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有誌學,30歲立身,40歲不迷茫,50歲知天命,60歲傾聽,70歲隨心,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對人生幾個節點的闡述。以這些節點為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壹生的五個境界。
孔子在30歲之前,因為學習上的失敗,無法自立;
三十到四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有很多疑惑;
四十到五十,雖然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所看到的,沒有懷疑,但我仍然不知道我的命運是什麽;
從50歲到60歲,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屬於哪裏,但還是不能容忍與命運不同的東西。
六十到七十,基本可以調和自己和外界的差異,但還是寫不出來自由。
可見,這既是孔子對自己壹生的總結,也是孔子對所有人應該達到的境界的期望。
節點:十五對學習感興趣。
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做到自力更生,基本不依賴他人,是我們最基本的要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像大人壹樣處理問題。
節點:三十站。
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尋求進壹步發展,對內提升三觀,對外追求事業成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讓人撓頭的事情,更不要說處理內外關系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迷茫,但我們會在完成自己職責的基礎上,尋求困擾我們的問題的答案。
節點:四十不惑。
再過十年,當我們能夠系統全面的處理身邊的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在正常情況下繼續迷茫了。我們將能夠理性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但我們仍然無法理解自己未來的歸屬和生命的意義。
Node:妳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命運了。
有壹天,我們完全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初步達到了理解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那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去哪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獲得了自己的道,可以在時間軸上看到自己所有的存在過程,所以心智是堅不可摧的。而此時的人對他人之道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認識,對與自己之道不同的事物也無法認同。
節點:六十歲的舜
聽到後的狀態在這裏可以忽略。我們反過來看看什麽是命運。
在孔子的世界裏,命運是人事之外的,需要人們努力去理解。要想知道自己的命運,首先不能迷茫,首先要自立。知天命意味著天命可以被知,意味著天命已經存在,只是人不知道而已。
有句詩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從個人角度是不可能對命運有正確認識的。想知道命運的本質,就要跳出個體,站在空中俯瞰,就會有不壹樣的收獲。
如果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壹個整體,那麽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依賴於他人,但同時我們所有人都沒有自覺的、有目的的能力去完全決定他人的命運,於是所有個人的命運交織在壹起,形成了壹個不可知的混沌系統。同時有意識、有目的地控制所有人的命運,超出了人類的能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天命對於個人來說是完全不可改變的存在,否則孔子聽其言,行其事完全沒有意義。對於個人來說,我們之所以知道命運,是因為我們自己能夠知道和控制命運。雖然我們的言行不能完全意義上決定命運,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去影響它!古話裏叫“盡己所能,聽天命。”在流行的話語體系中,有壹個類似的意思,就是那句俗而勵誌的話:“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然後就是“妳選擇的路,妳得跪著走。”
命運這種東西,就是妳人生的軌跡。如果妳漫不經心,隨遇而安,那麽妳的命運就是壹條不可預測的隨機曲線,但如果妳有心,盡力而為,那麽妳的命運雖然坎坷,但總有希望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