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易的名字命名的。易到底是什麽意思?曾仕強教授認為,“易”有三層含義:
第壹個很簡單。
第二是改變。
第三不容易。
什麽是“簡單”?以筷子為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筷子,卻未必知道筷子所蘊含的易經道理。
筷子必須成對,兩根筷子代表壹陰壹陽,合起來就是太極。想想我們用筷子的時候,經常是動壹根不動另壹根。看到目標後,兩根筷子互相配合。固定的是支點,移動的發力。當妳輕輕夾住它,妳會得到美味的食物。這就是“壹陰壹陽”之道。
很多剛接觸筷子的外國人都用不好筷子,要麽兩筷子都動,要麽兩筷子都不動,因為不知道動靜陰陽的道理,自然最後也沒機會吃到好吃的。
筷子簡單,便於攜帶,沒有西方刀叉文化那樣復雜的規矩。我們用筷子吃飯,能夾就夾,不能夾就用筷子叉。這兩個動作都不起作用,所以拿起盤子,往碗裏撥壹點。這樣的三部曲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這就是“簡單”,就是不要把問題搞得太復雜。
“簡單”原則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比如古人用的毛筆,結構簡單,功能卻是無窮無盡的。只需要壹支畫筆,粗細皆可,畫在壹本變化無窮的書上。
“變”和“難”是相對的。“變”就是快速的變化。“不容易”就是永不改變。世界上有什麽變化都不會變,它們是共存的,不可分割的。變化中有不變,變化中也有不變,但變化只是現象,變化的背後壹定有不變,那就是自然規律。
而我們又該如何處理生活中的這種變與不變呢?曾仕強先生認為,只有從壹個恒定的位置改變,我們才能不隨意改變。
我們經常會陷入壹些對變化的誤解:
第壹,我們會覺得事物無常,無法把握。但《易經》告訴我們,變只是壹種現象,背後壹定有不變的東西。不管宇宙怎麽變,它還是宇宙。當我們想到變化時,我們必須想到相同,當我們想到相同時,我們必須想到變化。這叫“壹陰壹陽之道”。變與不變是結合在壹起的,不可分割的。
第二,我們總是更重視“變”,輕視“不變”。在“變”中,我們不禁疑惑,“不變”真的沒用嗎?易經告訴我們,它不是!家不宜常換,否則妳會不穩;規則不要經常變,否則社會就亂了;世界不應該不斷變化,否則就沒有人為我們個人的努力保駕護航。所以我們在變化的時候,壹定要尊重變化背後不變的原則,要麽是自然規律,要麽是社會規範。如果做不到這壹點,就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可以“擁抱變化”,但這個價值要有壹個前提,在合適的尺度內擁抱積極的變化。
第三,我們傾向於從“善惡分明”、“善惡對立”的絕對角度看問題。孩子們喜歡在看電視時問大人壹個問題。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壹切都是阿泰之氣,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楊燦可以變成陰,而陰可以變成陽。所以我們要明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如果當前的困難處理得好,它們可能會成為成功的機會。如果犯人改造得好,他可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要學會從壹個變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