祭祖的,去祭祖的人死後葬在壹起。因此,這些青銅雕刻是神話動物圖案,作為人類世界與祖先和神的世界之間的溝通媒介。

在商周時期,祭祀鬼神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商人還是鬼,所以凡事都要求鬼神幫忙,而求鬼神的工作是由女巫來做的,也就是所謂的“占蔔”。雖然巫術和宗教在原始時代並不相同,但巫術和宗教之間仍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原始宗教由巫術信仰發展而來。青銅器作為禮器,多用於宗教祭祀,所以青銅器上的紋飾與宗教信仰和拜鬼習慣有關。商周時期有“鑄鼎如物”的觀念,龍紋主要是作為“天命神權”的象征而設計的,所以在宗教上有重要意義。

商周時期的人們把動物視為具有無限神力的神,所以青銅器上的動物圖案除了宗教祭祀之外,還有政治意義。因為陰人仍然是鬼,敬畏神力,所以他們的祭祀和崇拜並不是最終目的。商周時期的人們將動物圖案視為巫師與天地溝通的媒介,只有貴族或首領才能壟斷這種溝通模式。正是因為這種特權,領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利益,通過青銅器上神秘莊嚴的動物圖案來宣傳自己的力量。因為這種奇特形象的象征令人敬佩,令人畏懼,可以恐嚇其下的被統治者,達到鞏固其地位和權威的目的。這種動物圖案無形中強化了其作為統治者的政治權力。

第三章龍紋與時代演變

第壹節龍紋類別

龍紋分類按龍身形狀可分為三種:直身、彎身、卷身。但龍紋流行已久,同屬壹類的人在時間上相距甚遠,進化關系並不明確。容庚的《殷商青銅器通論》將龍紋分為四類:扁平龍紋、雙尾龍紋、爬行龍紋、龍紋。馬承遠先生將龍紋分為五類:爬行龍紋、滾動龍紋、相交龍紋、雙體龍紋、雙頭龍紋。朱先生將龍紋分為奎文、壹龍、盤龍、團龍、小龍、曲龍等七大類龍紋。由於學者們的分類觀點和意見不壹,所以馬承元先生的分類方法最實用,也最有理論價值。商周時期的青銅龍大多不在此列。本文所討論的龍紋分類,壹般是以馬承元先生的分類為依據。在青銅裝飾中,所有身體彎曲的動物都可以歸於龍。龍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爬行龍圖案

爬行龍紋(圖5)是龍的側面像,多為水平擺放,龍頭朝前,身體呈爬行狀。通常水龍頭向下開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卷或者卷進嘴裏。前額有不同的角形,軀幹在中間,下面有壹只腳、兩只腳或沒有腳,尾巴常彎曲卷起。青銅器上的匍匐龍紋多呈對稱排列,由不同角度的獸首和蛇身組成,流行於商代中後期至西周早期。龍紋裏從側面看壹只腳的,叫“奎文”。所謂夔文,是指有壹只腳、兩只腳或省略腳的龍側面像。嘴巴張開,身體挺直或彎曲,額頭有棱角,尾巴向上或向下卷,都可以稱之為魁。隗囂之名源於《說文解字》:“隗囂亦神,似龍亦足。”山海經?6?4野東經:“有壹獸壯如牛,體色蒼白,無角。當壹只腳在水裏,壹只腳在水裏,就會有暴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奎可謂是龍或爬行動物的綜合變體,構圖不需要講究對稱。而是由畸形的動物構成整個身體的連續構圖,通過神化龍和獸來表現這種獨特的動態和節奏。

(2)卷軸龍紋

卷軸龍紋(圖6)是龍身體蜷縮的形象。禮記?6?4王早有“龍卷祭”之說。鄭玄註:《畫壹條穿衣服的龍》;孔《英達疏》曰:“龍卷為祭,卷之謂卷。畫這個龍形,卷在衣服上祭祀祠堂。在古代,龍畫是卷曲的。在青銅裝飾圖案中,卷龍紋可分為兩類。壹種是龍上身直立,龍身披雲雷紋,下部橫卷成長方形,龍頭放在青銅盤中央,因成分變化和時代不同而異,從商代到戰國青銅器都有;另壹方面,身體卷曲成壹團,以龍頭為中心,或首尾相連,或呈螺旋狀,稱為龍紋,盛行於商代晚期和周初。龍紋以龍頭為中心,盤繞成圓形龍紋,多裝飾在青銅盤的底部。身體周圍常有龍、魚、龍魚、鳥的圖案。

(3)十字龍紋

十字龍紋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纏繞在壹起的圖案,也稱“龍紋”。橫身龍紋(圖7)是龍的身體交織在壹起的形象,這在李周能找到嗎?6?4春官?6?4師常:“王建大昌,諸侯建旗。鄭玄註:“某諸侯畫龍,壹似其升朝,壹似其臣服。”和“公布姓名?6?4釋兵:“橫龍為旗,其也斜。”畫兩條龍相依為命。“這個圖案在青銅器上有幾條相互穿插的浮雕龍。龍身猶如壹條無盡的腰帶,紋飾與器皿的形狀緊密配合,給人以節奏感和立體感。青銅器上,以X形和∞形結構為基礎,常變換復雜的跨龍形象,跨龍形象稱為跨龍,上者上下,下者上,上者下,兩體交織。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有兩條龍交叉,還有壹群龍交織在壹起,發展成各種復雜的形態。青銅器上,器身比較厚,龍紋過去叫“平”。變形減少十字龍紋,稱為“平蛇紋”(註11)。

(4)雙龍圖案

龍身龍紋的特點是龍頭居中,身體向兩側展開,兩側分為兩條尾巴,四爪(或龍無足),尾巴卷起,原名“雙尾龍紋”(圖8)。這種紋飾的構圖類似於獸面,身體向兩側展開。這種花紋常裝飾在青銅器物頸部狹窄的範圍內,呈條狀分布,其優點是龍身可以完全展開,這就是雙龍紋;盛行於殷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5)兩端的龍紋

這種紋飾的特點是獸的兩端各有壹個龍頭或龍頭,以前稱為“兩頭龍紋”(圖9)。在青銅器上,動物的身體大多是斜線或之字形,這是花紋變形的現象。兩個龍頭不完全壹樣,有時候壹個是正面,壹個是側面。兩端簡單獨特的龍紋多見於西周中後期。蜿蜒的龍紋盛行於春秋中後期。

第二節商代龍紋的演變

第壹,商朝早期:

商代早期,主要的裝飾紋樣是獸面紋。隨著青銅器裝飾圖案的復雜化,在獸面圖案的兩側經常出現兩條蛇形的輔助圖案。這種像蛇壹樣的圖案經常以壹只腳的長條形出現,頭朝下,嘴張開,嘴唇卷起。它是龍紋的原型。龍紋雖然早期只是作為獸面紋的輔助裝飾,但已經逐漸演變為龍紋。

二、中間業務:

商代中期有兩個特殊現象。壹種是“真龍紋”從獸面紋的附屬部分獨立出來,成為真龍紋;另壹個現象是“龍紋”開始發展。在這壹時期,真正的龍有三種可見的圖案,按其出現的順序可分為以下幾種:

(1)直而短,頭向前。

這類龍身單軀幹,尾部下垂(圖10)或卷尾(圖11),流行於商代中晚期。這種圖案的壹部分仍作為獸臉圖案兩側的輔助圖案,但其形狀多為倒置。

(2)折疊式

龍身折龍紋的特點是龍身向下折,折角成直角,尾部卷起,口向下(圖12),見於商代中晚期。

(3)彎腰,卷起尾巴,嘴向前張開。

這壹時期的龍紋龍身接近S形,口向前張開,流行於商代中期(圖13)。

這壹時期的龍紋可分為兩種:壹種是以龍頭為側,體沿頭部向下卷,盤卷成壹圈的青銅盤(圖14),見於殷商中期;另壹方面,龍的頭部為前部,龍的身體在銅盤中順時針盤繞成壹圈或壹圈半,體間常有龍(圖15),多見於殷商中期,壹直持續到春秋早中期。此外,“爬龍紋”也是這壹時期流行的,出現了不同角度的獸首和蛇的形象,如虎頭龍紋、長頸鹿龍紋、外卷角龍紋等。這種模式盛行於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第三,商朝晚期:

承襲前期的“龍葵紋”風格繼續流行,出現了折身龍葵紋的新變種,其特征是龍的軀幹向上折,折角成直角,尾部向下卷(圖16)。“龍紋”也在這壹時期繼續盛行。根據巧妙的設計,這條龍是圓盤周圍的壹組圖案,這就是龍的原型。《爬龍紋》也在這壹時期繼續盛行,延續了之前的風格。此外,這壹時期還開始發展出另外兩種龍紋,壹種是“雙龍紋”,壹種是“伊龍紋”。雙尾龍紋在商代晚期開始出現,特點是龍首居中,身體向兩側展開。原名“雙尾龍紋”,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藝龍文》萌芽於商代晚期。龍紋短而直,尾翹冠垂於尾(圖17)。雖然少見,但在西周早期仍可見到(圖18)。壹龍多為對生,多分布在器物頸部作為主要裝飾。

第三節西周龍紋的演變

壹、西周早期:

西周初期,“真龍紋”繼續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真龍紋變體。比如身體直而短,頭向前,龍的身體壹分為二,尾巴卷起(圖19)。另外,在這種類型的基礎上,又演變成了另壹種類型的龍紋。此龍紋頭低,口朝下,額上有兩角,上枝長而卷,形似樹幹(圖20)。這種龍紋雖然與體裂尾卷的龍紋相似,但背上有刀形的羽翅,所以兩種龍紋的區別可以通過這個特征來區分。這種龍紋見於西周早期。新品種如壹龍首引兩體,即“雙龍紋”,萌芽於商代晚期,並在這壹時期繼續發展;或者兩端各有壹個龍頭的身體變成兩條龍,稱為“二龍”;或者是龍葵和隗風相遇的奇異身體(圖21)。“雙龍紋”和“盤龍紋”也在這壹期繼續流行。這壹時期出現了“爬行龍紋”的新變種,稱為“長冠龍紋”。其特點是把龍的角換成了鳳的長冠,它的頭仍然是壹個動物的頭,而龍的身體很長,中間有壹只腳或鰭,尾巴是上下分開卷曲的。另外,《藝龍文》的圖案是雙頭直身,雙龍頭因易慧而相向,始於西周早期(圖22),壹直持續到西周中期(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