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歷舉例:(公歷1949 65438+10月1日下午2點,農歷八月初十)
乙醜年,貴由月,甲子日,韋辛時間。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日幹”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十幹日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日。“幹支”這個名稱在東漢以前是不存在的。關於幹支的由來,史書《世本》中有記載,寫於戰國末期:“榮成為歷,大鬧為甲子”。隋朝《五行正義》也記載“(大鬧)采五行愛,鬥機而建。那是甲乙雙方第壹次出名的日子,那叫幹,那叫醜。天上有事用天,地下有事用月。陰陽不同,所以有分支,有分支。”《史記》中記載的“大輻”,是黃帝的史官。《魯春秋·尊師》:“黃帝師大劃。”現代學者對主枝的起源做過壹些研究和論證,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論。
旬莖以A開頭的奇數序列為陽莖,偶數序列為陰莖。十二地支是以子開始的奇數序列中的男支,偶數序列中的女支。按照陽支配陽支、陰支配陰支的規律,依次配十支、十二支,組成60個記錄幹支歷的基本單位:
主分支表
01.甲子02。醜B 03。丙寅04。丁卯05。陳武06。基斯07。武庚08。韋辛09。任申10。貴由。
11.徐佳12。怡海13。兵字14。丁醜15。武銀16。集貿17。陳賡65438。
21.沈嘉22。易優23。徐炳24。丁海25。伍茲26。姬醜27。庚寅28。鑫茂29。顏晨30。桂思
31.吳佳32。壹微33。沈冰34。丁優35。戊戌三十六。己海37。庚子38。辛醜39。任茵40。桂茂。
41.陳佳42。易思43。丙午44。丁偉45。武神46。姬友47。耿旭48。辛亥49。倫齊50。醜。
51.佳音52。毛毅53。陳冰54。丁思55。五五六。維基57。庚申58。心有59。任旭60。桂海
最完整的分支、支系名錄是《甲骨文合集》第37986號甲骨(見圖)。這個版本的甲骨文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和他的父親狄彜的銘文,是壹個牛的肩胛骨。在商代發現的甲骨文中,99%以上與占蔔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文”。節氣反映了地球在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屬於陽歷範疇。從地球上看,太陽在天球上沿著軌道(黃道)運行。在中國古代,人們發現太陽年位置的變化與農業氣候密切相關。因此,在歷法中,利用天象編制了二十四節氣,以反映氣候變化,便於安排農事。把太陽的黃道(360°)分成24等份,從春分零點開始,太陽每運行15,稱為壹個節氣,等份的時刻就是節氣交叉的時刻。每個節氣都有專門的名稱,包含了氣候變化、物候特征和作物生長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在四季八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季,春秋已分八段。到戰國末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經確定)。到西漢時,《淮南子》中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與後世完全壹致,兩千多年來壹直未變:立春、雨水、蟄、春分、清明、谷雨、長夏、小滿、芒種、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秋至日。
為了方便記憶,宋有二十四節氣: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滿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先有老星年代法,後有老年年代法,可以說是幹支年代法的前輩。因為木星公轉壹天,實際上並不完全是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把12看成壹周,結果與實際天象不符,每隔83年會有誤差。西漢末年,劉隱主張超陳法,即144期間的年星運行次數為145。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陳法,應該是超陳,而不是超陳。從今年開始,年表與衛星的運行無關,只有年表是按照六十支的順序。
幹支歷的日歷年由60組不同的天幹地支標記,以24個節氣的立春為分界線。從甲子到桂海,循環變化,甚至無限。這組年表的分支可以稱為年表列。
民國以前,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和幹歷之始,被稱為春節(春運);由於是春天的開始,立春在我國從官方到民間都被視為壹個節日,是壹個重大的節日。自立春的春節以來,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立春時,天子親自帶領三官九臣,王公大夫到東郊迎新春,祈求豐收。回來要犒賞群臣,制定布德令,以示對人民的仁慈。這種活動影響了老百姓,使之成為世世代代的全民春節活動。到了清代,春節儀式演變為壹項引起社會關註、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年》記載:“立春初壹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的壹片春場上迎春。在春日開始時,該儀式被提交給春山的寶座,順天府提出了壹個春天牛的圖片。禮畢,回署,引春牛擊之,曰是春。”清人《賈青錄》指出,立春祭神祭祖的儀式,雖不及隋朝正月初壹,卻高於冬季至日的規模。可見立春在很久以前就被高度重視了。春秋時十二枝標月,稱為“月樓”。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荀》、《史疏》、《李露誌》和《史明》中都有其詞源解釋,可以說是大同小異,都代表了萬物從發生、盛、熟、衰,乃至新的萌芽的狀態。雖然《說文解字》的解釋有些牽強,但總的來說,文本的結構和意義是壹脈相承的。它的名字可以說是由陰陽的盛衰和五行的推動組成的。上述古代記載將十二日期描述為物候的年度變化,充分顯示了年月歷法的陽歷性質。
歷法以24個節氣將壹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包含兩個節氣(奇數系列的節氣也簡稱“節”,偶數系列的節氣也簡稱“氣”或“中”,也就是說24個節氣由12個“節”和12個“氣”組成)。壹年中的第壹個月是銀月(有的書還標記為1月或正月以輔助理解,以此類推),所以每個“節”加壹個“氣”就是壹個月,每個“節”可以代表半個月(約15天)和每個“氣”。沒有必要設置閏月。
節氣、歷月、公歷、太陽位置對比見右圖。
日歷月份、壹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見下表:序號123456789101112日歷月份日歷月份日歷年份日歷月份日歷月份卯月年份日歷月份日歷月份、巳月月份的下午、月亮的滿月、月
春天開始了
雨刺痛了我
晴朗的春分
漫長的夏天,谷雨
小滿芒種子
夏季至日和溫和的熱量
夏天秋天的開始。
夏日露水
秋分寒露
初冬,第壹次霜凍
小雪和大雪
冬天的至日微寒
除了十二個固定分支,十個分支依次排列。於是,從甲子到桂海,60組不同的枝丫循環,每5年壹次。月亮的這組分支可以稱為月柱。根據年的出現規律和樹幹枝的月柱,人們做了壹個公式,可以快速知道樹幹枝的年和月:(知道年,就可以算出當年的月)
五虎逸年,起於月
阿吉歲時,丙為第壹,乙庚歲時,戊為第壹。
冰心年初開始找耿,丁仁處於下遊位置。
有什麽說什麽,可以在佳音之上追求。
壹般來說,所謂月建指的是十二支,如劍子、劍醜、殷鑒等。有人認為月建指的是月的大小,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誤解。因此,“正月立陰”被錯誤地解釋為農歷正月相當於官方歷法中的“陰”或銀月。其實月月樓平分秋色。以壹年365.25天計算,* * *歷是30.4375天,而1月只有29.5589天。這壹上午差不多差1天。這十二天加在壹起,相差將近11天。天差呢?這就是為什麽農歷需要閏月。
《史記·歷書》分為“夏征”、“尹正”、“周政”,是戰國秦漢時期盛行的三大正說。(簡媜是指農歷中的哪壹個月作為壹年中第壹個月的起始位置。但也有人認為三正交替不是歷史事實。樹幹歷的日期標有60組不同的樹幹和樹枝。從甲子到桂海,記載不斷流傳。這組日支可稱為太陽柱。
每天主枝壹天的劃分標準是晚上0點,也就是子正。子在《淮南子》中被稱為陳明,在吉傑被稱為子夜。另外,晚上23: 00到24: 00也叫後半夜,晚上24: 00到1叫前半夜。(另壹部分八字命理派在孩子開始的時候就把壹天分支,也就是從晚上23點開始作為新的壹天。)
因為日歷是按每天計算的,所以對日歷沒有太大的要求,其功能可以很好的配合記錄,所以可以直接貼在陰陽歷上。
幹支歷法是中國歷法中極其重要的因素。以60年為壹周,周而復始,於是歷法數學家以甲子為恒量刻度,考古學家也用甲子來確定古代月與日的真實間隔,否則經過多次歷法變更,古代年份也無法整理出來。幹部和支部的歷法不僅僅是歷算的工具。《史記·歷書》已經標註了十二章。古人把壹晝夜分為十二天,每壹天又分為八小時,壹晝夜就是九十六小時。清初用西方法律將壹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所以壹個早晨等於兩個小時。每天早上是兩個小時,所以開始和結束是有區別的。每小時等於四分鐘,每壹刻等於十五分鐘。
時間:23: 00至1:00;醜時間:1到3:印石:3點到5點;石矛:五點到七點;上午:7點到9點;時間:9點到11點;中午:11到13;還沒有:13到15;申請時間:15至17;酉時:17到19;時間:19到21;石海:21點到23點。
在古代,由於歷書沒有標註幹支的時間,所以人們根據幹支的日時欄的出現規律,做了壹個快速知道幹支時間的公式:(如果知道十二時支不變,時間就推出來了)
五只老鼠在旅行時躲避陽光:
a也加了a,B庚基C是第壹個。
冰心從E開始,定仁庚子是。
我能在哪裏找到它?倫子才是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