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當地的朋友能給我們講講應縣未婚男子葬禮的習俗和禁忌嗎?

當地的朋友能給我們講講應縣未婚男子葬禮的習俗和禁忌嗎?

喪葬民俗語言中的民間信仰和迷信

1.流行的信仰和迷信

首先要簡單區分通俗信仰和迷信。

民間信仰和迷信作為民間信仰的兩個重要性質,看起來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視聽,但本質上是不同的。民間信仰是指民俗在傳承歷史的過程中曾經作為原始的民間信仰存在,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然而,隨著科學社會的逐步發展和進步,在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老百姓逐漸發現了壹些合理性,並將其運用到日常社會生活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失去了原有的強烈神秘感。而迷信則是壹種完全反科學的神秘手段,是對民俗的歪曲解釋來迷惑人。迷信多見於巫術操作。

2.喪葬民俗語言中的民俗與迷信

喪葬民俗作為民俗文化的壹部分,應該是最為復雜的民俗文化體系。它融合了民間信仰、宗教觀念、巫術祭祀、家族觀念等各種民間文化單元(或稱“民間元素”),作為民間文化中的“民間鏈條”,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體系。在這裏,從它的組合元素可以看出,幾乎所有出現在喪葬儀式中的民間語言都帶有民間信仰的含義和迷信的色彩。

目前喪葬儀式中的民間語言大部分是通俗的,但也有壹部分還是迷信的。當然,也有很多現代社會形成的共同信仰,其中有迷信的成分。比如應縣,人們普遍認為“人活60歲就夠了”,普遍認為此時死亡是“舊喜事”。其實在這個年齡及以後,大部分人壹般都是兒孫滿堂,覺得老死很正常,因為不再受老年之苦。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再比如“看墓地”,這似乎是迷信。其實就其選擇墓地時所參考的地理條件而言,也是合理的。這可以說是壹種普遍的信念。當然,在拍墓葬照片的時候,拍墓葬照片的技術和所用的占蔔手段自然是迷信的。

現代社會,在崇尚科學的同時,大多數人看到了迷信的神秘,不再相信迷信,但仍然習慣於相信日常民間生活中的流行信仰。喪葬中大量的民間語言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民間的信仰和迷信。實際上,在現代生活的壓力下,人們都在尋找壹種精神上的慰藉,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約束人們的行為,這也是民間語言的功利性特征。

(3)應縣傳統喪葬儀式概述

民俗是壹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生活規範。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壹個國家或民族總是按照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日常社會生活中,自然會展示出不同的民俗文化。而這種民俗文化是通過語言的積累傳承下來的。

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民俗喪葬儀式包含著豐富的民俗語言。喪葬儀式是指人類後代為死者辦理喪事而舉行的壹系列禮儀活動。死亡是人類存在過程中的客觀現象,但喪葬儀式卻被人們的民間觀念所主導。應該屬於民俗文化的範疇。壹個完整的葬禮儀式包含民間信仰、宗教觀念、巫術操作、家族觀念等。,並與它們融為壹體,在龐大的文化體系中形成重要的民俗鏈條,成為生命儀式過程中的重要壹環。

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為例,介紹了當地的傳統喪葬儀式,並具體分析了其中的民間語言及其背後的“所指”。

位於大同盆地的應縣是雁北地區重要的農業縣。在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尤其是朔通地區,煤炭資源非常豐富。但應縣沒有煤炭資源,其他礦產資源也相對匱乏,這裏的人們只好靠種植農作物維持生計。《潁州誌》記載:“潁州人,專事農耕,不知紡織”;“我對農業很滿意,對商人不太感興趣。”因為這裏的人們比較看重生死,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壹套非常復雜的喪葬儀式活動,這是除了婚禮之外最重要的民俗文化鏈條,所以他們的民俗語言也非常豐富。

在應縣,壹般老人去世後,陰陽師會根據死者的情況和黃歷來確定喪期,子女會據此安排喪葬儀式的具體活動。正式的葬禮儀式壹般都是分天舉行的,幾天就叫“排幾”。因為有“禍不單行”的忌諱,葬禮壹般沒有偶數,大多以奇數計算,所以葬禮有“七排”、“九排”,甚至“十三排”。除了壹些特殊情況(比如死者在除夕夜前壹兩天去世,或者與其他日子重合等。),由於受佛教“七七祭奠”思想的影響,大多數正式的葬禮儀式壹般都是七天,這是因為當地人認為,死者直到第七天才知道自己真的死了。所以把逝者守靈七天,也是孩子們希望逝者能在這七天內起死回生。

這樣,在傳統的葬禮儀式中,這七天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從死者去世那天開始,持續兩天。我們在這裏可以簡單地稱之為葬禮儀式的前期。第二階段為期三天,這幾天沒有公開活動。壹般是子女和親屬為接下來的儀式活動做準備的階段。第三階段持續兩天,孩子們確信死者不會復活,決定埋葬,也就是這七天的結束;為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將第二、三階段合並為壹個階段,稱為喪葬儀式的中間階段。除此之外,壹個完整的喪葬儀式,還包括孩子在安葬之後緬懷逝者的壹系列其他活動,我們不妨將其視為喪葬儀式的後期。我們來詳細分析壹下每個階段。

壹、喪葬儀式前期的民俗語言透視

在這個階段,老人去世,子女要為老人洗澡、更衣、入葬,然後向其他親友報告自己的葬禮,通知他們參加死者的葬禮儀式。這個過程持續兩天,從老人去世那天算起。其中,有許多重要的民間語言。

(壹)民間語言的準備過程

1.“老”與“易”

(1)“老”:在當地,老人去世,人們都稱他為“老”。在應縣,人們常說“壹個人活到60歲就收支平衡”,因為在60歲這個年齡,人們壹般都是兒孫滿堂,所以老死或60歲以後死亡被認為是正常的。這樣正常的死亡被認為是“舊喜事”。雖然孩子、親人、朋友會因為失去親人而感到非常難過,但他們也會因為相信親人不會再受老年之苦而感到欣慰。簡單來說,就是人老了就該死了,所以人死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俗稱的“老了”或者“走了”。

(2)“裸走”:當老人還在彌留之際,兒女要為老人洗澡,意思是老人要幹凈地去陰間,不要帶走世間的塵埃。然後要給老人穿壽衣、鞋襪。壹方面,我們怕老人死後身體僵硬,不好穿。另壹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如果老人去世時,孩子還沒有穿上生日的衣服、帽子和襪子,就意味著老人“裸奔”了,這不僅意味著老人沒有“逍遙法外”,還會讓其親屬感到內疚,甚至會讓村民嘲笑死者及其子女,甚至其他親屬。

(3)“順氣”:老人彌留之際,不在身邊的兒女要連夜趕回來。在老人去世前到達,叫做“順氣”。所謂“順氣”,就是子女趕上了老人的最後壹口氣,也就是見了老人最後壹面,老人臨死前也見了他們子女最後壹面。這樣孩子以後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對老人來說,也是壹種安心。老人去世前,他所有的子女都要日夜守候在他身邊。老人臨終前,會對子女及其親屬進行訓導和安頓,完成臨終前未完成的心願。如果不告訴子女或者信任的人,老人會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死不瞑目。”

(4)“背炕面”:應縣農村,老人臨終時要躺在炕上的中央位置,意為“彌留之際”。妳需要在妳的身體下面放壹塊門板。在當地,禁止人們“背貼炕面”。在北方農村的人們家裏,人們通常睡在炕上而不是床上。所以“背貼炕面”的民間文化含義是,老人去世時,如果直接躺在炕面上,就會被認為是背著炕到陰間去了,所以被認為是背著沈重的包袱走了,意思是沒有“壹路順風”。所以車身下面要墊木板,尤其是門板。壹方面,門是老人去世時最方便下來的平板;另壹方面,民間的信仰門是壹個通道,象征著從壹方走到另壹方,即希望老人能順利地從陽的世界走到冥界,而不承擔任何負擔。

2.“喪”與“喪”

(1)“倒雞”“倒米”:舉行葬禮儀式時,孝子們都跪在棺材前,幾個“擡木工”(即死者子女從村裏請來的幫工),主要是在老人去世後,幫助死者擡進棺材,下葬時再幫助把棺材從家裏擡到墓地。)將裝有死者的木板從火炕中央擡起,放入棺材。這時候家裏要殺壹只公雞,叫做“倒掛雞”。信奉世俗的人,活著的時候犯了罪,死後來到陰間,會受到吃蟲的懲罰。為了防止死人去陰間吃蟲子,孩子們會殺壹只公雞,讓它和死人壹起去陰間給死人吃蟲子。另外,據信死者去冥界要經過鬼門關,這裏有小鬼看守,會為想過關的死者打撈壹些飯菜或其他物品,否則不會過關。為了讓老人順利通過,兒女們為逝者做壹些飯菜送給小鬼,所以這些飯菜被稱為“倒做壹頓”。引申出“倒掛雞”和“倒掛米”的意思,其實有炒作和討好的意思。屍體放進去後,棺材會合上,但會留下壹條小縫,縫裏會夾壹堆麻。也希望死者能在此期間起死回生。

(2)“望日”:老人去世後,子女首先要找陰陽先生“望日”,即選擇葬禮的吉日和葬禮儀式中的諸多事宜。子女應在家告知陰陽先生死者的出生日期、年齡、生肖、確切死亡時間和其他重要細節。陰陽先生會在儀式中確定葬禮的吉日和其他事宜,他會寫壹篇訃告。訃告按照大小、親疏、遠近,明確列出死者的後代(壹般在五服之內),然後寫下死者具體的生卒年月,以及與死者在葬禮上的情況相似的四大生肖(壹般忌虎、猴、蛇、豬,或龍、狗、牛羊,或鼠、馬、兔、雞)。最後把這張訃告貼在大門外的東墻。“見日”的過程會涉及到巫術占蔔的操作,帶有壹定的迷信色彩。

(3)“座前紙”和“問主人”:孩子要根據死者的年齡,剪出等量的中間有洞的紙錢。把這些紙錢串成壹串,天上加壹個,地上加壹個,然後掛在大門外作為喪禮信號通知村民,稱之為“座前紙”。然後就是“求問主。”如果死者是男性,主人是其祖父母、叔伯、堂兄妹等人;如果死者是女性,邀請的人是她的父母(壹般不參加)、兄弟侄子。“問主”是被邀請為死者做決定的人。主人在葬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確定死者是否自然死亡,同時也監督孝順的兒子和女兒是否在認真地為死者安排葬禮和做決定。

(二)民間語言進程的早期終結

在所有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後,葬禮儀式的第壹個重要節點將是“燒夜紙”。參加葬禮儀式的人在這裏都不同程度地被要求穿上喪服,戴上喪帽。

1.《五件衣服》和《皮馬·戴孝》

在應縣,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喪制也很復雜。《五服》根據與逝者的親近程度,將親人分為五等,分別是敗落、崔子、立功、立功、兩頰麻木。“減”是最重的喪服。它是用粗麻做的,所有的切角都沒有縫合。這種喪服通常是孩子們為父母穿的。“崔子”是用原生細麻制成的,衣服的裁片可以縫合(以下同)。這種喪服壹般是孫兒重孫女給爺爺奶奶和曾爺爺奶奶穿的;“大公”由粗熟麻制成,侄子、侄女、叔伯、父母佩戴。“肖紅”由精細熟麻制成,供居住在外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父母穿戴;“頰麻”是最輕的壹種喪服。由精制熟布制成,父母公婆佩戴。

在應縣,最重的喪服,也就是兒女穿的喪服,是經過簡單縫制的粗麻。戴壹頂白布做的帽子,兩邊縫壹個小棉球,俗稱“哭蛋”,就是把眼角的淚水擦掉。腰上還有厚厚的麻布和孝子帽,所以這套服裝被稱為“皮馬戴孝”。

2.《燃燒的夜紙》

老人去世後的第二天晚上,會舉行壹個儀式,就是“燒夜紙”。在死後的兩天裏,壹個普通信徒的靈魂在外面遊蕩了很久,因為它剛剛離開,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孝子們會在這天晚上帶著親人上街尋找死者的靈魂,然後在村外的路口把靈魂送到死者身邊。

天黑後,所有孝順的兒女和他們的親戚都穿上喪服,戴上喪帽等。,並持喪棒(喪時用的柳枝,長約壹尺,用白紙包好,供孝子們使用。在葬禮儀式中,它被放在棺材前面。“領”的時候像拐杖壹樣拿在手裏,走路的時候撐在地上,用完後插在墳頭上。)上街遊行。在村外的路口,死者的子女焚燒紙馬車和壹些紙錢元寶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其實是孩子們找到死者的靈魂,把它引到十字路口,送到冥界。

第二,喪葬儀式中期的民間語言透視

(壹)民間語言的中期準備過程

現階段也可以說是過渡階段,沒有大的公開活動。上壹階段結束後,孩子們開始準備下壹階段的祭祀活動。他們會請油畫家給逝者的棺材上色,給逝者買紙花圈。因此,這壹階段重要的民間語言相對較少。

(1)“油棺”:“棺”是裝屍體的箱子。之所以叫“棺材”,是因為“棺材”和“官”諧音,“物質”和“財富”諧音。把它們結合起來,就有了“升官發財”的美好寓意。請油漆匠來畫死者的棺材,也是希望死者的家族有後代,世世代代升官發財,所以叫“油棺材”。

在古代,“棺”和“木”是盛放遺體的兩種器皿,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身份。在古代,人不僅活著,死後也是有地位差異的。人死後,官員、富人和普通人在盛放屍體的器皿上有很大的區別。官員死後,用來盛放遺體的器皿都很精致,所用的材料和大小都與常人不同。這類器物稱為“棺”,有石棺、銅棺、金棺等。在壹個富裕的家庭裏,人們通常會在60歲以後為自己做壹口“料”,也就是死前所說的“長壽料”。這也是希望他們能長壽。“材”和“棺”也有壹定的規格和要求。所以在古代封建社會,享有官職的人死後睡在棺材裏,有錢的人死後睡在材料裏。他們死後,可憐的人們只能用木板釘壹個箱子來裝他們的屍體,甚至更簡單的用草席埋葬他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人平等”觀念的推廣,人們認為反正是用來裝遺體的,於是把“棺”和“料”合二為壹,稱之為“棺”。當然,這也與人們“升官發財”的觀念有關,表達了人們希望已故親人能保佑後代“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2)“視死如生”:這壹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壹是購買喪事所需的紙紮,如花圈、紙人(金婚)、紙馬、金山銀山、聚寶盆、門樓、房子、家禽等。在應縣,民間信眾死後會繼續在陰間生活,也就是所謂的“視死如生”。所以子女要為逝者在另壹個世界購買逝者的壹切必需品,這也是為了彌補逝者生前沒有享受到的物質財富和子女生前沒有盡到的孝心。

(二)民間語言中期進程的結束

現階段可以確定死者不會復活,可以用棺材蓋上。從此,逝者告別人世,子女可以安葬逝者。這個階段也有很多重要的民間語言。

1.“受祭”與“安谷”

(1)“受祭”與“安谷”:“受祭”,又叫“迎祭”,壹般是女兒們事先為死者預留的祭品。這壹階段的第壹天中午,女兒們帶著請來的“鼓手隊”(當地人把吹嗩吶打鼓的叫“鼓手”,民間鼓樂隊叫“鼓手隊”),在村外的路口綁上自己的保留祭品,即壹張大方桌上的圓包子(中間有個紅點)和豬頭、花圈等其他祭品。然後,在鼓手演奏的哀樂引導下,回到靈堂,將收回的祭品放在靈柩前,進行追悼。這時“鼓手隊”在院內搭起的棚子下演奏哀樂,稱為“安鼓”。“受祭”所反映的民間文化意義,既是女兒們對死者的悼念,也是對外人炫富。排場的大小,也是死人的面子問題。

(2)“紙紮”:當天傍晚,村裏的村民會帶壹些供品和紙錢到死者家中,在棺材前獻上供品,然後焚香燒紙祭奠死者,俗稱“紙紮”。壹般燒紙的時候,孝子要跪在旁邊磕頭。然後將前來祭奠的人親自送出,表示感謝。“送紙”的人大多是和死者同齡的朋友和老鄉。因為生前和死者很熟,所以來給死者送行,希望死者走好。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形式是“紙錢”,但“紙餵”的民間語言和文化含義並不是送錢。在我們壹般的意義上,紙幣就是錢像紙,紙像錢。也有人認為,冥界和死者壹樣需要紙幣(紙錢),所以“送紙”這種祭祀活動應該認為是死者生前把錢給了他的朋友,讓他可以在冥界花錢。但在應縣,這種儀式的民間語言和文化意義並不在這裏,而是以送紙的形式,送逝者壹程,希望會輕松,相當於我們現代喪禮中的“吊唁”,但現代喪禮大多是獻壹束花。村民的傳統觀念是燒紙祭奠死者。

2.“散燈”和“楔形銀錠”

(1)“散燈”:當晚舉行儀式,“燒夜紙”的過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這次上街的孝子親人,每人都會拿著壹個用白紙圍起來的燈罩,裏面點著蠟燭,就像拿著燈壹樣,所以叫“散射燈”,它的“指”也是為死者開路,照亮通往陰間的路,希望死者壹路順風。

(2)“開光”:在合棺之前,孝子們要掀開棺蓋,對逝者遺體進行最後的瞻仰。長子要用蘸酒精的棉球清潔死者的眼睛,這叫“開光”。據說如果不打開死者,死者下輩子會投胎成瞎子。此外,孩子們會在死者的兩個袖子裏放壹些紙錢,撒壹些五谷雜糧等食物,重要的是羊骨頭。這些重要的民俗的意義不是為了在陰間享受死者,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相信狗在去冥界的路上會礙事,這些都是用來驅趕狗或者直接打狗的。

(3)“銀錠”:銀錠是古代流通的貨幣。所謂“銀錠”,其實是指在封棺時,在棺蓋與棺體連接處的榫卯中楔入壹塊類似“銀錠”形狀的木頭,使棺蓋不易松動,從而封棺。這個過程叫做“銀錠”。“楔銀錠”是“散燈”回來後進行的。陰陽師提前占蔔好了,孝子們要按照確定的時間封棺。合棺時,子女要趴在棺材的“大頭”(即死者頭部所在的位置)上,叫三聲爹(或娘)。然後大兒子和其他三個孝子把木塊釘進棺蓋和棺體連接處的榫卯裏,把棺材封住。從此,死者徹底告別了師洋,進入了冥界。

3.“開始”和“結束”

(1)“望墳地”:所謂“香木”。在應縣,仍然實行土葬,人們認為死者在陰間有生命。所以,選擇壹個好的墓地,對逝者有壹個好的歸宿;對家庭成員來說,可以保護後代,使家庭興旺。所以墓地的選擇很重要。陰陽師會通過勘察地形和周圍的景觀樹,提前確定逝者的墓地,俗稱“看墓地”。其實墓地壹般都是先人選定的,後人葬的時候可以直接葬。除非後人要遷新墳,才會請陰陽師選新墓地。墓地壹般選在地勢寬闊,植被茂盛的地方,甚至是陰陽師認為生氣凝聚的吉兆點,這也是民間常說的“好風水”。葬在風水好的墓地,不僅能讓逝者安息,還能保佑子孫後代。這也是原始祖先崇拜的結果。

(2)“入會”:將死者送至墓地並引導其靈魂入葬的儀式活動,即所謂的“葬禮”。“入會儀式”在哀悼日的最後壹天早上舉行。每天天壹亮,就會有“擡棺人”把靈柩擡出靈堂,擡到大門外。死者的女兒、兒媳、孫女、孫女婿按照年齡大小、親友遠近站成壹排。大兒子的媳婦站在前面(當地人認為女兒結婚後是“外人”,所以要站在媳婦後面),手裏拿著壹個大大的“祭祀饃饃”。然後從第壹個人到最後壹個人用縫制好的長白布條覆蓋(類似舞龍的形式),每個覆蓋白布條的人會有壹個人(主要是死者的孫女或其侄女、外甥女以及家族中的其他女性)輔助。為什麽要這樣用白布條蒙頭,還有待進壹步調查。在外人看來,儀式最熱鬧的點有兩個,其中壹個就是“看花圈”。鼓手隊裏吹著哀婉的曲子,他們來到了村子中心的街角,然後家屬們會依次把所有的花圈擺好。這些花圈包括孩子買的,結婚的孫輩買的,結婚的孫輩買的,家裏其他親戚買的,死者朋友送的禮物。村裏的人會四處看看這些花圈和其他紙紮,花圈上寫著挽聯和購買者的名字。花圈擺得越多,死者的家庭就越興旺,越重要,送花人的臉也在這裏表現出來。

(3)道場:“入會”儀式第二熱鬧的看點是道場。當“運材人”把棺材擡到中央街角,從孩子開始,家庭就應該是逝者的“道場”。鼓手演奏完整的道場曲子,孩子們依次在棺材前的砂鍋裏燒紙。每當鼓手演奏完壹支曲子,就停止燒紙磕頭。就這樣,壹個“道場”完成了。下壹個會再做壹次。其他親屬如果願意也可以為逝者做“道場”,但要等子女做完才能做。在外人看來,這也是逝者的臉面。“道場”儀式投射了孝道,包括哀悼、祭祀、贖罪和繼承陸毅。子女親屬為逝者做道場,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祭祀活動悼念逝者,為逝者開脫。通過做壹個又壹個道場,是為了陸毅的傳承,希望家族代代相傳,讓家族興旺發達。

(4)“收頭”:“道場”完畢後,大兒子跪在棺材前,用紙錢在頭上燒壹個砂鍋,喊壹聲“爹”(或“娘”),安撫死者,然後把砂鍋摔到路邊。隨著陶罐的破裂,送葬隊伍出發前往墓地。棺材擡出村時,蓋著白布條的女兒媳婦們壹起掀開白布,轉身回家,稱之為“收頭”。“收頭”也是在告訴女兒們,老人確實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再也不會回來了,希望就此打住,不再懷念逝者。回家的路上不要哭,讓逝者安心去陰間。這時,家男跟著“擡木人”來到墓地,埋葬了死者,並在墳前插上“喪棒”(傳說死者不會被欺負)和“導靈”(指引死者靈魂不再四處遊蕩)。孝順的兒子們會把帶來的紙棒全部燒掉,在墳前留下壹個大花圈,表示葬禮儀式全部結束。

第三,喪葬儀式後期的民間語言透視

現階段主要是死者的子女在做壹些善後工作,也是在悼念死者。這裏重要的民間語言相對較少。

(壹)“復三”和“過七”過程中的民間語言

“福三”“國七”剛過七日喪期,孝順的兒女是逝者的悼念階段。這段時間他們會繼續去墓地祭奠逝者,有“慎終追遠”的民間含義。

(1)“伏三”:下葬的第三天,孩子們會帶著準備好的飯菜等祭品來到墓地祭奠死者,稱為“伏三”。追悼會結束後,返回時,孩子們要集體繞著逝者的墳墓左轉三圈,右轉三圈。人們認為,死者下葬後,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裏出來,跟著孩子回家。所以,為了迷惑死者的靈魂,防止其跟隨,孩子要繞圈擺脫。在回家的路上,不允許孩子回來探望,否則會看到逝者的靈魂,對他們以後的生活不利,俗稱“守靈”。其實就是安慰孩子,怕孩子不願意勸死者。

(2)“過氣”:孩子下葬後,每七天要去墓地祭奠壹次死者,稱為“過氣”,從前七天到七月七日,* * *四十九天。這主要是受佛教輪回觀念的影響。在佛教看來,生前作惡的人,死後會下地獄;生前做好事的人可以上天堂。在這裏,七七四十九天是最關鍵的時期。他死後不久,壹個普通信徒的靈魂不能馬上上天堂或土地,也沒有轉世的機會。但埋葬49天後,逝者的靈魂有了歸宿。這個時候,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是轉世成人還是寄養動物已成定局。佛教提倡七月七日內為死者超度,讓死者來世有個好歸宿。因此,孩子們會在死者下葬後的七周內要求僧侶為其做佛事,也就是超度。這樣生前行善的人,出家超度後加持,下輩子轉世成人,過更好的生活;生前作惡的人,超度後懺悔行善,也可以轉世成人。現在這種為死者做佛事、超度的儀式活動,都是在儀式中進行的。“過七夕”簡單來說就是上墳祭奠逝者,類似於古代在墓地悼念。

(二)“百日以上”和“周年慶”過程中的民間語言

死者下葬後的第壹百天,子女要像“福三”、“國七”壹樣去墓地祭奠死者,稱為“過百日”。死者下葬後100天內,子女要在手臂上佩戴寫有“孝”字的印章,為死者守孝。之後壹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會去掃墓祭奠。三周年也叫“周年慶”。用新土蓋住死者的墳墓,稱為“填墳”。“填墳”更多的是擴建墓地,民間稱之為“擴墳盤”。其實它的民間文化意義更多的是為了逝者在陰間保護後代。這是受原始信仰中祖先崇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