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真的不好讀。我勉強看完,現在也是。因為各種所謂的“原因”,我沒有參加這個課程,只是把書看完了。我得交通關作業,因為不能留下“不良記錄”。我曾經被壹個站長趕出來過,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再發生了,因為站長是我心裏最後的光。將來有壹天,我開悟了,就能有機會再來。網主是我的底線。我想我離開悟不遠了。
言歸正傳。看完這本書,雖然有晦澀不清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突然的地方。針對“先秦思想”,我整理如下。如果有什麽不妥,請接受。
壹、時間的深處,等待花開的季節——先秦思想的源頭
(壹)中國哲學的背景
1,中華民族的地理環境——思想的搖籃
中國是壹個大陸國家。在華夏先民的眼裏,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這對中國哲學的發展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中國哲學的普世情懷才會發展得如此淋漓盡致;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哲學才會如此包容;正因為如此,中國思想才會缺乏侵略性。俗話說,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這壹方水土是中國思想的根基。
2.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思想的起源。
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壹直靠農業生存。所以,土地是沈澱在各家思想中的壹根筋。在農業社會,“種田讀書”作為壹種驕傲壹直保持到近代。雖然文人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當然也有相當壹部分文人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文人是不斷接觸農村農業的。所以學者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往往反映了農民的思想。
(二)哲學家的起源
從公元前7世紀到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和政治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僅周氏政權崩潰,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制度崩潰。在這個大解體的過程中,各種知識的官方代表分散在民間。這些人本身可能是貴族,也可能是用自己的技能侍奉國王和王子並獲得世襲官職的官員。就是這樣。以前的貴族官員在流散到民間後,開了壹個圖書館,招收學生,用自己的專長或技能謀生。這些傳授知識,發揮論證的私教,就成了“老師”。這就是“師”與“官”分離的開始。
在漢語中,“家”首先指家庭或家,表示是個人或私人的事情。除非教師以私人身份講課並表達他們的個人觀點,否則不可能有思想家。
由於這些教師各有特長,充分發揮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有的教師擅長教授儒家經典、禮樂,被稱為“儒”或“士”;也有壹些精通兵法或武術的老師。他們被稱為“夏”;有的老師擅長辯論,被稱為“辯手”;其他人擅長巫醫、占星術、占蔔術和幻數。他們的知識被稱為“煉金術”,這些人被稱為“煉金術士”。也有壹些人,憑借他們對政治的實際知識,被稱為王子和王子的顧問或官員,被稱為“魔術師”;最後,有些人,有見識,有才華,對當時的現實政治失望而逃入深山,被稱為“隱士”。
以上六種人形成了儒、墨、道、名家、陰陽家、法家六大流派,敘述如下。
1,儒生流,建從文士。
農民生活在土地上,土地不能移動。地主階級的學者不能離開土地。如果壹個人沒有特殊的天賦,他不可能離開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他的後代只會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也就是說,同壹個家族的後代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生活在壹起,從而發展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其復雜程度和組織程度為世所罕見。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家庭制度的合理化。
對於農民來說,要註意日月的運行和季節的變化。我們的祖先由此受到啟發,得出結論:無論在自然領域還是生活領域,當壹切事物發展到壹個極端時,都有向相反方向的另壹個極端運動的趨勢。這壹理論為儒道兩家所主張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
2,墨家之流,築出於遊俠。
在周朝,帝王將相都有自己的軍事專家,統治權力在周後期解體。這些軍事家失去了權力和頭銜,分散在全國各地,只求就業謀生。他們被稱為“俠”或“遊俠”。他們把“他言必真,他行必有果,他言必踐,他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去學者的困境”作為武士道德。墨家很大壹部分是這種武士道德的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儒”“俠”都是依附於貴族的職業者,他們本身就屬於社會的上層。後來儒生繼續來自上層或中產階級,俠客來自下層。在古代,各種法規和禮樂都是貴族專用的。在普通人看來,這些法律法規和音樂都是奢侈的繁文縟節,毫無用處。墨子、墨家正是從這壹點出發,對傳統教規體系和為其粉飾的孔子、儒家進行了批判。墨家哲學的內容主要是這種對遊俠道德的批判和辯護。
3、道家之流,隱者所蓋。
農民生活簡樸,思想簡單。從這壹點來說,道家譴責文明,主張回歸自然;理想化孩子的天真,輕視知識。
農民總是和自然打交道,他們熱愛自然。道家把這種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嚴格區分屬於自然的和屬於人的:壹個是自然的,壹個是人為的。大自然讓人快樂,人造人卻讓人痛苦。這種道家思想最終發展到主張“天人合壹”,即人與自然、宇宙的統壹。
4,名人流量,被辯手覆蓋。
先秦稱“名專家”為“辯士”,“辯士”起源於訴訟專家,鄧是其中最早的人物。
5、陰陽家流,建自方士。
先秦時期的陰陽家源於古代的煉丹術,術士修煉的是煉丹術。周朝初年,封建主義鼎盛時期,每個貴族都有壹個世襲的術士。貴族們在采取任何重要行動之前,都必須先詢問占蔔師。隨著封建主義的逐漸衰落,這些貴族家庭的術士們逐漸失去了地位,散落在社會各處,卻繼續以魔法為生。這就是“方士”的由來。
神奇的數字或咒語最初來自迷信,但它們往往是古代科學的種子。煉金術和科學都試圖用壹種積極的態度來解釋自然現象,使人們能夠征服自然,並使之發揮作用。
6,法家之流,被符咒所覆蓋。
西周封建社會制度的解體帶來了深遠的社會政治變革。新的形勢給各國帶來了新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從孔子開始,各個學派的思想家都試圖解決國王的各種問題。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往往不切實際。各國國王愛聽的不是勸其為人民謀福祉,而是能夠應付眼前的問題。
也有少數懂現實政治的謀士,各國國王通常願意聽取他們的觀點。他們給王侯將相出謀劃策,告訴統治者如何統治廣大的封地,如何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們宣揚國王不需要成為聖人或超人。只要他實行他們提出的壹套策略,壹個只有中國人才的人就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壹些方士提出了他們所主張的治國方略的理論依據,構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張。
二、聽花的聲音——多彩的學校
儒家思想
1,孔子:先師
孔子出身貧寒,在魯國政府任職。到50歲時,他已經升到了很高的位置。由於政治混亂,他被迫辭職離開。在隨後的十三年裏,他周遊世界,希望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社會改革理想,卻處處碰壁;晚年回到家鄉魯,三年後死於公元前479年。
(1)更正名稱
關於社會,他認為,壹個社會要想走上正軌,有秩序,首先要“正名”。也就是說,客觀存在的事物,應該與其名稱的本義相壹致。君、臣、父、子在社會上都有責任和義務。任何有名字的人都應該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孔子倡導“正名”的意義。
(2)仁義
對於個人道德,孔子強調仁義,尤其是仁。義正合適,就是壹個事物應該是什麽樣子。這是絕對的道德法則。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做壹些事情,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至於“仁”,其本質是“愛”。
(3)忠誠和寬恕
做別人所謂的忠誠,不要原諒別人妳不想要的。孔子認為忠恕之道就是實行仁的方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的壹面”
(4)了解生活
儒家從“義”發展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也就是說,要理解世界存在的必然性,這就是“認識生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做了我們所做的事情,遵守了我們的義務,那麽這個義務在道德上已經完成了,而不是從表象上看,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5)孔子認識到了道德之外的價值,覺得自己接到了神聖的召喚。
2.儒家的理想主義學派:孟子。
孟子,生於戰國時期的鄒國,在今天的山東南部。他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那裏學習儒學。在儒家思想中,孟子代表了理想主義的壹個流派。
(1)性善論
孔子強調仁,但沒有充分說明人為什麽要這樣做。孟子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發展了人性本善的理論。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不是說人生來就是孔子聖人。他承認,人性中有壹些因素並無善惡之分,但如果人們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邪惡。孟子認為這是人與獸相同的地方,體現了人的獸性本能的壹面。但嚴格來說,這不是“人性”。
人性有仁、義、禮、智四端。如果充分發展,就會成長為孔子強調的“四德”。這些美德,如果沒有外力的阻礙,自然會生長在人們的心裏。
(2)政治哲學
在儒家政治哲學中,只有聖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君主。孟子更進壹步,把這種理想描述為古代曾經存在的事實。
如果君主缺乏領袖的道德品質,根據孟子,人民有進行革命的道德權利。這個時候,如果妳殺了君主,妳只是殺了壹個不義的人,而不是“弒君”。
如果聖人成為君主,他的統治就叫做“王道”。按照孟子和後世儒家的說法,政治統治有兩種:壹種是“王道”,壹種是“霸道”。按照孟子的說法,遵循王道的最重要的健全的經濟基礎是在農民之間實行土地的平均分配。
孔子對其原理的解釋僅限於個人道德修養的範圍,而孟子將其擴展到政治和治國的範圍。孔子解釋其理時,只講“內聖”,孟子則將其擴展到“外王”的範圍。
(3)神秘主義
在孟子和儒家中,他的學派認為宇宙根本上是道德宇宙。世界的道德原則也是宇宙中流行的形而上原則,人性是這些原則的表現。
天人合壹,實現孟子所說的“萬事俱備”,讓我們看到了孟子哲學中的神秘主義。
崇高的精神是人與宇宙的關系,所以是壹種超越道德的價值。是天人合壹的精神,所以孟子說是“塞於天地之間”。
3.儒家的現實派:荀子。
荀子的真名是荀卿和趙國人。荀子大概是稷下學宮最後壹位偉大的思想家。
(1)人的狀態
荀子以鼓吹“人性惡”而聞名。荀子的學說堪稱壹種文化哲學。他的理論的主要思想是,壹切好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創造的。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性成果。所以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壹樣重要。
(2)人性論
在《性惡論》壹文中,荀子試圖證明人天生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天生就有智能,所以人才能變好。
(3)道德的根源
壹般來說,儒家重禮,荀子更重禮。荀子從禮儀是社會行為規範的角度強調了禮儀的規範作用。
(4)禮樂理論
荀子論述了禮儀的文化教育功能,強調禮儀凈化人的感情,使之純潔高雅。
荀子視音樂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這是儒家對音樂的總體看法。
(5)邏輯理論
荀子的正名理論既像孔孟壹樣註重倫理,又體現了他對邏輯的關註。關於“名”的邏輯作用,荀子在《正名》壹章中說:萬物各有其名,不同的現實有不同的名稱。關於“名”的邏輯分類,荀子可以分為兩類:* *名和別名。* * *名字是人綜合思維的產物,別名是人分析思維的產物。“名”與“實”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荀子的思想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動蕩的時代。當時,人們渴望政治統壹和結束動亂。這種統壹在當時被稱為“統壹天下”,但實際上是統壹中國的意思。
4.儒家的形而上學
《易傳》和《中庸》代表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學發展的最後階段。
(1)事物的“原因”
《易經》中的道是“多”,是支配宇宙萬物的個體“原則”。這方面有點像西方哲學中的“* * *相”。
(2)創造萬物的“道”
除了不同事物的“道”,還有壹個普遍的“道”,支配著萬物的產生和變化。《內聚》說:“壹陰壹陽為道。成功的人是善,成功的人也是人。”這就是生成萬物的“道”。
(3)萬物變化的“道”。
《易傳》強調宇宙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第壹,宇宙中發生的壹切,包括自然和生命,構成了自然秩序的連續鏈條。第二,在這個進化過程中,壹切都在自我否定的運動中。第三,在這樣的進化過程中,事物是無窮無盡的。
《易傳》和《老子》持有相同的觀點: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指望壹帆風順,壹下子就成功;如果妳不想失去妳所擁有的,妳應該多想想事物的反面。
《易傳》和《老子》在另壹點上持有相同的觀點:謙虛和謙虛是重要的美德。
(4)“中”與“他”
“中”的真正含義是“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和”就是協調差異,達到和諧。而從中國,中國達成了壹筆。
(5)“勇”與“昌”
中庸提出了看似“普通”和“平凡”的事物的重要性。“庸”的意思是“普通”、“平凡”。精神文化的作用是使人明白自己其實是在遵循“道”,使人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這與無知的生命有很大的不同。
(6)從啟蒙到完善——明與程。
在中庸中,至善稱為“誠”,與“明”相連。《中庸》中的“明”,就是“人與天地和諧,才是完美的”。
(2)墨學
1,墨子:孔子的第壹個對手
墨子,姓墨名齋。研究翟墨思想的主要材料是《墨子》。
(1)博愛
“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墨子誕生於其中的遊俠職業道德的自然延伸,主張天下人不分高矮都要相親相愛。
(二)天誌與明貴
世界上有上帝,上帝愛世界。上帝的意圖是讓世界彼此相愛。上帝和他手下無數的神獎勵那些實行博愛的人,懲罰那些實行互愛的人。
(3)國家的起源
2.後期墨家
(1)關於知識和名稱的討論
“莫箐”對知識進行邏輯分類。根據來源的不同,知識可以分為三類:來自個人直接經驗的知識、來自權威的知識和來自推理的知識。就知識的不同對象而言,可分為名的知識、實的知識、應的知識、行的知識四類。
(2)關於“歧視”的討論
“辯”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在《小曲》中有所論述。其方法大致相當於西方邏輯的演繹和歸納。
(3)闡明兼愛理論
後期墨家繼承了墨子功利思想的傳統,主張人的壹切活動都是趨利避害。
至於利的本質,墨子從來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後來墨家提出並回答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壹個享樂主義的解釋。
關於墨子的兼愛論,後世墨家認為其最大的特點是“兼容並蓄”,即廣泛包容。
(3)道教
1,道教第壹階段:楊朱。
楊朱的生卒年已無法考證,但我們大致可以知道他生活在墨子和孟子之間。
楊朱有兩個基本思想:壹是“人人為己”,二是“輕物為重生”。這與墨子的“兼愛”思想正好相反。
2.道教的第二階段:老子
傳說老子姓李,名永。
(1)無名路
道作為萬物之源,不可名,故不可言。但是如果我們想表達它,我們必須用語言來描述它。稱之為“道”,“道”其實不是名,“無名之名”。
(2)不可改變的自然法則
壹切都是不變的,但決定壹切的規律是不變的。所以《老子》中的“常”字,既是“常”,又是“常”。
在事物變化的規律中,最根本的是中國人常說的壹句話:“物極必反。”。這四個字源於老子的思想,但不是老子的原話。
(3)做人。
是老子強調的第壹點,不要固步自封,自毀前程。不完美,這是老子強調的第二點。
道家的“無為”並不是說人完全不動或者什麽都不做。其本意是告訴人們不要以多取勝,要求簡單,少欲棄智。
(4)政治理論
聖人治國,不是要忙於事情,而是要廢除過去不該做的事情,做到“無為而治”、“無為而治”
3.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莊周,俗稱莊子,大概是早期道家最偉大的思想家。
(1)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
人性的自由發展可以帶來相對的幸福,但要達到“至高無上的幸福”,必須對事物的本質有更高的認識。
(2)政治和社會哲學
反對政府用機構來統治,認為最好的統治方式就是無為而治。究其原因,不同於老子側重的“反道運動”,而是強調自然與人為的區別。統治者越是依靠人為的手段進行統治,就會越是悲慘和不幸。
(3)情感與理性
感情可以通過理智和理解來解決。聖人洞察事物的本質,所以不會被世間的種種變化所淹沒。他的生活是獨立於外物的,所以他的精神快樂不受外界影響。他可以說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幸福”。
(4)獲得幸福的途徑
人努力的目標是“天人合壹”。為了達到這壹點,人類需要對事物有更高的理解,並與道保持和諧。由此獲得的快樂就是“無上的快樂”。
(5)有限的觀點
莊子認為,人的是非觀念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看法上的,對同壹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爭論的雙方都是有限的、片面的。
(6)更高層次的觀點
超越任何有限的角度,按照事物的本能,也就是按照道,“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
(7)更高層次的知識
“我不知道”
莊子解決了早期道家最初提出的問題,即如何擁有完整的人生,如何避免災難。真正的聖人是獨立於外界,與宇宙融為壹體的。他的幸福是絕對的幸福,那個問題不能再成為問題。
(8)神秘主義的方法論
成聖之道需要拋棄知識,而拋棄知識的結果自然會是沒有知識,但“無知的知識”和“無知”是兩回事。他們用“忘”字來概括自己修行的方法和經驗。
(4)著名藝術家
1,鄧
鄧只是分析“名”與“實”問題的先驅,對哲學的貢獻並不大。真正創立著名哲學的是惠施和公孫龍。
2.惠施關於事物相對性的理論。
人不可能通過真實的經驗來決定真實的東西哪個最大,哪個最小。但是,如果超出經驗的範圍,我們可以說,沒有什麽是“最大的”,也沒有什麽是“最小的”。這樣定義“最大”和“最小”,它們的定義就叫絕對不變。通過對“大壹”和“初壹”的分析,惠施得到了絕對不變的概念。從這兩個概念出發,他認識到現實事物中的“質”和“差”是相對的,是會變化的。
3.公孫龍論* * *相。
惠施強調,現實中存在的壹切都是相對的、變化的。公孫龍強調“名”是絕對的、不可改變的。公孫龍揭示了* * *相超越的形象和屬性。他討論到* * *不能稱為經驗的對象。
(5)陰陽家
1,洪範中描述的五行
五行是五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包括水、火、木、金、土。
2.每月的訂單
《月令》這本書的名字是因為它告訴君主和公眾每個月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以達到與世間萬物的和諧。在《月令》壹書中,宇宙的結構是用陰陽的概念來構建的。
3.鄒炎
鄒衍發展了壹種新的歷史哲學,用五德轉移來解釋歷史,歷史既是變化的,又是規律的。
4.《易傳》中的陰陽原理。
宇宙中的壹切現象都是由陰陽兩種原理和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產生的。
在《易經》中,除了陰陽的概念,另壹個重要的概念是“數”,認為宇宙的奧秘在於數。後來陰陽家試圖用數字把五行和陰陽聯系起來。
(6)法家
1,法家宗師韓非子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有三個法家學派。壹派以沈導為首,與孟子同時代,主張政治和治國之術中“勢”即權力和權力最重要。第二派,以沈步海為首,強調“術”,即政治政治。第三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即法規。韓非子認為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2.法家歷史哲學。
法家深明時代的每壹次變革都有其原因,所以只能現實地看待世界。
3、治國之道
為了適應新的政治形勢,法家建議采用新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按照法家的說法,這些都是無可辯駁的治國方法,首先是制定法律。壹個國王還必須有控制人民的權力,這樣他才能找到合適的人為統治者工作。
法家對“正名”的解釋是“從名,對事實負責”,意思是擔任某壹職務的官員有責任完成其職務所要求的壹切工作。
按照法家的說法,治理國家不需要選賢任能。國王只需要把賞罰權握在自己手裏,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
三、五彩繽紛永遠是春天——結束語
先秦時代結束了,壹個時代結束了。然而,各種思想流派在歲月中不斷滋生前行,等待下壹次的盛開。
這個作業結束了,就不寫了。
星期二,2013二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