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能證明夏朝存在的夏遺址還沒有找到。考古上只有河南偃師的二裏頭遺址進入了夏朝,但也屬於夏朝晚期的都城,所以我們無法壹窺整個夏朝。
那麽夏朝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竹簡年譜》已明確記載“自禹至桀十七年,有王無王,年471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也認為夏朝延續了400多年。
其實直到戰國初年,大禹直系後裔建立的齊國依然存在,曾經稱霸南方的越國也是夏人的壹個分支。這些都足以說明夏朝確實存在。
但奇怪的是,存在了400多年的夏朝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這成為質疑夏朝存在的“古代懷疑論者”的主要批判。為什麽單詞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文字是人類進入更高文明的必要工具。只有文字產生了,積累的智慧和經驗才能作為文明持續發展的階梯傳遞給下壹代,否則將永遠停留在原始部落的愚昧中,無法定義為國家。
夏朝的存在,我相信國人不會質疑,而且二裏頭考古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也是事實,這不免讓人懷疑夏朝有沒有文字,如果有為什麽沒有流傳下來?
諸葛亮南征的經歷或許可以解釋這種困惑。
據《華陽國誌》記載,丞相諸葛亮曾見“夷中有能言讓者,謂之‘長者’,主之。論討論壹個好的比喻,叫做‘易經’。先畫天地,日月,君才;第二次畫龍,龍生了洋人,還有牛、馬、羊。”
所謂“易經”,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圖形文字,屬於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只有巫師才能解讀,壹般人很難理解。這和考古發現的各種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差不多。
生活在南中的彜族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壹個縮影。夏朝也處於新石器時代向民族文明的過渡階段。夏文字的演變和流傳與諸葛亮所見的《易經》有相似之處。載體是打結的木頭(考古中很難找到,因為它非常容易腐爛),由專門的巫師記錄和解讀,人物的傳播僅限於少數掌管宗教的貞節人士。
按照正常的發展,即使夏朝滅亡後,它所創造的文明制度和進化出來的文字,自然也會被隨後的朝代繼承。但是,夏商之變是壹個特例。夏文化的起源區位於考古西部,與仰韶文化相似,而殷商文化起源於東部,繼承於大汶口文化。兩者在時間上存在,商朝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語境。
所以夏人服從命令,商人敬神。商王總是能預知壹切。他每次占蔔,都要把蔔昭的事和他所占蔔的事記錄下來,刻在龜甲的骨頭上,以備商紂王視察,傳給下壹代處女。
記錄內容的復雜性和刻字載體的不同,客觀上造成了商代文字(甲骨文)在更大範圍內的傳播。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僅在商朝武定時期,就有多達73名處女負責占蔔。
此外,盤庚遷殷後,商朝建立了東至遼東,南至洞庭,西至關中的廣大疆域。為了統治遼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甄人集團不再局限於為商王服務。他們通過獻祭來教育人民,並遵守法律法規。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只有貴族和占蔔師使用的文字逐漸向下層傳播。
夏商朝的這種差異也導致了夏朝的文字無法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