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唐太宗即位後的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即位後的文言文翻譯

1.文言文:唐太宗新登基翻譯

唐太宗剛開始繼承皇位,大力治理,改革治國之道。魏徵被多次引進臥室。拜訪他是因為他計較得失,魏徵壹向能治理國家,而且他的個性誠實坦率。沒有什麽能讓他屈服,不屈不撓。唐太宗與他交談。我沒有不樂意采納建議的時候。

因此,魏徵很高興見到壹位像知音壹樣的大師。盡力出謀劃策,沒有什麽不知道的。唐太宗曾安慰他辛苦,說:“愛卿前後有二百余奏章。若不是愛卿為國的赤誠之心,又如何行?”

原文

宗信即位,在政治上大有作為。數引入謊,訪是得失。儒雅是學國之才,耐直爽不屈。太宗與他說話,他並非不願意接受。也喜歡做知己的主人,想壹想,什麽都知道。唐太宗對老說:“妳的建議,前後涵蓋了二百多件事。如果不是妳真誠地為國家服務,那怎麽可能?”

擴展數據

《唐太宗新即位記》選自晉代末年劉劭等人寫的壹篇文言文。

《舊唐書》共200卷,其中《紀》20卷,《實錄》30卷,《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出版後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舊唐書》的編纂離唐朝滅亡不遠,資料來源也比較豐富。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天府五年(940)石敬瑭之命,完成於後晉第二年(945)。因為寫這本書的時候劉紹執政,按照當時的規定,壹般總理都要擔任國史修訂的主編(主管),所以劉紹就成了署名作家。

除了三期監修,參與前期編制工作的還有9人。他們是:張兆元、韋嘉、趙茜、王詵、齊魯、尹卓、崔偉、鄭毅和李偉賢。其中,張召元總是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他是最勤快的。韋嘉接到聖旨後不久就離職哀悼了,這本書是壹年前寫的。他的主要貢獻是他的65卷本《唐人補遺》提供了許多唐武宗之後難得的史料。在這本書完成的那壹天,王詵在“優雅獎”的名單上。呂奇預先編輯了唐史,他在歷史上被稱為“壹個著名的人”。

946年,《舊唐書》成書後第二年,北契丹大舉進攻後金,造成開封、河南兩郡數百裏荒蕪的悲慘局面,公私損失嚴重,史籍被劫在所難免。因此,修訂後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唐舊書》的作者離唐朝不遠,又能接觸到大量的唐朝史料,所以能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裏編出這樣壹部200卷的書。

2.文言文:唐太宗新即位翻譯唐太宗剛剛開始繼承皇位,下大力氣治理國家,改革治國之道。

魏徵被多次引進臥室。拜訪他是因為他計較得失,魏徵壹向能治理國家,而且他的個性誠實坦率。沒有什麽能讓他屈服,不屈不撓。

唐太宗與他交談。我沒有不樂意采納建議的時候。

因此,魏徵很高興見到壹位像知音壹樣的大師。盡力出謀劃策,沒有什麽不知道的。

唐太宗曾安慰他辛苦,說:“愛卿前後有二百余奏章。若不是愛卿為國的赤誠之心,又如何行?”原宗信即位,在政治上大有作為。數引入謊,訪是得失。

儒雅是學國之才,耐直爽不屈。太宗與他說話,他並非不願意接受。

也喜歡做知己的主人,想壹想,什麽都知道。唐太宗對老說:“妳的建議,前後涵蓋了二百多件事。如果不是妳真誠地為國家服務,那怎麽可能?”擴充資料《太宗新即位記》選自晉代末年劉劭等人寫的壹篇文言文。

《舊唐書》共200卷,其中《紀》20卷,《實錄》30卷,《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出版後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舊唐書》的編纂離唐朝滅亡不遠,資料來源也比較豐富。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天府五年(940)石敬瑭之命,完成於後晉第二年(945)。因為寫這本書的時候劉紹執政,按照當時的規定,壹般總理都要擔任國史修訂的主編(主管),所以劉紹就成了署名作家。

除了三期監修,參與前期編制工作的還有9人。他們是:張兆元、韋嘉、趙茜、王詵、齊魯、尹卓、崔偉、鄭毅和李偉賢。

其中,張召元總是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他是最勤快的。韋嘉接到聖旨後不久就離職哀悼了,這本書是壹年前寫的。他的主要貢獻是他的65卷本《唐人補遺》提供了許多唐武宗之後難得的史料。

在這本書完成的那壹天,王詵在“優雅獎”的名單上。呂奇預先編輯了唐史,他在歷史上被稱為“壹個著名的人”。

946年,《舊唐書》成書後第二年,北契丹大舉進攻後金,造成開封、河南兩郡數百裏荒蕪的悲慘局面,公私損失嚴重,史籍被劫在所難免。因此,修訂後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唐舊書》的作者離唐朝不遠,又能接觸到大量的唐朝史料,所以能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裏編出這樣壹部200卷的書。

3.明代金有子文言文的翻譯。

金遊子,名字好聽,新人。文健二年(1400),中進士。之後,他被授予該活動的家庭分會。成祖即位後,被任命為翰林檢討,與解縉等人在文遠閣當值,後被提拔為侍郎。當時國子監和方菊局的大臣在東宮講書,都要準備經書,由內閣大臣宣讀,呈送皇帝批準,然後才可以講。解縉講《詩經》,楊士奇講《易經》,胡光講《詩經》,遊子講《春秋》。遊子借此機會提交了三卷《春秋》。

永樂五年(1407),升任右侍郎遊子,給吏部發消息,說在內閣值班的胡光、金遊子等人已任滿,不宜撤換。七年,遊子跟隨皇帝進京。北伐的第二年,遊子陪著胡光和楊蓉。聖駕駐清水源,有泉水噴湧而出。少年子題詞,作詩,皇帝給他最高級別的安慰。皇帝很尊重遊子的文采,總是命他記錄山川重點。遊子在馬鞍上當場起草。使者從瓦拉而來,皇帝叫遊子等人走在車旁談敵,與他很親近,很依賴他。曾與胡光、楊蓉、侍郎金純在山谷中迷路。天黑時,猶自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胡光和金春留下了他壹個人。楊蓉出發前為他備好了馬鞍。走了壹會兒,猶自又摔倒了,楊蓉把他的馬交給他騎,第二天就到了車站。那天晚上,皇帝派了十幾個使者去追捕楊蓉和猶自,但壹個也沒找到。當他們回來時,皇帝非常高興。之後每次北上,遊子都跟著他。他還寫過《北伐前》和《北伐後》。12年,受命與胡光、楊蓉合編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晉升翰林學士。18年,與楊蓉同升文淵閣學士。

二十二年(1424),遊子跟隨皇帝北上,途中將士疲憊。皇帝向大臣們請教對策,但沒有人敢回答。只有遊子說不宜深究,皇帝不聽。當他到達開平時,皇帝對楊蓉和猶自說:“我夢見神人說了兩次上帝會好好活著。標誌是什麽?”楊蓉和遊子回答說:“陛下此舉是為了消除暴力和保護人民。但昆侖壹燒,什麽都燒了。希望陛下註意。”皇帝同意他們的意見,並立即命令他們起草給所有部落的信。大軍回玉木川,皇帝駕崩,秘不發喪。楊蓉去京城參加葬禮,遊子回來保護子貢。

仁宗即位,遊子任戶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不久,他被封為少保太子,武英殿大學士。今年10月,遊子、楊蓉和楊士奇奉命在承天門外壹起審查和記錄囚犯的罪行。皇帝還下詔司法部,說對重犯人的考核必須和這三個光棍壹起做,皇帝對他們的任用就更重了。皇帝在西角門宣讀朝廷聖旨,對三位進士說:“妳們三位和兩位大臣,周毅、夏元吉,都是先帝的老臣,我是靠妳們輔佐的。我見過以前的君主不喜歡聽真話。雖然他們壹直很親近,但因為害怕君主的權力,為了討好君主而保持沈默,所以服從了君主的意誌。壹個賢臣,如果他的話不被采納,就會退縮,保持沈默。妳我都應該引以為戒。”猶自等人磕頭致謝。弘熙元年(1425),遊子升任禮部尚書,仍任學士、學士,領俸祿三分。遊子很快就要求回家看望母親。次年,他母親去世。

玄宗即位後,命遊子出山,編兩朝誌,任總統官。宣德三年(1428),遊子在寧夏慶節,冊封慶府郡公。每到壹處,他都向士兵和人民詢問他們的疾苦,回來後,他就打皇帝,皇帝表揚並收養了他們。跟隨皇帝出巡,過雞鳴山,皇帝說:“唐太宗用豪邁之力征遼時,曾過此山。”遊子答道:“太宗很快就後悔打了這壹仗,於是建了閩中亭。”皇帝說:“這座山在元順帝倒塌了,成了元朝滅亡的標誌。”遊子答道:“舜帝是亡國之主,即使山不塌,國也亡。”宣德六年(1431),遊子死於十二月,享年64歲。給點保險,安靜點。

遊子是個普通人,沈默寡言,心胸開闊。雖然他很受皇帝的歡迎,但他自己更謙虛。他把自己的客廳命名為“退休廟”。病重的時候家人叫他去求身後之恩,他不聽。他說:“這種做法是君子恥之舉。”

4.文言文《唐太宗治國安民》譯文原文:貞觀九年,唐太宗說,朝臣曰:“昔京師夷平,宮中美女稀少,院中無不滿。煬帝意猶未盡,不求有功,東征西討。他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導致了他的滅亡。這是我所看到的。所以,我晚上很努力,但是我要幹凈,這樣世界上就沒有什麽了。所以徭役不旺,百姓樂。治理壹個國家就像種壹棵樹。根不搖,枝葉繁茂。若能清廉,百姓焉能不安?”

釋義:治理:治理;安:安定。治國安民。

貞觀九年(李世民國號),唐太宗對侍衛說:“在(隋文帝)剛定都之前,宮裏都是美女和古董。然而,楊迪皇帝仍然不滿足,並不斷要求。同時人民也受不了,導致隋朝滅亡。我(皇帝自稱)親眼目睹了這壹切,於是日以繼夜地努力,希望自己清白睿智,讓天下太平。所以兵役制可以不盛行,年年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治理壹個國家就像種壹棵樹。數根不晃,枝繁葉茂。如果君主英明,人民怎麽會不高興呢?”

5.唐太宗翻譯皇帝文言文的那天,皇帝(太宗)對左右兩邊的大臣說:“我讀了《楊迪皇帝文集》,發現文章的措詞是深刻的、深刻的,我也知道肯定堯舜,否定頡利、周,但為什麽做事情的時候卻是相反的呢?”大臣魏徵回答說:“雖然人民的君主在苔莎都是智者,但他們也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讓智者貢獻自己的才能。

這個勇敢的人盡了最大努力。然而,皇帝楊迪依仗他的地位,傲慢和任性,所以盡管他談論堯舜的美德,他做了壹個不守規矩的行為。

他不了解自己,最後身敗名裂。皇帝聽了深有感觸地說:“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遠了,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6.唐太宗的三面鏡子。唐太宗的李世民留給大多數人的第壹印象,大概就是壹個虛懷若谷的可學之士。誠然,他並不謙遜。只是左耳進右耳出,聽了臣下的意見,還是做了自己原本想做的事。獲得了好名聲,也不乏享受。

理想的聖人:開明的、可訓練的形象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普通大眾壹直都有仰視的需求。所以歷史和現實生活壹樣,也需要偶像,尤其是有偶像氣質的皇帝。唐太宗在這方面似乎壹直相當配合。在唐太宗諄諄勸諫的鼓勵下,貞觀壹朝的君臣們真的形成了直言諫臣的風氣。民政部部長裴舉在隋朝,也能大膽諫,爭取。司馬光說:“裴矩之所以忠於唐朝,是因為他本性的改變;如果妳討厭它,妳的忠誠就會變成忠誠,如果妳樂於直言,妳的忠誠就會變成忠誠。"

走自己的路:coachable虛心傾聽,做自己想做的事。據《貞觀顯貴》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下令修繕洛陽公幹陽殿,為就職巡禮做準備。張給寫了壹封抗議信。唐太宗雖然很不高興,但並沒有發作,而是下令“立即停止壹切工作”。他還借題發揮,說出了“與其獨善其身,不如仰慕壹介書生”這句千古名言。但《資鑒》(卷193)中記載,次年,就在九成宮修繕完畢後,唐太宗再次提出重修洛陽宮。這壹次,民政部部長戴周站出來反對尚在虛懷若谷的可考伯。他不僅稱贊戴周“精忠報國,無所不知”,還把他提拔到了官位。然而過了壹段時間,太宗忍不住下令竇卓修繕洛陽宮。關於忠言逆耳、壹步壹個腳印之類的事情,史書上還有很多零散的記載。“虛心可教”的唐太宗,不過是儒生和唐太宗自己炮制的“內聖外王”的“道德假象”。大臣們極力壓制唐太宗的私欲,把他納入“內聖外王”的正確軌道,於是頻頻進諫。而唐太宗則幾乎接受了每壹個建議,對提建議的人很少賞賜,但行動上幾乎沒有什麽變化:賞賜了議員之後,想去打獵,還是會去;想蓋新房子,還是會蓋。可教練的秘密:形式主義的表演塑造了壹代聖賢的形象。回顧貞觀時期的歷史,不難發現李世民強烈的表演痕跡。這位才華橫溢的皇帝非常在意自己在歷史書上的形象,以至於他故意修改自己的壹舉壹動。他不止壹次地通過與手下官員的談話,竭力塑造自己生活簡樸、愛惜人民力量的光輝形象。貞觀二十多年,唐太宗確實接受了太多的諫書,但接受是壹回事,執行又是另壹回事,大多數諫書最後都沒有得到有效執行。當他在法庭上充分表現出坦蕩的風度,當他對冒犯臉面的寬容被歷史學家記錄在記錄中時,他很快就忘記了勸告的具體內容。對唐太宗來說,重要的是接受建議,而不是內容。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儒家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官,重要的只是易受其影響,而不是易受其影響的內容的實施,因為他們所需要的只是壹個“普通命運的代表”。所以,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唐太宗的全部意義只是壹個“內聖外王”的烏托邦。至於貞觀之治,除了給人足夠的“神化”,就只剩下完美的形式主義表現了。

7.唐太宗翻譯的賞罰分明的文言文司馬光在《資同治鑒》中記載,唐太宗曾26次賞賜18大臣。

諫大夫魏徵受賞次數最多,有八賞,包括65,438+0,900帛,400元,65,438+0金瓶,65,438+00金,壹房兩匹。魏徵死後,唐太宗下令九級以上官員前來悼念,並親自為他題字立碑。

他對大臣們說:“人可以以銅為鏡,以衣為衣,以史為鏡,知興亡,以人為鏡,知得失;魏徵死了,我是壹面死了的鏡子!用銅當鏡子,可以把衣服拉直;以歷代為鏡,可以知道國家富強的真相;以人為鏡,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留這三面鏡子,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壹面鏡子!)”打敗東突的大將李靖,兩次受賞,帛三千匹,食邑增至五百座,還被任命為左光祿博士。於之寧、孔輔佐成幹太子,多次進諫,各獻黃金65,438+0斤,帛500匹。

阿什納舍(突厥語)是征服高昌的首席行軍官。高昌平定後,所有將領都得到了獎賞。因為沒有皇帝的命令,他沒有接受獎賞。接到皇帝的聖旨後,只接收了壹些老弱仆從和殘次品。唐太宗很看重他的清廉謹慎,賞賜了他壹把從高昌繳獲的寶刀,1000匹雜色的彩綢。

唐太宗不僅獎勵朝廷官員和軍隊將領,而且非常重視獎勵基層官員。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十壹月,唐太宗派出的使者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市),看到巡撫李大良有壹只非常好的鷹,建議送給皇帝。李大良不同意,給太宗密表說妳拒絕打獵,但使者要求給妳壹只鷹,與妳的主張相反。如果使者是自己主動的,那就說明妳用人不當。

唐太宗看到秘表非常高興。他稱贊李大良忠厚正直,於是把自己的胡瓶和荀悅的書《漢紀》送給了李大良。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獵,途經溧陽縣(今市閻良區),縣令劉勸唐太宗推遲幾天秋收完,以免影響農時。太宗深為賞識,賜他壹方篆書,不久又提拔他作新安郡令。

唐太宗有功必有賞,有錯必有罰。他獎勵的官員大多屬於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人,而懲罰的主要是那些叛逆、腐敗、失職、阿諛奉承的人。

據《資》《鑒》記載,被他懲處的官員有數十人,其中既有立功的大臣,也有親信和親屬。侯是輔佐太宗並立天下,發動玄武門之變,率軍攻克的重要將領。他曾擔任兵部尚書,但由於參與反叛太子,他和唐太宗的侄子趙可等人壹起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正月,唐太宗出征遼東,任命魏廷負責運送軍糧。但由於他的失職,600多艘運糧的軍船在呂四臺擱淺,被送往洛陽革職。

滄州刺史因貪汙受賄大辯論,太宗命人親自監督執行。貞觀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參加了唐太宗的壹次宴會。他看到前面坐著壹個人,生氣地說:“妳有什麽貢獻,坐在我上面?”唐太宗的堂弟李道宗坐在他下面,想勸他。尉遲敬德不僅拒絕購買,還差點蒙蔽了李道宗。

唐太宗很生氣,對他說,妳屢次犯法,不要自作自受;國家的紀律只能靠獎懲來維持,不能總有過度的偏袒。妳要反思和改正自己,不要留下任何遺憾。從那以後,尉遲敬德壹直很害怕,也很克制。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唐太宗率領北伐朝鮮的軍隊回到益州(治所在河北易縣)。司馬辰把溫室裏種的蔬菜獻給了皇帝。唐太宗認為這是擡舉,罷免了司馬辰。從唐太宗治理國家、管理官員的行動中可以看出,他愛恨分明,制度嚴明,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絕不吝惜金錢,重賞重賞;對於圖謀謀反者,必誅之;對貪汙、受賄、玩忽職守者,該殺,該除名,該沒收財產;對於奉承者,嗤之以鼻,斬斷官位。

唐太宗用實際的執行力來管理國家和官員,產生了很好的治國之道,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