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
101備註
生活藝術
& gt& gt西方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說,情感是人的束縛,如果人有完整的知識,就可以打破這種束縛。
& gt& gt《逃離天堂雙重感受》
& gt& gt程的《質書》說:“天地之性,其心宇宙而無心;對於壹個聖人來說,用他的感情去無情對待壹切是很平常的。所以君子之學,無非是大公,物來適從。”如松對這壹原因的解釋經常被引用為顏回的“不越線”和“不泄憤”。能做到這個地步的,就是他能當大公,能適應事物。
& gt& gt王陽明說;“七情不能寫。”累的時候不能累七情。
& gt& gt所以,人對事物是否厭倦,完全取決於有無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客觀的態度。大公爵闊,的確和人生的幸福有很大的關系,對壹個人的事業成功也很重要。人們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我不能妄自菲薄。當我存在的時候,我總是害怕,結果可能很糟糕。
& gt& gt所以,無我、無我、無我,如果打著道家的旗號來講,是很雞肋的,但實際上關系到人生的幸福。
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 gt& gt邏輯對生活,也就是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
& gt& gt“認識論”(又稱認識論)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影響不大。
& gt& gt雖然理論上我們不敢說明天太陽壹定會出來,但是今天應該做的事情還是壹樣的。
& gt& gt有些道理,我們不相信他,我們的生活也壹樣;如果妳相信他,妳會立刻改變妳的生活。最明顯的是宗教。
& gt& gt壹切都發自內心。人家有那種誠意,他卻感覺不到。這就是所謂的“玄機”。
& gt& gt哲學的另壹部分是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它還對日常生活行為產生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 gt& gt也就是說,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是社會狀況的反映,是正確的;但是說它沒有力量是不對的。
& gt& gt“理想創造時代,時代創造理想。”
論命運
& gt& gt古人孔孟也講過人生,比如孔子說;“知道自己的命運。”莊子說;“我知道我沒辦法。”孟子說;“別這樣,這是天堂。不來就死了。”荀子說;“節日叫生活。”我說的“緣分”,指的是他們所說的“緣分”。“我沒來是因為不想讓他來”,而“節日邂逅”是無意的邂逅。這才是“命”的真諦。
& gt& gt人生有三大成就;學、務、德,就是古人所說的立言、立功、立德。所以成功有三個要素:天賦,生命,實力,也就是天賦,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很大的天賦成分,成就需要很大的命運成分,道德的成就需要很大的努力成分。
& gt& gt“酒不壹樣,詩不壹樣。”
& gt& gt“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天賦。”
& gt& gt有天賦,有學術能力,才能在學習上有所成就。
& gt& gt天下無英雄,所以立子成名。"
& gt& gt“衛青將軍的勝利只是壹個偶然的事情,李廣將軍的失敗是他的命運,而不是他的錯”,我們不應該以成敗來判斷英雄。
& gt& gt完成道德,不壹定要做什麽與眾不同的事,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按照自己的崗位盡好自己的責任。
& gt& gt能充分利用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是道德,與妳的地位和職業大小無關。
& gt& gt做官發財,就是“有求必應,有命有主”。只有道德,才是“索取就會得到,放棄就會失去”。做與不做的權利在於妳自己。
& gt& gt如果妳立誌成為聖人,只要妳努力,妳就會成功。
& gt& gt學問的成就需要天賦,成就需要幸運的邂逅,道德的成就只需要努力。
人生成功的因素
& gt& gt創造環境,爭取機會,屬於努力。
& gt& gt說到人生,如果我們活這麽大,不死,人生挺好的。
& gt& gt壹般來說,學習中“天賦”占的成分更多,事業中“命運”占的成分更多,品德中“實力”占的成分更多。
& gt& gt“愛不壹樣,詩不壹樣。”
& gt& gt紀曉嵐《嶽薇草堂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有壹個棋迷,有時贏,有時輸。有壹天他遇到壹個神仙,問有沒有什麽贏棋的方法。仙人說,沒有贏的方法,但有輸的方法。棋迷覺得有永不落敗的方法也不錯,就問這個方法。仙女答道;“不下棋,永遠不會輸。”這個故事很有道理。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怕失敗就不要去做。
& gt& gt成為聖人和賢者需要什麽?很簡單,只有“沒完沒了”。所謂“倫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前有“五倫”;陛下,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德”現在已經沒有界限了。
& gt& gt所謂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做的事。完美就是“完美”。
& gt& gt用壹種新的方式,每個人都應該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 gt& gt“才能”可高可低,高的能做大事,低的能做小事,不管他的才能如何,只要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完美無缺,他就是聖人。
& gt& gt道德上的成功與妳所做事情的成敗無關。
& gt& gt道德上的成功不取決於天才或機遇,只取決於努力的程度;努力,就會成功;如果妳不努力,妳不會成功。我們稱之為“自由”,它超越了天才和機遇。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不是普通的自由。“人人都可以想堯舜”就是這個意思。
& gt& gt如果壹個人做了文天祥、史可法那樣的事情,盡最大努力得了12分,雖然失敗了,但不影響他道德上的成功;但他們不努力,失敗不忠誠,成功是僥幸,因為他們的“努力”影響了他們道德上的成功。
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境界
& gt& gt什麽是“意義”?意義產生於意識和理解。任何事情如果我們能理解它,它就是有意義的,否則它就是無意義的。知道的越多越有意義,知道的越少越沒意義。什麽是“意識”?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壹件事,那就是意識。
& gt& gt人生境界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壹)自然境界——最低級,最不悟性,這類人大多是“順才”或“順Xi”。(2)功利境界——更高的境界需要更深的理解。(3)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需要更深的理解。(4)天地境界——最高境界需要最透徹的了解。
& gt& gt道德境界的人,無論做什麽,都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種人既不貪生,也不怕死。他們知道,除了“我”,上面還有壹個社會和壹個整體。他們明白個人是社會的壹部分,個人和社會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 gt& gt天地境界的人都是以服務宇宙為目的的。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沒有生也沒有死。
& gt& gt中國所謂的“聖賢”應該是有區別的,“聖賢”指的是道德境界的人,“聖人”指的是天地境界的人。
& gt& gt我曾經看到壹位語言學教授指責壹個對文字了解不多的普通人,說他寫了壹種不同的文字。那句話本來可以作為古字的借口,所以我當時為作家辯護。結果文字學教授這樣回答我;“如果這個字是我寫的,那就是假的,如果是壹個對文字了解比較粗略的人寫的,那就是另外壹個字了。”這段話很有意思,就是說做同樣的事情,因為理解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 gt& gt客觀來說,這四位教授做的都是壹樣的,只是因為認識水平不同,境界不同而已。
& gt& gt所謂聖人,他能明白天地的演變,所以他能昂首挺胸,參與天地。植物是無知的(不懂教育的原理),所以植物只能靠天地來培育。
& gt& gt所謂“玄即是壹切,悟即是聖”,就是說做聖人很容易,人人都可以做聖人,也是這個道理。
& gt& gt總之,所謂生命的意義,完全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分界線
& gt& gt宇宙生命對於人類的歸屬有著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了人類歸屬的某種境界。
& gt& gt東西雖然是壹樣的東西,但是對每個人的意義可以不壹樣。
& gt& gt世界是同壹個世界,生活也是同壹個生活,但它對每個人的意義可以不同。
& gt& gt“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gt& gt莊子說;“又聾又瞎很難受,但老公知道。”就他知不知道而言,就所有的心理狀態而言,上述意義上的差異也有主觀成分。
& gt& gt在這個境界裏,底層的人跟著天賦走,“做他們該做的事,止於他們該做的事”;或者按照習慣,“照常做。”
& gt& gt因此,他的境界似乎只是壹片混沌。比如古詩詞,寫的是古人的人生雲煙;“挖井喝水,犁地吃飯,不知道,不知道。”“日出而作,日日歇息,不知自然,而知地利?”這些詩能很好地描述自然境界中人的心理狀態。
& gt& gt在這種狀態下,底層的人不能說是無知,只能說是沒有意識。孟子說;“如果妳做妳所做的,妳會學習妳所做的,但妳不會觀察它。妳終其壹生必任其去,不知其道者必多矣。”朱對說;“作者心知肚明,考官心知肚明。”不看的話,就是所謂的認識不清晰。
& gt& gt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這種狀態下,處於底層的人,他們的行為是“為利”的。所謂“利”,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 gt& gt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這個境界裏,人的行為是“行義”的底層。義利對立,相輔相成。尋求自己的營利行為是為了營利行為;追求社會利益的行為是伸張正義的行為。
& gt& gt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是某些哲學家虛構的夢想。
& gt& gt人不僅要在社會中存在,而且要在社會中完整。
& gt& gt人必須在政治底層和道德底層的社會制度和規律中,才能為作為人的人發展收入。
& gt& gt天地境界的特點是;在這種境界中,人的行為是“與天為事”的最底層。在這種狀態下,世界底層的人知道了整個社會,知道了整個宇宙。人只有知道宇宙的全職存在,才能使自己的收入盡可能發展,做到最好。
& gt& gt人不僅要在社會上做壹個人,還要公開的做壹個人;妳也應該是宇宙中的壹個人。
& gt& gt他認識到,人雖然只有七尺高,卻可以“參天地”;雖然壽命不超過100歲,但妳可以“比天地更長壽,比太陽月亮廣漆更長壽”。
& gt& gt我們所說的天地境界,用道家的話說,應該叫道德境界。《莊子·三木》篇說“以德浮”,“浮為萬物之祖,物不在物中”。這是“道德之鄉”。這個所謂的道德故鄉,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地境界。
& gt& gt所以天地境界才是最高境界。至此,人的意識發展到了最高境界。在這壹點上,人們已經盡力了。在這個境界裏,底層的人被稱為聖人。聖人是最完整的人,所以邵康節說;“聖人,人是最好的。”
& gt& gt人們真正享受的壹部分是世界的大小。境界高的人,其實會享受世界的很大壹部分;境界低的人,其實也就享受了世界的壹小部分。公共世界無限大,裏面的東西無邊無際。但壹個人真正能享受的,是他能感受或理解世界的壹部分。
& gt& gt就感覺而言,人能享受到的世界部分大小不同,但差別非常有限。壹個人環遊世界,壹個人不出國門。壹個人經歷了很多變故,壹個人平靜的生活。他們的知識是不同的,但差別是非常有限的。
& gt& gt但是,就意識而言,每個人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可以很大。
& gt& gt莊子說;“乘雲駕龍,遊四海之外。”“取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辯,以遊無窮。”似乎都是用壹種詩意的語言來描述人在天地境界中所能享受到的享受。
& gt& gt在道德領域,人們已經有了充分的知識,他們已經充分理解了人為什麽不同於其他動物。知性,它所知道的,並不局限於現實世界。所以它所享有的那部分世界,比功利境界的人所享有的要大。
& gt& gt壹個人的境界是經常變化的。唯壹境界不變的人是聖賢和愚人。
& gt& gt孔子說;“回三月不反人道,日月休矣。”也就是說,至少三個月內,顏回的邊界不變。其余人的境界是不斷變化的。
“我不知道”
& gt& gt我們可以套壹句老子的話;“不懂就是不懂。”
& gt& gt我們可以套壹句老子的話;“不懂就是不懂。”
& gt& gt《論語》說;“孩子絕對四,而且我不管,我不用,我不管,我不管。”水平運河雲;“若有四者之壹,不與天地相似。”香山說;“妳雖然想與天地不同,但未必。這是美好的壹天。”“與天地相似”,而不是“自我與天地不同”,可以是壹個沒有自我的註腳。道家常用“人欲無處不在,天理當道”來形容這種境界。人欲是有人心私元素的,有我元素的。
& gt& gt在道德領域,人是知性的,知性可以“見真我”,“見真我”可以發展“真我”。在天地境界中,人知天,知天才能知道“真我”在宇宙中的位置,讓“真我”得到充分發展。
& gt& gt人的“真我”必須在道德境界中發展,在天地境界中充分發展。
& gt& gt這種發展就是“我”的發展。“我”從壹個天地間的東西發展到“參與天地”
& gt& gt在道德領域,人是“無我”與“有我”的。天地境界裏,人“大無我”,“大有我”我們可以套出老子的壹句話;“我老公沒有我,所以他能變成我。”
& gt& gt道家能看清楚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區別。但他們往往看不清楚天地與自然的區別。儒家能看清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區別。但他們往往看不清楚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區別。
& gt& gt再比如楊焦山去世時的兩首詩。“英雄主義回歸虛無,單鑫閃耀千古。我這輩子什麽都沒發生,留給後人。”第二是;“天王自悟,千古產量高。他這輩子從來沒有報答過他的恩情,把它作為忠誠的靈魂保存著。”這兩首詩在焦山心中似乎有著同等的地位。但第壹首歌講的是人與宇宙底層的關系,說的是人在天地境界的話。
& gt& gt人不僅在宇宙中,也是宇宙的壹部分,人也在社會中,社會是社會的壹部分,本來如此,只是人不壹定理解。
& gt& gt不知其所以然,萬物皆在無明之中,所以是壹切;知萬物在光中,故能聖。
& gt& gt任何日常的事情都是與“盡力而為”統壹的事情。做任何日常的事情,妳都可以“盡力而為”
& gt& gt我們在新理學中說過,萬物的存在都是運動的。如果妳移動妳的呼吸,妳的東西將歸於無有。人類必須行動。人的境界在人的行動中。這是最初的底部。
論浪漫情懷
& gt& gt晉人常說超越,《世說新語》說;“郭靜純詩雲;林中無靜樹,河中無止流。阮福雲;鄭弘淒涼,不可言。每次看這篇文章,都覺得神出鬼沒。超越就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可以沒有我。真正的愛人壹定是沒有我的。沒有我,壹個人的快樂或失敗,以及生或死,都不足以說明。
& gt& gt《世說新語》裏的底子詞也是“專情”。《世說新語》意為;“桓,每次聽到慶哥,我都需要呼救。謝公聽了;子野可謂深情。”歡子無助地打電話,因為有壹種情緒讓他無法忍受。這就是王痛哭的原因。他會為愛而死,即使他受不了。這是壹種對生活的感性感受。
& gt& gt真正浪漫的人,感情很深。但因為他也有壹顆形而上的心,能超越自己,所以有了沒有我的感情。所以他的感情都是關於宇宙和人生的,而不是為了自己。桓溫說;“如果樹那麽年輕,人為什麽會低人壹等?”
& gt& gt詩中有“池中春草長,園中柳成鳴禽”“春草不隨意綠”“空梁落泥”等名句。他們不說情緒,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情緒。
& gt& gt如果壹個人局限於“我”的角度,他個人的成功或失敗都能讓他感到悲喜交加。超越自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我”的人,不會讓他感到悲傷或快樂。
& gt& gt忘情就沒有悲喜,沒有悲喜就有另壹種幸福。這種音樂不是與悲傷相對,而是超越悲傷。陶謙有這種音樂,他的詩;“蓋屋於人情,無車馬,問君何能,心自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壹天比壹天好,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我想說什麽了。”這首詩所表達的底層音樂,超越了哀樂的底層音樂。這首詩表達了最高的形而上之心和最偉大的浪漫情懷。
& gt& gt如松說,曾子“安享其所,而胸中無憂,萬物與天地相合,故夫子嘆而深諾”(朱子註)。
& gt& gt但是,程的境界似乎在康節之上,其風流風格也高於康節。程的詩雲;“雲淡風輕,花隨柳。當人們不懂得快樂的時候,向青少年學習會被稱為偷時間。”再說壹遍;“這些年沒什麽閑情逸致,壹上床就紅了。安靜的時候壹切都是自得的,任何時候和人在壹起都是快樂的。道通過物質世界,思考進入異常情況。富貴不淫,貧賤不樂,男兒在此豪邁。”
& gt& gt康傑詩雲;“盡快,我還跳舞,忘詞了才謳歌。賓朋不怪無節制的檢查。我真的很高興自己是無助的。”(《捶土集》卷八)“花謝花開詩連連,春回春來酒斟勤。愛情不堅強年輕,用心又能怎樣?”
宗璞小說散文選介紹
& gt& gt人應該滿足於名利,但對學問不夠了解。
& gt& gt靠學術能力的人,才能知道不足,不安於現狀。學術能力越高,越能知道不足。如果妳知道的不夠多,妳應該學習。
& gt& gt自然、社會、人生三大書,是壹切知識的基礎,壹切智慧的源泉。浩瀚無垠。
& gt& gt這三大名著雖好,可惜不是用文字寫的,堪稱“無字天書”。除了聰明,還要有最大的誠意,把“無字天書”釀造成文字,這樣才能多多少少讀懂。
& gt& gt佛家有句話;"納蘇米在芥菜籽裏."好大的須彌山啊,把它收錄在壹粒芥菜籽裏是短篇小說的要求。如何接受法律取決於小說家的能力。但無論如何,作者心裏首先要有壹座須彌山。
我學習中國哲學史的體會。
& gt& gt路要自己走,真相要自己知道。學術結論必須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