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法中,月亮繞地球壹周的時間(29.5306天)作為壹月,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365.438+09天)作為壹年。為了使壹年中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中的天數壹致,設置了閏月。據記載,公元前6世紀,中國就開始用19年七閏月的方法來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們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小數點後60位而設計的符號。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幹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壹樣簡單,後來這些符號被應用到地圖、方向、時間(時間軸、空間軸)上,於是這些數字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意義。
古人(黃帝)觀察王朔月亮,發現兩個王朔月亮大約是59天。12月壹般都在354天以上(類似於壹個回歸年的長度),所以古人得到了壹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中,陰陽歷是在天幹地支中產生和發展的;應該是在夏商周時期比較成熟。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用來排列夏歷中的年號和日期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排列年號和日期,天幹為十字,故又稱“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 * *十二字的排列順序為:子、醜、陰、毛、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其中A、C、E、G、N為陽燥,B、D、J、辛、桂為陰燥。子、陰、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衛、酉、亥為陰支。
用地支配壹個幹,把它們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從釘開始,地支從子開始,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對陰支,陰幹對陽支),得到六十年的循環。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過去,中國人習慣以60年為壹個周期來標記年、月、日和時間。
天幹地支的二十二個符號錯綜有序,充滿了和諧與規律。它展示了自然運行的規律,實時(時間)空間(方位)的相互作用,以及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歷法包含陰陽五行思想和自然循環規律。
年:每枝壹年,六十枝後,從頭開始,周而復始。從甲子開始,60年後稱為甲子或花花甲子。叫做幹部和支部年表。
月:正月始於陰,各月地支固定,然後依次與天幹合;從第壹年的第壹個月到第三個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陳武。從甲子月到桂海月,* * *六十甲子,正好五年。
日:甲子日開始,按順序排列,第60天恰好是壹個幹支循環。
時間:從甲子開始,但是守時的分支是固定的,每天十二個小時。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為蚩尤神的騷擾,黃帝擔心百姓,於是在涿鹿之地與蚩尤交戰,流血百裏也無法治好。於是黃帝齋戒沐浴,築壇祭天祭地。天塌十次(即a、B、D、E、G、N、N)。十二枝子(也就是子醜毛寅辰巳中午申請的壹封信)。皇帝讓十塊幹的圓形布看起來像天空,十二塊方形布看起來像地形。起初幹為天,支為地,而後可治。後來大鬧家把十天幹十二地支分為六十甲子,把黃萊的立國日期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這就是天幹地支的由來。
這本書叫《萬年歷》,寫得清清楚楚。年年月月日,天幹地支。
此外,網上還有“萬年歷”查詢天幹地支。這叫做“在線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