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真:0472-8711568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北70公裏處。
包頭五當召風景區簡介:
五當召位於肇頭市東北約50公裏處,得益於吉呼倫圖山的重疊山脈。原藏語名為巴達加爾寺,意為“白蓮花寺”,寺前蒙古山谷名為烏當青,意為柳樹,故寺又叫烏當昭。嚴清命名為“光覺寺”。
五當召是規模較大的寺廟,類似西藏。從五當溝口向北望去,依山而建的壹層層白色建築層層疊疊,兩旁蒼松翠柏,顯得格外雄偉。
武當趙活佛是清代北京八大呼圖克圖之壹,人稱“額爾德尼··東科爾·潘迪塔”,聲譽和地位很高。第壹位活佛,本名洛桑堅贊,法名阿旺古裏木,出生於土默府。我從小就很聰明,喜愛各種書籍。他曾去多倫諾爾的惠宗寺向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學習經典,幾年後,呼圖克圖派他去西藏深造。在西藏學習期間,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哲蚌寺的學位。從西藏回到內蒙古後,他的老師甘珠爾·瓦胡圖克圖將他提升為多倫惠宗寺的達賴喇嘛。康熙五十九年(1720),申請進京,參與蒙古《甘珠爾經》的編撰。
乾隆十四年(1749),經張家、西烈圖、吉隆等在京胡圖克圖人許可,在武當溝修建了壹座寺廟,也就是現在的東科爾廳,即時輪廳。這是五當召最早可以考的大型建築,也是五當召四大部之壹東科爾紮康(輪換部正殿)。由於第壹代活佛學識最深,通曉五明,尤其擅長時輪之學,清廷封他為“東科爾·潘迪塔”,意為“時輪之學者”,時輪系以天文、歷法、數學、占蔔為主。
乾隆十五年(1750),在東科爾廳西側修建了壹座兩層大廳,稱為“當格得廳”,供奉全體金剛,故又稱金剛廳。乾隆十九年(1754),張家佛教喬比多吉(1717-1786)向清廷範麗院呈報寺名,清廷授以滿、蒙、漢、藏四種文字的“廣覺寺”。第二年(1755)建成五當召主體建築——蘇古琴堂(大經堂)。
乾隆二十八年(1763),第壹代活佛阿旺古裏莫在武當圓寂。武當活佛轉世七代,最後壹位活佛死於1955。之後就沒有條件在五當召請活佛回來了。
五當召的主體建築由八座經典大殿(現存六座)、三座活佛府和壹座活佛佛塔靈堂組成。此外還有塔寺寺院及附屬建築60余座,房屋2500余間,占地300余畝。現存的六個大殿是蘇古琴殿、東科爾殿、缺壹日殿(仙教殿)、黨歌希德殿、阿會殿(密宗殿)和日本倫殿(菩提道學殿)。蘇古琴殿是全寺開會念經的地方。這些寺廟規模都很大,都是弧形的藏式建築。寺內各種造像,壁畫華麗,唐卡(卷軸佛像畫)令人眼花繚亂。每座寺廟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十米高的釋迦牟尼銅像,或是九米高的黃教始祖宗喀巴銅像,或是面目猙獰的護法金剛銅像,或是白度母和綠母銅像。造型宏偉,制作精美,金光耀眼。三大活佛府位於阿輝殿南面,其中東科爾活佛府較大,是第二活佛熱西尼瑪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所建。左邊和右邊是為接收甘珠爾·瓦胡圖克圖、多倫諾爾的惠宗寺和張家佛學院而建的兩座宅邸。
五當召是內蒙古著名的學府。為了弘揚佛教,它有專門的學校(紮倉),供喇嘛們學習經典,研究佛法。學校分為四個部分:時間輪換部,位於1750;教學部,位於1752;密宗系,成立於1800;第五世佛教時期成立的菩提道學部,是這次號召中最新成立的部門。蒙古族著名歷史學家達摩達拉在《白蓮記》中記載“五當召經學最為著名。到19年底,這壹呼還有800多和尚。”
五當召,曾是蒙古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寺廟之壹,現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這裏古松蟋蟀,清溪潺潺,與白碧諸門的寺廟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優美,是包頭市附近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