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
常州是壹片歷史風貌鼎盛、人才輩出、古跡眾多的土地。城南燕城遺址是我國春秋以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其獨特的三城三河形制被譽為“天下奇跡”。城東有被譽為“東南第壹叢林”的天寧寺,北宋南宗始祖張伯端聚集弟子修行的紅梅閣,蘇東坡多次遊覽長洲的劃船遺址,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紅梅公園的面積之廣,在中國城市的公園中也是罕見的。古典私家園林散落在城市中,如近園、未完園、契約園、意式園等。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此事。”這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對常州人才的傾慕。當代學者苗金鴻先生對我國先秦以來400多個城市優秀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做了數年的統計分析,得出常州位列蘇州、杭州、北京之後,位列第四的結論。
常州人文薈萃,始於2500年前建有炎陵的季劄。它以良好的外交、精致的禮儀和音樂、信守承諾而被稱為附庸國。南北朝時期,常州是齊梁故裏,以《昭明文選》主編蕭統為代表的蕭氏家族,在文學、歷史、音樂等方面均有建樹,影響深遠。
隋唐以來的1400年間,常州共有9位狀元,8位次狀元,11位花探,1546位進士。北宋大觀三年(1109),共考龔氏。壹科300名進士中,常州人有53名。南宋大詩人陸遊盛贊常州“儒術,東南之冠”。中國人的數量震驚朝野。明朝有個文學家,抗日英雄唐景川。清代文化學術流派眾多,如常州畫派、金文經學派、陽湖文學派、常州詞派、孟河醫學派、常州駢體文等,輝煌壹時,影響全國。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常州人才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時代風貌。在文學藝術、新聞出版、歷史研究等傳統領域,大師是壹批批出現的。有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有愛國實業家劉國鈞,有書畫家劉海麗。在學術領域,有、吳稚暉、吳等多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們享有民國時期學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解放後,出現了以華、吳階平為代表的2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壹大批在海外為炎黃子孫爭得榮譽的科技英雄;而以瞿秋白、張、惠等“常州三傑”和、史亮等“愛國七君子”為代表的壹批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更是時代的精英,將永遠在常州人傑地靈的歷史銀河中熠熠生輝。
▲常州節
元宵節
農歷的第壹個月的前半個月被稱為元宵節,也稱為元宵節和上元節。
早餐,家庭吃更多的米粉和餃子。無餡的小粒稱為“糖球”,有百果、棗泥、油水等餡的大粒稱為“元宵”。
晚上吃完飯,出去看月亮和燈。
夜晚,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燈火輝煌。處處鑼鼓喧天,鈸鈸奏響元宵。女士們組團出行“掛街”,正是“邀月客邀月客,看燈人看燈人”,熱鬧非凡。
當時有壹首兒歌描述常州燈會的盛況:“甘棠橋,對面鼓橋,鼓樓對著廟門,無聊無聊!燈來了!燈來了!格柵燈?壹組和諧燈,二龍戲珠,三元和諧燈,四面如意燈,五子狀元燈,六角風鈴燈,七子八夫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悶悶悶,燈來!”後面有個老龍燈,二十四只小猞猁跳出來,嚇著小姐了。
太平軍攻克常州後,元宵節時,“聖兵”打“太平軍鑼鼓”慶祝春節。青雲廣場兩側的劇場上,太平軍男女“聖戰士”盛裝唱灘泉,軍民同樂,常常通宵達旦。這壹天,大街小巷經常會有五七個人壹起,提著鑼鼓,邊走邊敲,俗稱“郎街元宵”。晚上女人壹起到郊外或村外走三橋,往返路線不能重復,稱為“走三橋”;有的人在路上摘壹把葉菜,擦擦衣領,稱之為“解悶”;鄉下姑娘還綁了禿掃帚、竹枝等。用麻桿紮成十尺高的蘆葦火把,在田裏焚燒,稱之為“據田財”來預測旱澇。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俗稱“慶八月半”。在節日的前幾天,人們經常給親戚朋友送月餅、火腿、菱角、蓮藕等作為“送別禮物”。早上吃“糖芋頭”,晚上家人團聚,喝酒賞月。婦女們經常在天井裏設置香案,供藕和熏香,以慶祝齋月宮。文人墨客相約在船亭賞月賦詩。
▲常州宗教
佛教(1980 10,常州市佛教協會成立)
主會場:天寧寺
地址:常州延陵東路636號
電話:(0519)8115647
郵政編碼:213003
道教
主要活動地點:甘源觀
地址:金壇茅山
天主教(常州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於6月1980)
主要場館:
1,東門天主教堂
地址:延陵東路286號
2.董卿天主教堂
地址:武進市董卿鎮陳家頭村
3.戚墅堰天主教堂
地址:戚墅堰中街257號
基督教(1983 65438+2月,常州市基督教協會成立)
主要場館:
1,常州基督教堂
地址:縣學街9號
2.戚墅堰基督教傳教士
地址:機場街
伊斯蘭教(常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成立於6月1980)
主會場:雙桂坊清真寺
▲祈福救災和拱頂燈
燈籠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當時當地有壹場瘟疫,沒有什麽好藥可以治。為了驅除邪靈,送走瘟神,百姓們支起紙人、紙馬,裝扮成各種神靈,喃喃自語,跳出各種障礙物,為災難祈福。
溧陽拱頂燈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春節期間,大村莊和集鎮的燈籠隊出發,走在鄰近的村莊周圍,為壹年壹度的節日帶來了節日氣氛。《溧陽燈會》取材於趙軍出寨的故事。涉及的主要人物有馬寶、馮陽坡、王寵卒、公馬、母馬等。道有牌燈、燈籠、叉子、火星、大刀等。青海有兩種方式:“對門”和“跳團場”。“上京門”是指馬隊牽著燈籠,挨家挨戶拜,吸引觀眾到公園觀看“跳團場”。劇團在廣場上表演。先是有演員蕩火陣,然後是拋馬叉,舞大刀的表演。然後馬陣出,單馬跳,然後雙馬跳。鳳陽奶奶上臺拜太子,開了個玩笑:“別擊鼓了,歇馬吧。我在明朝拜過王婆婆家,給她講過幾個笑話……”
最後是花燈秀的重頭戲——穿陣。隨著軍隊快速的長奏,大鑼大鼓敲出震撼人心的套曲。在節奏強烈的鏗鏘聲中,花燈隊全部在旗幟的帶領下出場,頭尾連成壹圈。然後在旗號的指揮下,剪刀陣、梅花陣、龍門陣、蓮花陣等十余套陣法穿梭其中。
元宵作為壹種民間娛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也給文化生活枯燥的農村帶來了歡樂。
“江塘燈籠掛滿了條幅。”位於銀橋的蔣堂村,以拱頂燈聞名,因為裏面有故事。
相傳北宋魏派第九子康王趙構曾與金兀術的金兵在溧陽交戰。在壹次混戰中,趙構被金兵抓住,金兀術喜出望外。他被關在壹個木籠子裏,準備派康王去北國向王邀功。誰知那晚漆黑壹片,伸手不見五指,趁看守打瞌睡時,趙構從木籠子裏逃了出來。這時,壹匹馬跑到他身邊,頭朝上,蹄子在挖,尾巴在舞。他迅速騎上馬,連續射擊說了三遍,“馬!快跑!不管路有多黑,只要妳救我脫離危險,我壹定會為妳建壹座廟!”說也奇怪,馬壹口氣跑了幾十裏,沖出了敵人的重圍,來到了十五山腳下的蔣堂村。康王得救了,他回到軍中,重整旗鼓,率軍擊敗金兵大軍,收復失地。
後來,康王趙構成為臨安的南宗皇帝。他不忘神馬救世,於是在蔣堂村建了壹座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廟修好了,但是救了趕車人的那匹馬卻不見了。為了祭祀神馬,只好請了幾個能工巧匠,用竹子編織出12的竹馬,給馬披上紅、黃、黑、白四種顏色的外衣,組成12顏色的竹馬隊。這匹竹馬風景生動。馬頭會動,馬的身體會跳舞,馬尾辮會擺動,讓人站在竹子上,手在中間跳。它就像壹匹真正的馬,村民們很高興看到它。從此,幾百年來,蔣堂村都把竹馬視為神馬。
江塘的竹馬習慣在農歷正月十八“出門”,到鄰近的四十八村“消災祈福”。每當竹子和馬匹到達壹個村莊,鐘聲叮當,鑼鼓喧天,馬躍人都很高興,馬燈起舞。壹個個喜慶的節日,點燃了辛苦壹年的村民心中的希望之火。
蔣堂寺馬會結束前,還會有壹個活動,就是12竹馬爬十五山。還有壹種說法,比如黑馬先爬山,當年有災;白馬先爬山,年內淹;其他馬先爬山,預示來年豐收,國泰民安。
溧陽的跳燈是燈和舞蹈的有機結合。想象壹下,數百年來,在鄉村的黑地裏,火陣星看著炭火在空中急速旋轉,幾十匹肚子裏插著蠟燭的竹馬,在鑼鼓聲的催促下,壹邊穿梭壹邊跳躍、馳騁,充滿了地方風味的馬燈,人與馬之間的舞蹈,扣人心弦,令人難忘!
▲跳大神
“跳神”起源於明朝中期的廟會。這是壹種在廟會上祈禱的民間祭祀舞蹈。整套動作比較簡單,伴有打擊樂和鼓,手握刀、劍、箭等。根據劇情要求,通過手腕的翻轉動作和身體的旋轉變化來表現天神們高超的武功。
▲烏班圖節
農歷四月初八,是溧陽傳統的涅槃節。
溧陽的黑米,據說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壹的慕蓮救了他的母親。慕璉的母親因冤入獄。甚至每壹頓做好送來的飯都被狠心的門衛收走。心急如焚之下,木蓮想出了壹個絕招,把山上的黑米葉子摘下來,搗碎取汁,把米在汁裏染色,然後煮成黑米,送進監獄。當警衛看到黑米時,他捂住了鼻子。木蓮的母親靠著孝子送來的香噴噴、營養豐富的黑米,直到出獄。溧陽的午餐節,是為了教育後人,用木蓮救母的事跡來紀念母親。
▲太平鑼鼓
溧陽的太平鑼鼓在寧滬線上相當有名。
由戴埠鎮30多名民間藝人組成的表演隊,身著太平軍軍服,手拿樂器列隊行進。他前面有壹面旗幟,後面是壹把劍和壹把槍,帶在後面,有壹種雄壯的氣勢。演出時,壹是小鑼小鼓響起,反映太平士兵持槍躍馬,全副武裝出發的場面;接著,“叫陣”聲滾滾如雷,烘托著戰場上號令將士、誓死奮戰的氣氛;接著是陣陣鑼鼓,顯示出千軍萬馬的風采,殺出戰場。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征軍令》長鳴,呈現出金鼓齊鳴,刀光劍影的景象。最後,當鑼鼓喧天的時候,妳可以感受到凱旋的回歸和全民的歡騰。這套太平鑼鼓生動、形象、熱情地再現了當年太平軍的戰鬥風貌,深受百姓歡迎。由於這套鑼鼓氣勢磅礴,感人肺腑,被大家譽為“雄偉的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