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古希臘和古羅馬有代表性的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如下

古希臘和古羅馬有代表性的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如下

壹.泰勒

泰勒,1

約公元前624-547年,西方第壹位哲學家——(中國周公旦約公元前1095年去世,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6-221年)。米利都學派創始人主張水是萬物的基本元素,或稱原物(Physisis),開辟了Physis的研究路線,是西方科學思想和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的開端。此外,泰勒斯認為萬物皆有靈論,如磁鐵,世界充滿了神或靈魂。

2.阿那克西曼德

人們相信壹切都存在於壹種簡單的元素中,但它不是水,也不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東西。它是無限的,永恒的,無盡的,環繞著整個世界。他也認為我們的世界是眾多世界中的壹個。

元質可以轉化為各種熟悉的本質(事物),而且都可以相互轉化。

“正義”的理念:“萬物之所生,萬物之所滅之後必歸之,這是命運所規定的,因為萬物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補償其中的不正義”。宇宙和世界的“正義”似乎是萬物之間有壹定的比例,達到壹種無法超越的平衡,上帝也是如此。事物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此外,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元質量是中性的,因為否則,其余的就不能存在。

3.阿那克西米尼

認為精是氣,魂是氣,或者說變薄了的氣,凝結時先變成水,再凝結成土,最後變成石頭。所以,不同物質(事物)之間的壹切差異,都取決於凝聚的程度,也就是劑量的差異可以解釋質量的差異。

第二,恩培多克勒

經驗主義的創始人認為萬物是由土、水、火、氣四種不變的物質組成的。他稱之為“四根”,自身無法改變,需要其他東西的推動。這是愛和恨。愛讓他們結合,恨讓他們分離。人體也是由四根組成的,身土根、液土根、呼吸氣、血火根,都和思維有關。

對感覺過程的解釋:用同樣的知識(用同樣的巴門尼德),體內的根感知到外物中同樣的根。外物-噴出物-感覺毛孔-感覺,因為不同的感覺毛孔大小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感覺,心的噴出物就是思維。

第三,德謨克利特

原子論:世界只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原子永遠存在,永遠運動,數量是無限的。原子的運動和接觸構成了宇宙萬物。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原子的數量、大小、形狀、位置和排列不同。

機制:物質永遠是活動的,而且是完全機械的,心理活動也是;靈魂是壹個小而光滑的原子,遍布全身,不斷運動,產生生命現象;認知活動是體內的靈魂原子試圖與來自外物的原子團接觸的結果,對感情的解釋與恩培多克勒相似。

享樂主義倫理學:因為世界是機械運動的結果和過程,宇宙本身沒有目的,只有機械運動的規律;在倫理學上,德謨克利特認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節制和修養是獲得幸福的最好手段。

第四,保護戈拉

約公元前4,865,438+0-465,438+065,438+0古希臘第壹位“智者”聲稱“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自己經驗的最好評判者。文化之間沒有絕對的差異,事物和生活的尺度應該是滿足人類需求和幸福的程度,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第壹位。

此外,protet Gora認為,生活中沒有好壞之分,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

& lt!-【如果!支持列表]-& gt;第二部分:從俄耳甫斯到斯多葛派

首先,奧爾福斯宗教

1,奧運之神

他們不是希臘人崇拜的唯壹對象。他們是人,有些人是世俗的欲望,但他們是不朽的,有超人的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征服世界,所以他們是征服者貴族階級的神;另外,他們雖然是神,但必須服從“命”、“必然”、“宿命”的存在。

2.酒神狄俄尼索斯

老百姓崇拜的神,最初是保護豐收的盤神。後來,人們發明了釀酒的方法,逐漸成為狄俄尼索斯,也被稱為酒神或狄俄尼索斯神。希臘人認為醉酒是神聖的,狄俄尼索斯象征著醉酒引起的神聖的瘋狂——狂歡、激情和神秘。人們每年都舉行酒神儀式,這可能是狂歡節的起源。人們在荒山中狂舞,徹夜飲酒,仿佛進入了壹場“狂歡”:它的本意是上帝進入了崇拜者的身體,他們相信自己已經與上帝融為壹體。

3.奧爾福斯宗教

起源於埃及,我相信靈魂轉世。按照人在世間的生活方式,靈魂可以獲得永恒的快樂,也可以承受永恒或暫時的痛苦。現實生活更痛苦,更無聊。他們認為人壹部分屬於地球,壹部分屬於天空。如果他們純粹的生活,屬於天的部分會增加,屬於地的部分會減少。這種靈魂的凈化可以通過教導儀式、避免吃肉、過苦行僧的生活等方式獲得。,從而逃脫生死輪回,達到與神合壹的狀態或目的;他們也追求那種“激情狀態”,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以普通方式無法獲得的神秘知識。

二、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500年)

1,壹切都是數的神秘含義;他還把數學的純粹、精密、完美和嚴格與神學聯系起來,認為數字及其關系是萬物的根源,世界是由原子以各種形式或關系排列而成的。認為物理和美學可以通過數學來學習、把握和理解。

幾何,如畢達哥拉斯定律、歐幾裏德幾何等。,從不證自明或被認為不證自明的公理中獲得遠離不證自明的定理,從而建立起壹個龐大的體系。由於數學的純粹性和完美性,人們認為在它的背後有壹個超越可知世界的神秘世界,所以數學和神學可以聯系起來。

2.強調合理性

數學的知識似乎是最可靠最準確的,它與現實世界密切相關,數學是通過純粹的思維和理性活動獲得的。所以畢達哥拉斯認為思想高於感官經驗,直覺高於觀察。

人們通過理性和直覺來把握復雜的世界,認識世界背後的各種固定形式——數學關系。這些是事實。而這些道理必須通過禪修來獲得,這樣禪修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畢達哥拉斯啟發的各種體系“傾向於誕生,把所有的價值都放在神的看不見的統壹中,而把看得見的世界斥為虛幻,說它是混亂的媒介,來自天堂的光在其中被霧和黑暗破壞和蒙蔽。”

3.靈魂轉世的理論。

“現實生活中有三種人,就像奧運會上有三種人壹樣。來做生意的屬於最低階層,比他們高的是來參賽的,然後最高階層的是剛來看的。所以,壹切中最大的凈化,就是無所謂的科學。只有投身於這壹事業的人,即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擺脫‘生命之輪’。”

第三,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70-480年)

受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巴門尼德認為感官是騙人的,那些可感知的東西都是簡單的幻象,比如冷與熱,水與冰。與赫拉克利特相反,巴門尼德認為沒有什麽是可以改變的。所謂變化的背後,是不隨時間變化的真實存在,而只有理性才能理解這種真實存在,也就是真理。由此,巴門尼德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同壹的”,只有能思維的東西,不能思維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被稱為理性主義的創始人。

在心理學上,巴門尼德認為感覺的過程是壹個認識同壹的過程,人以與體內壹切事物相同的要素感知體外的對象。

四。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480年)

1,壹切從火開始

壹切都是火產生的,又回歸火。壹切事物都像燃燒和熄滅壹樣不斷變化,在別的事物消亡時誕生。死的都是不朽的,沒死的都是死的。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壹團永恒的活火。

2.變革與鬥爭理論

“壹個人永遠不可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壹切都在流動,沒有什麽是永恒的,沒有什麽是存在的;事物之間是有鬥爭的,鬥爭是萬物各有利弊,使事物產生和毀滅。沒有什麽是永恒的:“戰爭是萬物之父,萬物之王。它讓壹部分人成為神,壹部分人成為人,壹部分人成為奴隸,壹部分人成為自由人。”

3、宇宙“正義”

任何事物都有極限,各種對立都是相互轉化的,對立鬥爭的任何壹方都不會完全勝利。

4.靈魂觀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高尚的,水是卑鄙的。如果靈魂裏的火最多,那麽靈魂就是“幹的”,而“幹的靈魂是最聰明最優秀的”。對於靈魂來說,淋濕就是幸福。比如壹個人喝醉了!當靈魂變成水,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各種欲望的滿足是以靈魂為代價的。“如果壹個人的願望都滿足了,這不是好事!”因此,赫拉克利特強調人對自己的控制,意誌的作用,以及與自己心理願望的鬥爭,並持有壹種自豪的禁欲主義倫理觀。

五.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1,蘇格拉底

公元前469-399,壹個著名的智者,被上帝宣布為“最聰明的人”,他自己的解釋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他相信有壹個代表真善美的神,知識是與生俱來的,是人類理性所固有的。教育就是幫助人們“回憶”這些知識,找到回家的路。知識/智慧可以幫助人們過道德的生活,因為他認為真善美是壹樣的。

我相信肉體和靈魂是完全不同的。身體只是靈魂的庇護所,會消失,而靈魂是真實的,永恒的。如果靈魂努力追求智慧(對上帝的認識,永恒的事物),它將不會被汙染,將是純潔的。知道真相的靈魂會回到上帝身邊,死後與上帝同在。

蘇格拉底被雅典議會以敗壞風氣和不尊重上帝的名義起訴並判處死刑。而如果他能低頭,不那麽囂張,就不會被判重刑;而且只要他想,他是可以逃避的,但是蘇格拉底不願意逃避,不願意妥協,從容赴死。他說,“雅典人!我尊重妳,愛妳,但我會服從上帝,而不是妳。”臨死前他說:“死的時候到了。讓我們分道揚鑣吧——我會死,妳會活。哪個更好,只有上帝知道。”

2.柏拉圖

公元前427-347,蘇格拉底的弟子,貴族哲學家,受斯巴達影響很大。主要作品:《理想國》等。

1)烏托邦——第壹個烏托邦

以斯巴達為基礎,斯巴達是壹個未開化的城邦,軍事實力相對較強。奴隸農業,公民參加戰爭,從小嚴酷的選拔和淘汰,加上軍事化的管理和訓練(女人也壹樣),沒有私有財產,幾乎實行* * *生產主義,鼓勵生育,不結婚是違法的,崇尚武力和榮譽,軍人勇敢,寧死不逃,逃跑時懦弱,被人看不起。

烏托邦:壹個“公正”的國家,每個人都做適合自己的事。

人分為三個等級:哲學之王,戰士,勞動者。哲學之王有理性,追求智慧。勇士有勇氣,追求榮耀;勞動者沈溺於情欲,追求幸福。無論是戰士還是勞動者,都應該受到哲學之王,也就是理性的統治。這樣的國家是正義的國家,每壹個人、每壹件事都屬於自己的立場或立場。

2)理想主義

現實與現象:柏拉圖把世界分為兩種,壹種是感官世界,壹種是觀念世界。感官世界是偶然的、虛幻的、暫時的,觀念世界是完美的、永恒的、真實的。比如:貓、床等。,有個別意外,有理想,有完美。

知識與觀點:柏拉圖認為知識對應真實的事物;觀點對應的是偶然的事情;關於真實/永恒事物的知識需要理性,觀點來自感官;知識是針對真理本身的,觀點是針對各種偶然的個別事物的。

哲學家是懂得真理、熱愛智慧的人,而其他人則被世界的表象所迷惑。“洞穴隱喻”,哲學家能認識到真實的事物,而另壹些人則把事物的影子視為現實。

3)靈魂不朽和禁欲主義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上帝創造的,所以是永恒的,他渴望回到諸神身邊。死亡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但只有純潔的靈魂才能回歸上帝。

身體有雙重邪惡。它不僅是扭曲的媒介,也是欲望的來源,欲望會讓靈魂沈迷,迷失方向,變得迷茫。會腐蝕靈魂的人會變成女人,動物,蜜蜂,螞蟻。使靈魂純潔,才能認識和理解永恒的事物。因此,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在死後升天,只有那些知道真相(永恒的事物)並且死時靈魂完全純潔的人才能回歸上帝並與他同在。

因此,柏拉圖提倡壹種禁欲主義的倫理觀。“每壹種快樂和痛苦都是把靈魂釘在身體上的釘子。直到最後,靈魂變得和身體壹樣,無論身體確定什麽是真的,它也相信它。”

4)對感官知覺的看法

獲取知識是頭腦的功能,而不是感官的功能。也就是說,知識不限於感知,知識是先天的,而習得是心智記憶的結果。但感性對象與觀念/知識的死亡或頻繁接觸,可能會喚起靈魂的記憶,這是聯想的相似律或接近律最早的描述。

5)總結

什麽是幸福?正義、財富、誠實和慷慨

什麽是正義?有人說,正義是強者的利益,對弱者來說,正義就是道德、法律、公平。

那麽什麽是正義呢?正義關系到人與社會組織的關系。

所以,只有找到壹個正義的國家,才能找到壹個屬於人民的正義。

壹個正義的國家是什麽樣的?-* * *富有成效,和諧祥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為什麽從來沒有出現過正義的國家?——人性的貪婪和奢侈,競爭和交易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富人統治、寡頭政治和社會不公導致革命和民主政權的建立,因為人性而生生不息。因為人們沒有受到充分的教育,所以他們無法選擇最好的統治者和管理者,也無法選擇最好的計劃。

我們做什麽呢——讓最善於管理社會的人上臺執政;同時,我們應該發明壹種方法,禁止無能和奸詐的人掌權,為了公共利益選舉和培養最優秀的人來治理國家。

如何教育和選舉最優秀的人,如何使人服務於大眾的利益?-教育、文化和法律規範。

於是,傳播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

“正義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事情。”壹個公正的國家意味著每個階層的每個人都做著他的本性和才能最適合的工作。

總的來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相對靜態的:相對靜態的人,靜態的社會,靜態的國家!

六、亞裏士多德

公元前384-322年,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寫的關於靈魂的書是第壹部心理學專著。

1,對柏拉圖“理念”學說的批判

亞裏士多德認為,要定義壹個觀念或概念,或將其歸入某壹範疇,範疇的壹般性質也就是它所具有的;或者指出它和其他同類事物的區別。比如“人是理性的動物”。

所以,觀念/概念是任何壹個通用術語,壹個通用稱謂,但它是壹個主觀概念,而不是壹個客觀存在。這是壹個名字,而不是現實。要理解壹個想法/概念的意義,我們應該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自然,回到現實。

2.創造生物學

亞裏士多德認為,各種生命都可以排除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的分類體系,它們之間存在近似和漸變。生命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強大。隨著結構的復雜程度和形式的多變性的增加,智慧也發展起來了,其功能也越來越專業化。最後,頭腦和靈魂出現了。

3.目的論

1)精華

本質是由妳的本性定義的。妳之所以是妳的屬性,沒有它,妳就不再是妳自己。

2)形式和材料

物質:壹種等同於形式的潛能。亞裏士多德認為,物質憑借形式成為/實現了本質,比如大理石(物質)被雕刻成壹定的形象後就變成了雕像。在亞裏士多德看來,形式比物質更真實。形式越來越多,處理越來越少,事物變得越來越可知,越來越具有某種性質。

3)目的論

整個宇宙和其中的壹切都在朝著某個不斷變得比過去更好的東西發展;換句話說,壹切都是由對上帝的愛所驅動的。上帝是壹切活動的目的;所有運動和變化的背後都是上帝的意誌。上帝是純粹的形式,完美而純粹的思想。因為思想是最好的東西,不可能改變。

4.在靈魂上

靈魂是肉體的形式,靈魂有兩個成分,理性和非理性;非理性的靈魂包括植物的生長部分(生長的靈魂)和動物的本能部分(感性的靈魂)。

靈魂的功能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認知功能,壹類是動力功能。前者包括感覺、記憶、想象和思維。後者包括欲望、行動、意誌和情感。這是西方最早的知識與意義的二分法。

亞裏士多德認為,理性的靈魂、思維和理性的生活是最神聖的東西,是上帝的特征。所以他們是不朽的,擁有理性靈魂的人(也就是哲學家)也是最幸福的。

5.倫理學

什麽是善?亞裏士多德認為善是幸福,是靈魂的壹種活動,也就是理性的生活。完美的人生在於從事最好的活動,也就是冥想和沈思。

6.感覺、記憶和回憶

亞裏士多德把感覺定義為辨別功能,分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五種;人們可以通過* * *共情(相當於今天看到的感知)把各種渠道的印象結合起來。

記憶是被動再生,記憶是主動的,需要思考和推理。相似、相近、相反的事物有助於記憶。這相當於結合律中的相似律、鄰近律、對比律。

七、懷疑論學派

創始人皮浪(約公元前365-275年)認為,理性和感覺都不能提供真正的知識。所以,人最好對壹切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保持沈默,不要輕易下判斷,這樣才能做到心安理得。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八、伊壁鳩魯主義

1,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270)是伊壁鳩魯主義的創始人,他深受皮浪學派的影響,強調獲得心靈平靜的重要性,但伊壁鳩魯認為真正的平靜不能從懷疑中獲得,而只能從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中獲得。

接受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人的心靈或靈魂是極其輕盈圓滑的原子,靈魂原子從感官傳導感覺和心靈,心靈利用靈魂原子的傳導推動肉體運動。

認為感覺是物質(原子)相互接觸的結果,從外部流出的原子團接觸到人的感官。

伊壁鳩魯認為所有的感覺都伴隨著痛苦或快樂的感覺,而人更喜歡快樂以避免痛苦。痛苦是由於人體內原有的適當的原子排列被打亂,而快樂是由於這種排列的恢復或新的平衡,或者說快樂主要是指心靈的平靜。

2.盧克萊修

大約公元前98-53年,伊壁鳩魯主義的繼承人,寫了《自然論》。

九、斯多葛主義

芝諾1

約公元前336-264年,深受蘇格拉底影響。

1)宇宙決定論

芝諾認為,世界上沒有偶然事件,自然過程是由自然法則嚴格決定的。自然過程是由壹個“立法者”規定的,這個立法者也是仁慈的天意(神,宙斯)。這個自然過程以火開始,以火結束(宇宙在燃燒),然後再開始,永恒的輪回,無盡的循環。

整個宇宙,小到最小的細節,都是通過自然的手段來設計或達到某種目的,壹切事物都有與人類相關的目的。比如雞鴨牛羊是用來吃的,野生動物是用來考驗人的勇氣的,臭蟲是讓人無法臥床的。

2)人的自由

“神”是世界的靈魂,每個人都有壹部分神性。所謂善,就是個體的生命與“自然”和諧,符合其規律;或者說,個人意誌的方向與整個“自然”目的的方向是壹致的,人的生命與“自然”是和諧的。

德性:意誌與“本性”壹致。芝諾認為只有美德才是唯壹的善,而其他如健康、財產和幸福都是微不足道的。德性在於意誌,所以人生所有真正的好與壞,都只取決於自己。比如蘇格拉底選擇了死亡。別人只能控制人外在的東西,包括生命,而德性——唯壹的善——則完全取決於個人(意誌)!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從錯誤判斷帶來的世俗欲望中解脫出來,就能獲得完全的自由!

芝諾相信占蔔、占星術等。,並認為它們可能有助於人們了解上帝的意誌。

3)關於心靈的討論

認為心靈有八個部分,包括五官、生殖能力、語言能力、理性。理性是最高的部分,駐留於心。壹個人出生的時候,內心是空白的,壹切只是來自感覺。感覺形成概念,理性也是從感覺發展而來。理性有內外活動,前者是判斷和選擇的作用,後者是語言表達。心理活動可分為認知和情緒,情緒可分為良性、正常、過度和病態。

2.波塞冬

約公元前135-51BC認為,靈魂死後會繼續生活在空中,在那裏保持不變,直到下壹次宇宙大火。雖然沒有地獄,但壞人死後也沒有好人幸福;因為罪就是靈魂的蒸氣變得渾濁,以至於無法上升到善良靈魂的高度。罪大惡極的靈魂靠近地面,會轉世投胎,而真正有德行的靈魂會升到星球上,在那裏看星星,悠閑而永恒。

3.埃皮克圖斯和奧勒留斯。

Epiktetos,大約60-100歲,是壹個出生為奴隸的哲學家。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壹個囚犯,被囚禁在這個世界的身體裏。每個人都是劇中的演員。上帝分配了壹個角色,我們有責任扮演好我們的角色,不管是什麽角色。

皇帝出身的哲學家奧列留斯(121-180)寫過《沈思錄》,認為人只是壹個小小的靈魂,帶著壹具屍體。人註定要死,所以沒必要悲傷痛苦,也沒必要計較;人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所以人要根據這種情況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人們認為,與宇宙和諧相處的生活是美好的,與宇宙和諧相處與遵從上帝的意誌是壹回事。因此,“無論妳遇到什麽,它總是為妳準備好;因果暗示是妳的生命之線壹直在編織。”“壹個人的罪不能傷害別人,”——因為只有美德和壹個有德的意誌才是善的;而且他相信上帝給每個人都指派了壹個精靈作為他的守護神。

畢達哥拉斯認為“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