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又稱“文琪”、“甲骨文”、“殷墟”或“龜甲獸骨”。它是中國的壹種古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被認為是漢字的壹種文字,也是中國朝代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記載和反映了商代的政治經濟狀況,主要是指中國商代晚期(14 ~ 11世紀)王室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其內容壹般為占蔔所問之事或所得之結果。甲骨文的形體和結構已經趨於獨立組合,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這已經是壹種相當成熟的文字形式,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系統文字形式。它繼承了原始的雕刻符號,啟迪了青銅器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式,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甲骨蔔辭是清末民初古董商、金石學家王於公元1899年發現的。盛行於商代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被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加上其他地方零星收集的,至今已收集10萬余篇,其中單篇最長100余字,可見應用文的雛形。
在現存的發現中,還有廣西平果甘桑遺址出土的石刻、甲骨文、東巴文字和水書。從廣義上講,它們都屬於甲骨文,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起源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