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1377年前的今天,文成公主進藏出嫁。這是什麽?

1377年前的今天,文成公主進藏出嫁。這是什麽?

377年前的今天,641年3月2日,唐太宗頒布禮記,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經青海入藏迎娶松贊幹布。松幹布歡迎他來青海,特意在羅多修建宮城,作為臥室居住。婚禮當天,松贊幹布特意換上唐裝,設置了模仿唐朝的禮儀儀式,按照唐朝的禮儀祭拜天地,然後進入洞房。

“親友”政策。壹直有爭議的是男人打不過她們,所以叫女人。畢竟政治是“軟弱”的表現。當然,自秦漢以來,“和親政策”貫穿中國歷史,遊牧民族和中原文化壹直在競爭。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公元至公元的唐朝,親秦邊塞先賢們發展出了傑出的政治智慧。

談唐朝的“和親政策”,遠沒有西漢初年匈奴的奴性。最著名的人物是文成公主,皇族之女,原名李艷兒。她生活在625年到680年之間,恰好是初唐到盛唐的歷史時期。成公主既聰明又漂亮。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的影響。她知道如何閱讀,而且很有禮貌。她信仰佛教。她敢於服從唐太宗的意誌,遠嫁吐蕃,顯露了她義無反顧的本性。要知道,吐蕃不在江南。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地方,就像洗心革面,脫胎換骨。

偏偏李世民有“吞荒地”的政治報復。他主張“壹婚相當於十萬兵。”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幹布部落的使節被允許進入長安,他們最大的任務是在2008年娶妻。松贊幹花了很多錢嫁給了當時世界第壹強國大唐。他的禮物清單包括:5000兩黃金和數百件稀有物品。唐太宗同意結婚的直接原因是政治。不是金銀珠寶。

平心而論,松贊幹布是西藏歷史上的英雄。他崛起於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雅礱江谷。在他登上“三寶”高位之前,統壹“藏區”是輕而易舉的事。當然,唐太宗會在他身上下大賭註。就這樣,十幾歲的文成公主自願成為松贊幹布的妻子。那壹年,松贊·甘博剛剛25歲。

唐朝貞觀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朝江夏皇室長兄李道宗和吐蕃特使陸東贊的陪同下離開長安前往吐蕃。松幹布親自到白海接他,在那裏遇到道宗,送給女婿壹份禮物。之後我帶著文成公主回到了壹些——邏各斯,也就是現在的拉薩。

文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壹直受到尊重。據《吐蕃王朝世襲鏡》等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禮儀極其隆重,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嫁妝極其奢華。嫁妝單中說:“悉達多喬達摩,珍寶,玉書櫃,經典三百六十卷。再加上各種金玉飾品。”還提供各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墊、300部占蔔經典、善惡觀、60部建築技術著作、65,438+000個治療藥方、4部醫學專著、5種診斷方法、6種醫療器械,還攜帶各種五谷和蕪菁籽。

按說以上物品都有嚴格的知識產權。比如西漢公主嫁匈奴時,禁止攜帶蠶卵、絲綢、瓷器等器物。即使在唐朝,瓷器和絲綢的生產技術也是官方壟斷的。偏偏文成公主能被大量擡到青藏高原,這本身就是朝廷的寵愛和信任。

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開始履行職責。他們會的

隨著文士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相關文獻,記錄松贊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公告,使吐蕃政治走出原始,走向常態化。松贊幹布非常高興,命令大臣貴族誠心向文士學習,研究中國文化,研究他們帶來的詩書。他還把壹批貴族子弟送到長安,進入唐朝,學習詩詞書籍,把中國文化帶回吐蕃。

程公主帶著吐蕃農業技術人員,把從中原帶來的糧食種子,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灌溉、施肥、除草。收獲的季節來了,莊稼長勢旺盛,產量驚人,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當時吐蕃人雖然種植了壹些青稞、蕎麥等作物,但由於管理不善,往往只種不種,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

受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啟發,農業技術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的同時收獲大量糧食。特別是在植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之後,吐蕃逐漸有了自己的絲綢產品,這是跨時代的創舉。

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他的兒子是唐高宗。唐朝新皇帝封松贊幹布為掌管醫院的校尉和西海郡王,並派特使送去大量金銀、帛、詩書、谷種,還特地送來飾品和化妝品給文成公主,表揚和鼓勵她和她的善良。甘松·布音謝過他,忠實地說:“天子剛剛登上王位。如果他的副官不忠,他應該是壹個勤奮的士兵,去國家除掉它。”並獻上十五種首飾,請放在太宗墓前以示哀思。

松贊幹布的忠誠感動了唐高宗,他被提升為客王,並給了他3000匹彩色絲綢。當吐蕃使者到達長安時,他睜開了眼睛。唐高宗高興的時候,我問他釀酒、碾米、造紙、制墨和硯的技術。唐高宗同意了。唐朝與吐蕃的關系,以文成公主的接觸為基礎,達到了和諧的頂峰。

唐朝永輝元年,公元650年,松贊幹布死後;文公主壹直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人民愛戴。她設計並幫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大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磨粉、織布、制陶、造紙、釀酒等技術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了詩歌、農書、佛經、史書、醫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釋迦牟尼金佛像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