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古詩如何影響書法?

古詩如何影響書法?

論詩歌和書法

王木武

詩詞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說,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緊密結合了壹千多年。詩以書為內涵,以書為表象,詩與書合二為壹,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因為中國是詩的國度,書法的本質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藝術,所以中國壹直有詩書結合的習慣,把自己或他人的詩以書法的形式記錄下來,讓他讀詩讀詞,雙重享受。這種現象歷代都不缺,尤其是宋代以後,更為普遍。就現在能看到的書法作品來說,寫詩的書法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很多書法帖本身就是詩歌作品,比如蔡襄的自撰詩,蘇軾的黃州寒食詩,黃庭堅的松風閣詩,米芾的苕溪詩,舒蘇鐵,白仲嶽的詩等等。到了現代,書法以詩為書寫對象的現象更加普遍,幾乎到了說者遍天下的地步。

所以才會有這種現象。根據作者的分析,至少有五個原因:

首先,從內容上看,詩歌作品壹般具有音韻優美、節奏動人的特點,容易感染作家,豐富想象力,激發熱情,從中得到靈感,從而在創作中充分發揮,使書看起來更有魅力;其次,大多數詩歌作品意境深遠,富有哲理。如果寫成書法作品,陳列出來,可以使詩書相映,適當地欣賞詩書。再次,詩歌作品因為內容集中,壹般短小精悍,非常適合以條幅、橫條、方塊或扇面的形式日常懸掛;第四,由於詩歌作品語言簡潔,重復詞少,可以避免壹般文章中重復詞過多的困惑。第五,因為詩歌有固定的格式和規則,書法壹般從頭到尾沒有斷句,所以寫詩可以讓對詩韻有大致了解的人在閱讀上沒有語言障礙,可以理解和閱讀。

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詩與書法才千百年來息息相關,相隨相伴,不離不棄。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無論是什麽級別的書法展、書法比賽,還是在書刊上發表的書法作品,幾乎都有壹半以上是寫詩的,而這些書也不能例外,比如王之渙的《登雀湖》、的《楓橋夜泊》、杜甫的《絕句》、魏的《西溪滁州》、李白的《登州》。這些名篇雖然意境深遠,但朗朗上口的詞句非常適合寫作。但當大家都擠在這條狹窄的路上時,就給人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自己寫詩。其實,沒有必要列舉那些古人、黃庭堅和唐寅。即使在現代,也有許多人喜歡自己寫詩,如毛澤東、郭沫若、啟功、饒宗頤、沈鵬和陳永正。他們不僅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和學者。所以他們的書大部分都是為了寫自己的詩。

自己寫詩有很多好處。壹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加強自己的語外功夫,讓書更有書卷氣。其次,可以陶冶自己的氣質,提升書籍的藝術品位,讓詩詞書籍更具美感;第三,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更好的融入書中,筆會隨著自己的感受而轉動,達到融為壹體的境界。總之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筆者認為讓自己的文筆獨樹壹幟,不走別人的套路,不墨守成規,寫自己的詩和書,讓詩和書互相結合,互相輝映,應該是個不錯的辦法。

原文見:/contact/sgysf.asp。

==============

中國書法與詩歌發展的同步現象:張紫妍Z1e

摘要:書法和詩歌就像兄弟,攜手在歷史的長河中,跌跌撞撞從遙遠的原始部落走來。它們像音樂,縈繞在梁間,訴說著各自時代的審美心理和文化傾向。T & amp

關鍵詞:字體,詩體,書體和詩體同步嗯

中國的書法和詩歌有著密切的關系。歷代書法家多為詩人或具有詩人氣質,不必壹壹列舉。然而,關於書法與詩歌關系的討論卻極為少見。本文試圖從同步現象來探討中國書法與詩歌的淵源,從而指出書法的發展趨勢。由於作者學術能力有限,請指正。7 & lt

壹,原文與原詩uCK

講藝術的人都知道,詩歌比文字早產生。《淮南子》。《道英訓》說:“今夫抱大樹,前呼惡諾,後應之,亦是勸之歌。”雖然沒有歌詞,但這種勞動吶喊其實就是詩歌的起源。魯迅先生說的是“於航於航”。有人說,中國最早的詩是二字詩,如《吳越春秋勾踐陰謀論》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殺人。”姑且稱之為二言詩吧,而且是更高層次的二言詩。E7h#~_

二字詩由兩個字的口號和動賓組合的敘事形式構成。它用非常簡潔的敘述表達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和審美理想。原始詩歌反映了當時人們思想的純樸和濃厚的生活氣息。G5B9)x

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由原畫和描述轉化而來的。劉正成先生曾指出:“中國的巖畫起源於大約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從它所描繪的來看,可以說基本上是狩獵民族的藝術記憶。他們應該早於文字的產生。”從巖畫到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文字的正式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在這漫長的時間裏,文字從巖畫中脫穎而出,演變為圖像符號,我們可以稱之為原始文字。#

原畫人物仍然保留著原畫的形象,並不是成熟的象形文字。這就好比從《於航·於航》發展而來的原二字詩,只能記錄壹些簡單的動作和場景,無法描述更復雜的事件。他們還有明顯的原始胎記——局限性。qe+@dI

原始文字的出現雖然晚於詩歌,但其發展軌跡和人們的思維形式與原始詩歌如出壹轍。通信網絡(Communicating Net的縮寫)

二、甲骨文與甲骨文VJ E。

叢文君先生曾說:“商代以前,沒有成熟的文字體系...商文化遺留下來的種種跡象表明,是無處不在的宗教活動催化了文字的形成。.....或者說,是宗教孕育了原始的書法藝術形式和審美觀念,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起點”這壹論斷基本正確。只是商人的占蔔不能算是壹種宗教活動,只是當時的壹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直接促進了語言和文字的發展,“催化了文字體系的形成”。今天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已經完全突破了以前的二字表達,形成了以二字為基礎的高低不平的句式。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對後世的四言詩進行了歸納和整理。EQp@

作為甲骨文的內容,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和平與穩定的向往,這顯然影響了甲骨文的造型風格。甲骨文字的造型是根據平衡原理塑造的,許多字采用對稱結構,表現出統壹對應的美感;甲骨文的線條組合基本上是以橫平豎直為原則,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書法藝術形式和審美觀念。`-

三、四言詩和金文2u]

甲骨文成為青銅器篆書(青銅器銘文)是中國文字史上的壹大進步,其中書寫方法的改變起了直接作用。叢文君先生認為,從甲骨文到大篆,壹直有“篆印”的形式:“篆印代表日常常用漢字的書寫方法。即使在青銅器銘文等莊嚴場合,它強調規範和標準的價值,它仍然客觀地反映了千變萬化的書寫方法的進步,審美目的及其調整。它的變化往往可以是書法的風格、線條的形式和美感、字體和字形結構。書寫形式的符號化日益加深,書法也在不斷解放、豐富和發展。”甲骨文已經作為文字記錄流傳下來,但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不成文表達方式(如歌謠)。這就好比我們研究西周的時候,除了能看到的青銅器銘文,對當時的記錄文獻知之甚少。但我認為周人的記載壹定是以毛筆為主。青銅器上的文字和漢唐銘文壹樣,是為了永久紀念,實在不能作為日常記錄的方式。叢先生的《篆書概論》從文字(而不是鑄刻)的角度來解釋篆書的產生,很有見地。2#

西周是中國早期詩歌的繁榮時期。“周公禮樂,把周人的社會生活置於統壹的規範之中。”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當時民歌創作極為繁榮,涵蓋了渭河、漢江、黃河、長江流域,貴族文人的作品也相當可觀。在孔子編輯這首詩之前,音樂官員收集民歌已經是朝廷的公務。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歌謠大多是四言律詩,中間有五言、六言、七言。用詞工整凝重,章句重復,節奏感強,既嚴謹又有力。這些歌謠在當時並沒有以金文流傳下來,而是以後世文獻記載的形式流傳至今。但是,我們可以在《詩經》的形式特征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兼顧金文的書法特征。特小號

與甲骨文相比,金文中的文字往往筆畫更簡潔,象形成分更簡單,表意功能更豐富,文字的審美價值占據重要地位。對比、平衡、對稱、和諧、韻律等美學形式在金文的結語方式中得到了清晰的體現。金文所表現出的獨特氛圍,與當時的詩歌有著密切的關系。k[iT]

第四,分數線的出現和五言詩m4$”

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隸書起源於民間,是篆書草書體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出現的字體。沃興華先生的《論子書之代》對此已經做了非常確切的闡述,這壹點我就不用多說了。但本體之外還有各種因素,與詩歌的發展也有同步現象。,@d*-

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代的五言詩,每句只加壹個音節,表達功能大大增強。正如鐘嶸在《詩序》中所說,“賦四字,含義廣泛,若從風、騷中生效,則可得多;每壹篇苦文都很復雜,意義不大,過去很少借鑒。文學作品中五個字的精髓,就是很多作品都有味道。”詩歌的這種發展趨勢和書法如出壹轍。篆書的筆畫直而無表情,給人無始無終的感覺;另壹方面,子書的筆畫中存在波勢。用有節奏的表達,筆以隱鋒開始,以波浪結束,是有始有終的“線段”。篆書筆畫的轉折重在“轉”,如線的彎曲;全書分兩筆,橫畫與豎畫呈直角相連。篆書的結論以正楷為主,但子篆因波勢而自然歪斜,其左右兩部的構圖猶如“八”的兩筆分離,故稱八股文。所以分劇本的結構更傾向於力的平衡。篆書構圖以豎畫為主,直豎畫表現出挺拔的風格;子書以橫畫為主,形成波勢,向左右延伸,人物平而動,等等。這些形式美的逐漸豐富和完善,可以從金文、小篆、漢簡、漢碑的比較中看出。總之,篆書的表現性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分篆逐漸產生並成為主流字體。它不僅使書寫更加方便快捷,而且豐富了文字的審美價值和表達方式,使文字的風格更加多樣。dABt

字體的演變與當時詩歌的發展是同步的,是壹定階段不同文化領域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ik

動詞 (verb的縮寫)代楷書而用韻由}

楷書,又稱隸書、真書。“凱”是指這種字體可以作為法語的模型,也就是標準字體。這種標準字體壹直沿用至今,沒有新的變體,可見其典範程度。eyL][-

楷書繼承了隸書的橫、豎特點,將隸書的曲折濃縮在“四”字筆中,突出了轉挑的形象,豐富了隸書的筆法和筆畫,形成了端莊嚴謹、筆畫豐富的新字體。oHl|

楷書起源於漢末,發展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代,與律詩的形成不謀而合。聞壹多在《韻底研究》中說:“韻名為唐代沈全啟、宋所創。但格律詩的起源更遠。再遠也畫不清楚,因為詩歌從古風到正體的過程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然而,仔細追查之後,卻沒有發現任何線索。五律始於齊良棣的新體詩。但就是在這個時候,五律才完全準備好。在此之前,那裏實際上已經有了壹個初步的五律,它日益壯大,逐漸成熟。最遲在魏晉人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這種初步的跡象。”他又說,“夫有七律,夫有五律,只是每句話的字數不同,所以起初沒有別的區別。”所以五律之體已立,七律也在其中;兩者沒有區別。“顯然,楷書和楷書的發展是同步的。眾所周知,唐代不僅是楷書發展的成熟期,也是五言七言律詩的成熟期,這絕非偶然。在詩歌中,唐朝的人尊法;在書法上,唐人尊法。唐人的這種審美心理作用於不同的藝術領域,自然會產生相同的效果。5M#P

上面我們介紹的中國書法和詩歌的同步現象,只是從字體和詩體演變的角度來看,我們討論的字體僅限於文字的正體。我認為這種演變是中國書法和詩歌發展的主線。由此可見,在唐代,書法和詩歌都已經發展到了令人滿意的地位。之後的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都徘徊在它的陰影下,難以有所突破。th5eOi

不及物動詞現代詩歌和當代書法F9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海外先進文化的歷史。這突出表現在詩歌的創新上。“中國詩歌史發展的壹個基本規律是,詩歌體系起源於民間,興盛於文人,最終成為壹種主要的審美範式。但是,新詩是個例外。新詩的誕生不是本體的進化,而是文學革命的結果。它不是古典詩歌的自然延伸,而是在西方詩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壹種詩歌形式。”新詩的這種“例外”使它“尚未融入現代中國人的心理,也遠未深入民族心靈”。& gt^[V

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的書法就像是壹個山裏的隱士。沒有漢文化之外的書法,也沒有外在的對象來比較新舊書法。因此,它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姿態。直到80年代才從大夢中醒來,開始走向“現代性”。f[

雖然“現代”書法風格的興起還沒有傳統書法那樣深入人心,但正如新詩還沒有在中國人心中生根壹樣,明天是屬於他們的。

原文見:/cgi-bin/topic.cgi?論壇= 99 & amptopic=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