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音樂的發展中,有三次大的變化,每次都持續了大約300年。因為這些變革在當時都是激進的,所以每次變革都用“新”來形容,比如14期的新樂,17期的新樂,20期的新樂。
現在說的西方音樂,其實是從16世紀末開始的,從17世紀到18世紀。這壹時期被稱為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之前,西方音樂的輪廓是這樣的:805年是中世紀早期,復調音樂開始。1000是壹種羅馬式藝術,並且發明了樂譜。1150.這是早期的哥特式風格。公元1300年是晚期哥特風格,是新音樂改革時期。是公元1450年的文藝復興,又壹次新的音樂改革興起。直到公元1750年巴赫去世,才是巴洛克時期的結束。然後是古典音樂,浪漫音樂,民族音樂,印象主義等等。
壹:巴洛克音樂
在18世紀初的德累斯頓,許多音樂家都在等待這場精彩的管風琴演奏比賽。當時,在德累斯頓有壹位名叫馬尚的法國音樂家。由於當時法國音樂在宮廷中的優越地位,他非常驕傲,甚至引起了德國音樂家的不滿。因此,每個人都期待德國音樂家巴赫與法國音樂家馬尚公開競爭。然而,在比賽當天,這位馬尚先生通過當天的第壹封郵件逃走了。這樣壹來,
巴赫是巴洛克音樂的大師。巴洛克音樂是西方古典音樂之前的壹種具有特定風格的音樂。巴洛克的本義,有人說是“珍珠的邊緣”,也有人指的是“奇特的風格”。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個詞首次被用於建築,指的是西方,尤其是17和18世紀德國和奧地利的壹種過度雕琢的建築藝術。後來被用於繪畫和音樂史。
巴洛克音樂的風格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字低音:(通奏低音)應用廣泛,故又稱數字低音時期。這種數字低音是壹種簡單的和聲記譜法,和弦中只錄制壹個低音,實際要演奏的和弦用數字表示,演奏者根據這個數字即興創作和聲。
2.對比原則突出,如早期歌曲的突變,大協奏曲中獨奏與協奏曲的交替,聲樂與管風琴音樂中的呼應效果。
3.主音和主音主導地位的加強,為主音和弦主導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4.即興性和裝飾性聲音的發展,以及任意性、豐富性和不規則性的自由特征。
巴洛克華麗的藝術風格,如同壹首嶄新而生動的音樂,與之前陳舊而平靜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中世紀開始,簡單、禁欲的音樂得以突破障礙,自由表達,形成強弱對比。
巴洛克音樂的三大支柱是聲樂、器樂和管風琴音樂。聲樂的代表音樂家有:卡奇尼和佩爾利,他們的主要成就是各種伴奏旋律的發展,如清唱劇、歌劇等。器樂的代表音樂家有蒙特威爾第和加布裏埃爾,他們的主要成就是奏鳴曲和序曲的發展;管風琴音樂的代表音樂家是斯維林克和福雷斯·科巴迪,他們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賦格、托卡塔和組曲。
回顧歷史,巴洛克這個詞在當時絕不是壹個值得驕傲的名字。在18世紀,如果提到“巴洛克風格”,就是低級趣味的意思,而巴赫和亨德爾則被懷疑是當時低級趣味的領袖。然而,今天巴洛克作為音樂史上的壹種獨特風格而備受推崇。
古典樂
公元1762年,壹個六歲的孩子作為神童出現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在大約十年的時間裏,神童征服了慕尼黑、維也納、巴黎、倫頓、米蘭、羅馬和那不勒斯。他驚人的演奏技巧和作曲能力令人難以置信,那不勒斯的人都懷疑他有魔力,因為他的魔力來自他戴的戒指。
這是莫紮特的真實寫照。提到古典音樂,人們自然會想到古典音樂的三個代表,海頓、莫紮特、貝多芬。
古典音樂是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壹種音樂流派。這種音樂的風格與以前的巴洛克音樂有很大的不同。巴赫和亨德爾使用的數字低音復調寫法在18世紀下半葉已經過時,而在古典音樂中,主音音樂處於絕對優勢。音樂從簡單的旋律發展到復調音樂,從復調音樂發展到突出主旋律。和聲補充的歷史階段。這不是元古時期簡單音樂的反復再現,而是更高的層次。古典音樂的主旋律起著重要的作用。低音經常用主音或從屬音,或簡單的破和弦反復彈奏。和諧起來就成了以主、屬、從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在這個時期,人們不想聽沈重的音樂。也可以說是啟蒙精神要求的壹個方面。因此可以說,活潑的情緒、嚴謹的結構、清晰的音樂語言、精煉的音樂技法是這壹時期音樂的重要特征。此時的奏鳴曲體裁已經高度發展,交響樂的發展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古典主義壹詞最初主要指希臘羅馬文學藝術的原則和特點,包括優雅、樸素、莊重和嚴謹的風格。在音樂中,古典主義壹詞常用作浪漫主義的對稱,即指浪漫主義之前的音樂。
浪漫音樂
公元1826年的巴黎,23歲的柏遼茲與當時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史密森小姐相戀。然而這段戀情卻以悲劇告終。失戀的痛苦讓這個可憐的音樂家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在這種熱情與沮喪、渴望與沮喪、幻想與懷疑、憤慨與嘲諷的精神境界中,在他的自傳體交響曲《幻想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該交響曲在首演時獲得巨大成功,成為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之壹。通過這部交響曲,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脈搏,展現了當時政治反動時代法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狀態。
浪漫壹詞音譯為“幻想”、“傳奇”、“俠義”等。是文學藝術中“古典”二字的對稱性,浪漫主義音樂是繼古典音樂派之後,19世紀流行的壹個西方音樂流派。在音樂上,它的特點是強調主觀性、情感和更多的形式自由。雖然這些特征在貝多芬後期的作品中,尤其是鋼琴奏鳴曲中有所顯露,但浪漫主義音樂學派是從威爾伯和舒伯特開始的。威爾伯當時寫了歌劇《自由射手》,成為公認的浪漫派先驅。舒伯特的獨奏也在這個時候流行起來。浪漫音樂的標誌之壹是需要臺詞或詩歌的歌劇,以歌曲為分界線。這在壹開始並不是偶然的,因為浪漫主義運動不僅僅是關於音樂的,它還與當時的造型藝術和文學中的審美思潮密切相關。就音樂而言,浪漫音樂是值得關註的。
除了韋伯和舒伯特,早期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是從同壹十年出生的六位作曲家發展而來的。這六位著名作曲家分別是:1柏遼茲(1803~1869),其主要作品為《幻想曲》、《匈牙利進行曲》和另外兩位門德爾松(1809~1847),其主要作品為《蘇格蘭交響曲》。舒曼(1810~1856)4肖邦(1810~1849)主要作品有:圓舞曲、夜行曲、瑪祖卡等。李斯特(1811 ~ 1886)有六首瓦格納(1813 ~ 188),如《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死亡之舞》、《匈牙利狂想曲》。
從1850開始,西方浪漫主義音樂流派進入第二階段,稱為晚期浪漫主義流派。由於早期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高度發展,在此之後,有人回過頭來尋求古典的簡約與統壹,企圖回到最初的風格。其他人致力於發展他們自己的民族音樂來與德國音樂競爭。其他人大膽探索高度半音音樂。他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重要代表有:法蘭克的主要作品有《A大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勃拉姆斯、布魯克納、柴科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第壹鋼琴協奏曲》、《弦樂小夜曲》、《天鵝湖》,馬勒的主要作品有《第壹巨人交響曲》、《雷格》、《理查·施特勞斯》。
除了作曲,浪漫主義音樂在演奏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個性的表達不僅僅是作曲的元素,也逐漸成為演奏者的必要條件。結果自然會考慮到演奏效果,演奏者會發揮出高度的演奏技巧,受到觀眾的熱烈掌聲,比如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此外,當時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李斯特、肖邦、維尼亞夫斯基等也為演奏方法的轉變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國家音樂學校
1866早春的布拉格,壹部用捷克民族語言寫成的安格爾歌劇與觀眾見面。這部以波希米亞農村農民為背景的歌劇,因其濃郁的波希米亞色彩而被公認為捷克民族歌劇的典範之作。這部歌劇名為《被背叛的新娘》,由斯美塔納作曲,作者的另壹部交響組曲《我的祖國》包含了著名的樂章。
民族音樂學派是19世紀下半葉以來強調民族特色的音樂流派。屬於這壹音樂流派的作曲家往往采用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節奏,選擇本民族歷史和生活的故事作為歌劇和交響詩的創作題材。在音樂風格上,國樂派可以說是從壹開始的浪漫主義音樂發展而來。在浪漫主義的作曲家中,比如韋伯、肖邦、李斯特、瓦格納等人,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嗅到強烈的民族氣息。自19世紀中期以來,許多國家和民族越來越有意識地擺脫德國音樂風格。1860年,波希米亞、挪威、俄羅斯興起了民族音樂學派。除了捷克民族音樂之父斯美塔納的著名作品,捷克民族音樂家德沃·夏克的管弦樂作品《斯拉夫舞曲》也很有名。挪威作曲家格裏格在祖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運用歐洲音樂的作曲技法。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格林卡創作了第壹部以俄羅斯傳奇為主題的歌劇《伊萬·蘇薩寧》,隨後出現了由巴拉基列夫、居易、鮑羅廷、穆索爾斯基、林斯基-科薩科夫組成的俄羅斯實力派。後來民族音樂學校搬到了芬蘭,西貝柳斯就曾經屬於這個流派。
20世紀的壹些現代音樂家,如匈牙利的巴托克和柯達伊,英國的威廉·佛漢,羅馬尼亞的埃乃斯庫,美國的哈裏斯和格什溫,都堪稱民族音樂的傑出代表。
現代音樂流派
公元1894年,德彪西的印象派管弦樂前奏曲《牧神的午後》在巴黎首次演出,獲得了極大的好評。這與莫奈的油畫《印象——旭日東升》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因為20年前首次在巴黎展出而被冠以“印象主義”的罪名加以嘲諷。
在西方音樂史上,現代音樂流派壹般從印象派音樂算起。
音樂是否現代,是壹個與某個時代風格相關的相對概念。“現代”壹詞的含義因時因地、因角度而異。有人狹隘地劃分這個歷史範疇,認為現代音樂只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激進的音樂流派。有人把它寬泛地劃分:印象派音樂也被納入現代音樂的範疇。其他人把它劃分得更寬:瓦格納的音樂劇《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是壹個新音樂時代的開始。雖然劃分不同,但現代音樂基本階段的劃分是相似的。如果以65438年到0856年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為現代音樂的前奏,以兩次世界大戰為界,
現代音樂現代音樂
壹期、二期和三期
1856 1900 1918 1945 1987
因此,可以籠統地說,現代音樂主要是指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後的西方新音樂流派。如果說19世紀後期主要是浪漫主義的現代音樂,那麽第壹個時期的現代音樂基本上是基於上述音樂的延伸,以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和勛伯格的表現主義為代表。第二個時期以新古典主義為代表。第三個時期,各種前衛音樂,各種風格並存。
從技術特征上看;這種現代音樂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幾類:
1.調性延伸的音樂——這類音樂延伸到調性的邊緣。在浮動調性的情況下,它使用頻繁的半音、遙遠的“變化和弦”、極其復雜的不協和和弦以及各種調性的同時組合。
二、各種無調性音樂——這類音樂完全沒有傳統的調性中心,比如壹些十二音音樂和其他各種序列音樂。
三:各種前衛音樂——有些作品是通過極其復雜的數值運算進行編排,有些是以錄音或電腦為主要作曲手段,如壹種磁帶音樂、電子音樂、電腦音樂等。除此之外,還有偶發性音樂、直覺性音樂等等。
現代音樂入門:
1:印象派音樂:是壹種受印象派繪畫和印象派文學影響的音樂流派。其作品多以詩歌、繪畫、自然風光為題材,刻意表達其對艾諾柯利達的瞬間印象。沒有代表,除了德彪西,法國的拉威爾、杜卡,西班牙的德法雅,英國的大流士、司各特等著名作曲家。美國有著名的音樂家,如列夫斯基,還有印象派的美學幻想家。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的歷史狀態中,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反映了對美好生活虛幻世界的幻想和對當時殘酷現實的逃避。
2.表現主義音樂:產生於20世紀初,流行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是由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創立的,他的學生伯格和威爾伯恩繼承並發展了它。表現主義是印象派在藝術上提出的第壹個藝術理論,印象主義主張對客觀世界所見進行純粹客觀的描述。而表現主義則強調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直接表現和內心所看到的客觀態度。是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發展後,大城市“小人物”的壹種藝術。其重要的創作技法之壹是由勛伯格首創的十二音體系。根據這個體系,半音音階中的十二個音處於同壹位置。把它們按壹定的聲調順序排列起來,用聲調順序的基本形式把它們顛倒過來。采用逆行倒置等技術處理。在這個系列的十二音全部出現之前,壹個都不能重復。十二音體系的音樂大多是無調性或自由調性的。
3.原始歷史主義音樂:是19世紀至20世紀西歐藝術(主要是造型藝術)的壹種流派。法國畫家亨利·盧冷被認為是現代原始歷史主義的領軍人物,畫家畢加索等人也在作品中以原始歷史主義的手法和高超的技巧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作品。原始歷史主義在音樂中的表現並不是壹個穩定的體裁。就斯特拉文斯基而言,只有壹些早期的作品屬於這壹類,比如他的芭蕾音樂劇《春節》,這是壹部典型的原歷史主義音樂。其他現代音樂人,如巴托克、奧奈克等人,也只是在個別作品中展現過自己。另外,也有人把用非常簡單的現代手法寫成的音樂稱為原歷史主義,比如著名的西德作曲家沃爾夫。
4.反法西斯音樂流派:這是壹種不以音樂風格劃分的音樂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歐洲流行的各種反對納粹殘暴統治的音樂作品都屬於這壹類。勛伯格的《華沙的幸存者》等有影響力的作品,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集中營迫害猶太人的可怕暴行,在世界各地演出無數次,受到觀眾的歡迎。
5.新古典音樂: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六個現代音樂流派。它是晚期浪漫主義在音樂的標題和主體性上引起的壹種創作思潮。它主張音樂應該回歸“古典”,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這個命題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布索尼提出的,他的《喜劇序曲》和《鋼琴奏鳴曲》就是這樣的作品。亨德然而,這個流派最有影響的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贊美詩交響曲》和《士兵的故事》可以說是經典的新古典主義作品。
6.異音體裁:現代音樂中用異音創作的作品都稱為異音體裁。所謂差音,是指鋼琴鍵盤上比半音小的音程。在中國的民樂中,往往略高於或低於鍵盤上的某壹個音。這個小於半音的音程通常用“↑”或“↓”符號標出。異音體裁的體裁各不相同,有的會在壹個八度以內。還有不把整個音等分的,不把音程分八度的,等等。現代意大利作曲家布呂尼考慮使用第三種音調。捷克的巴哈是異音派的代表人物。
7.序列音樂:是按照壹定的音高、長短、力度、色彩和不同的演奏方法,按壹定的程序創作的壹種音樂,稱為序列音樂。它是20世紀中葉以來在西方流行的壹種新的體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雷茨、威爾伯恩、梅仙、諾諾等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序列音樂經常與電子音樂結合在壹起。
8.電子音樂: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壹種前衛音樂。這是用電子聲學制作的音樂。具體來說,就是改變磁帶的速度,或者改變它的頻率,或者過濾它的頻率、幅度,修改它的頻率和幅度,使用回聲技術等。,並通過其他電子樂器和錄音技術拼接後使其再生復合成作品。其代表人物是斯托克豪森和凱奇。
9.具體音樂:壹種直接從磁帶上的自然的真實聲音制作的音樂。這種自然的聲音涵蓋了壹切,比如火車的隆隆聲、駁船的嘟嘟聲、人們的低語聲、嘆息聲、咳嗽聲、廚房裏盤子、刀叉和鍋碗瓢盆的聲音等等。其代表人物有謝弗、Only等人。
10:偶然音樂:壹種因偶然而產生的音樂。其代表人物有凱奇等人。“偶然性”的概念來源於拉丁語:alea iacta est,指擲骰子時的偶然性,所以也叫骰子樂。偶然音樂有很多種,有些是通過占蔔、擲骰、擲硬幣等方式來決定作品的音高、節拍和音色。我們平時聽到的音樂與現實世界中的聲音無關,被認為是虛構的美。它被認為是壹個沒有目的的遊戲。它真正的美,應該是產生在它與觀眾存在的那壹刻,也就是偶爾發出的聲音。偶然音樂人主張:“千方百計做音樂”。西方也有人評價為不可取,認為這樣的作曲家喪失了作為創作者的職責。(其實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場。)
11:爵士音樂:是壹種娛樂性的舞曲。它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新奧爾良等地,由美國黑人音樂的勞動歌、靈魂歌、布魯斯(哀怨歌)、拉格泰姆(拉格泰姆音樂)演變而來。自從1914引入歐洲後,就被資本化了。
12:流行音樂:西方流行流行音樂的總稱。流行音樂是Pop壹詞的音譯,其音樂包括西方各種流行舞曲和流行歌曲。爵士樂也屬於這壹類。50年代中期,西方興起了壹種搖擺樂,60年代以搖擺樂的名字在西方流行起來。其中,著名的搖擺舞音樂對有《披頭士》、《滾石》和《瑞典》。迪斯科音樂取代了搖擺舞音樂,進入了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它的特點是速度快,基本速度每分鐘1.25拍,節奏強烈而不靈活,狂熱到痙攣的地步。
從壹些西方音樂作品中的怪誕和精神音響可以看出,作者有意無意地反映了二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某些方面,包括人們對戰爭的恐怖、對未來的絕望以及空虛孤獨的心理狀態等。以布拉-艾克的抽象歌劇《壹號》為例,雖然連歌詞都是“啊、明、嘎”之類的抽象詞匯,但只要看到舞臺天幕上放射出來的“恐懼、害怕”,就說明它並沒有那麽抽象。另壹個例子是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秒”,其中壹個鋼琴家靜靜地坐了四分三十秒,沒有演奏任何東西。這部奇怪的作品至少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空虛。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還是需要對這些五花八門的音樂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它是什麽。在世界現代音樂中,不言而喻,有各種不同的音樂作品,其中既有優秀的,也有消極的。因此,我們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question/31193507 . 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