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道德經》中曾國藩的人生哲學

《道德經》中曾國藩的人生哲學

兩個?曾國藩的人生哲學

曾國藩(1811年165438+10月26日-1872年3月12),初名子承,本名伯翰,是,居子七十孫。中國晚清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創始人、統帥。

曾國藩出生在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勤奮好學,6歲入學。8歲能讀四書、背五經,14歲能讀李周、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入國子監,師從軍機大臣張穆。忍痛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曾國藩、胡林翼被稱為“曾胡”,李鴻章、左、張之洞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五營殿大學士、壹等易,謚號“鄭文”,後稱“曾文正”。

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描述了曾國藩的處事哲學——不露鋒芒。道是無法形容的,深邃而細膩;不露鋒芒,神光內斂,樸實如塵。藏鋒是壹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是道的本質的體現。藏鋒的關鍵不是藏而是藏心。曾國藩就是這樣。雖然壹直站在第壹線,但他總能把壹顆飽經風霜的心裝進“安全袋”,藏起自己的心。

曾國藩開始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鬥爭中嶄露頭角。從此壹發不可收拾,逐漸成為清朝統治者的大臣。同治三年(1864),曾國藩率湘軍攻天京,紅旗喜獲。他使公文在舒潔排名第壹,其中隱含著謙讓之意,尤其是在裁撤湘軍的問題上。曾國藩的隱蔽戰線更加明顯。如果不裁掉湘軍,恐怕會為高震效力,最終引火燒身。如果湘軍被廢,手中沒有軍隊,那就等著被屠殺吧。這時,曾國藩想到了李鴻章的淮軍。他認為李鴻章與自己有師徒之誼。如果淮軍能保住,他就有靠山了。於是曾國藩讓李鴻章的淮軍按兵不動,然後要求朝廷廢除湘軍。

曾國藩進攻天津後,決定在七月四日廢除項勇。到了七月初七,他又寫了壹份奏折,他在奏折中說:“大臣和軍隊太多了,就是為了省錢,要裁撤三四萬人。”從當時的材料來看,曾國藩廢除湘軍的理由是湘軍已經“強弩之末,銳氣全無”,這完全是借口,實際上是明哲保身。

占領天京後,曾國藩率領的湘軍約有12萬人。然而,左的湘軍進入浙江後,已經處於獨立狀態。天津失陷前,蔣中壹和Xi保田的壹萬人已轉移到江西,由沈葆楨指揮。鮑超、周寬世的兩萬余人到達江西後,立即收編在沈葆楨的麾下。剩下的只有率領的五萬湘軍,而這些人正是朝廷最擔心的。於是,曾國藩開始裁撤身邊的五萬湘軍。曾國藩先留湘軍大將張麾下壹萬余人駐守江寧,又讓、朱洪章、朱南貴率領壹萬五千余人到達皖南,裁撤蕭慶延主攻天京(李舊部)近萬人,魏軍二千余人

同治四年(1865)正月,曾國藩裁撤八營。五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山東,圍剿撚軍。當時只有張的第壹營願意隨曾國藩北上,於是曾國藩裁撤了剩下的7500人。後來,劉連傑、朱洪章、朱南貴相繼被廢。曾國荃在奪取天京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湘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清政府也很怕他,於是曾國藩無奈之下,邀請曾國荃在廢湘軍時因病離崗,回鄉休養。至此,曾國藩能夠調動的軍隊,只剩下張的第壹營和劉松山的老湘營六千人。

早在湘軍裁撤之前,曾國藩就曾上書李鴻章,說:“然而實力已是山窮水盡,銳氣已沒,實力不足以使之曲折。以後壹定要讓懷勇這麽做。”郭帆早就抱著這個提議了,幸好妳證明了。軍人不休息的時候,壹定要培養元氣,擺脫老態。如果懷勇是強大的,他不會被削減,而項勇應該削減更快。"

曾國藩這本書的意思很隱晦,只有李鴻章能理解他的苦衷:朝廷對手握兵權的湘淮將軍存疑,輿論火上澆油。朝廷想快點殺了他們,如果湘淮兩軍同時廢了,以後曾國藩就要被宰了。如果保留淮軍,廢除湘軍,對清廷有很大的牽制作用。李鴻章不僅窺見了清廷的真實意圖,也明白曾國藩的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投其所好,兼顧雙方利益,占漁翁之利。李鴻章深知,此時軍隊關乎天下大計,淮軍興衰關乎其仕途沈浮。於是,李鴻章上書曾國藩,表示支持裁撤湘軍,保留淮軍的決定。

曾國藩在官場的隱身術還體現在他的勇退上。

晚年的曾國藩,心情非常矛盾。他不想做官,但又不得不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誰是大官,誰就是太平尊貴,有實時受辱的辦法。古人說財富往往導致危機。”.....平靜地辭去職務是安定下來的好辦法。亂世辭職,非良策。”與此同時,李鴻章聽說曾國藩要辭職,寫信給他。

曾國藩對此思考了很久。後來他想了壹個辦法,就是以後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安享退休生活。他只想打理軍營裏的雜務,維持軍隊的士氣。不要高高在上,不要名利雙收,這樣,既可以消除心腹之憂,也可以避免其他同事對自己說三道四;既不為難皇帝,也不把自己置於被動地位;既能保住自己的操守和名聲,又能給自己帶來壹個照顧皇帝的名聲,可謂壹舉兩得。

下壹篇文章-只會撿鎳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