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歷代與莊子有關的文章,急不得。如果妳知道,請幫助我。

歷代與莊子有關的文章,急不得。如果妳知道,請幫助我。

《莊子》這本書被幾代人視為經典。

也許於丹真的是這麽想的,但也有可能這是於丹當時無意中說的話。但是仔細想想,於丹是對的嗎??在詳細討論於丹所說的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儒家經典史上的壹部裏程碑式的著作——《經典釋義》。?

《經典釋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儒生、訓詁家陸德明的代表作(約公元550年至630年,原名元朗,字德明,後人習慣以字稱之)。它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文字、音韻、經學版本和經學起源的重要參考書。但正是這部傑作給後人留下了壹個巨大的疑問。?

這個問題源於《經典釋義》中收集的十四經。?

我們知道,經典詮釋的內容有:序、《周易》、《古文尚書》、《石矛》、《李周》、《李逸》、《禮記》、《春秋左氏》、《楊公傳》。?

說到這裏,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這樣壹個問題:老莊是如何在經典釋義中與大家熟悉的詩、書、禮、易經、春秋並列,並被冠以“經典”的?不會是大學提問者搞錯了吧?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探討壹下什麽是“經典”這個經典問題。?

其實就像讀者的發現壹樣,歷史上也有很多學者提出過這個問題,也有很多學者試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我們先來看看壹些有代表性的說法。?

闔閭在其《木香雜記》卷中說:?

“經典釋文是古義之源,學者已能考據古代儒家戒律,但依托書本,成就斐然。”我怪它不如孟子,怪它把老莊當經典。有什麽意義??

何路認為《說文解字》之所以“不凡”,是因為它是後世學習訓詁學、經學、文字學、音韻學的必備工具書。唯壹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麽沒有提到孟子,反而把老子和莊子都包括進去了。賀魯雖然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但他在文章中並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我們也很難知道他的觀點。?

我們知道,古代目錄學發展到清代,在眾多大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壹個學術高峰。這壹高峰的標誌之壹是《四庫全書》目錄的完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簡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四庫全書》編輯過程中的伴隨品,卷* * * 200。可以說基本上是反的。

反映了18世紀以前中國古籍的概況,對後世學者搜集資料、討論古籍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對經典詮釋的總結中,《四庫全書》對壹般內容的總結說:

"在經典中列舉老和莊,而不列舉孟子,這是很不可理解的. "北宋以前,孟子未被列入儒家經典,而老、莊則自西晉以來被文人推崇。德明生於陳濟,仍沿襲六朝遺風。"

根據《四庫全書總目》,孟子直到北宋才被列為經典,所以唐代不列也無可厚非。至於老子和莊子,在南北朝時期受到文人學者的推崇,以至於陸德明視其為經典,這也符合當時的學術環境和陸德明的學術思想。我們認為《四庫全書總目》的說法還是可信的。?

中國當代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楊向奎在他的著作《唐宋經學思想》中寫道?想-?《十三經經典詮釋與正義所表達的思想體系》(發表在《文史哲》第5期1958)壹文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並做了很好的解釋。我們來看看楊湘奎先生的說法。

“從儒學史的角度來看,這是壹個奇怪的目錄。所謂‘經典’,指的是儒家經典。魏晉以前,唐宋以後,儒家經典中絕對容不下老莊;這是南學的風尚,是王弼學派的壹個分支和傳人。他還寫了《易》和《老子》,說明他在玄學方面的造詣。雖然我們看不到原著,但《唐儒傳》也說他‘善待玄理’。這種推崇老莊的學風,壹直到初唐還存在。雖然當時崇拜老子有其政治原因,但把老子作為唐力的神仙始祖和南朝的學術傳統也是壹個有力的因素。這是中唐以前普遍的看法,認為老子和儒家經典可以融合,而唐代有幾十條正義的《老子》語錄和幾條《莊子》語錄,這在《隋書經誌》中也有充分的表現。”?

楊湘奎先生的說法不能說是準備不周。在他的文章中,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正如楊先生所說,“魏晉以前,唐宋以後,儒家經典中絕對容不下老莊。”這無疑是對世世代代奉為經典的《莊子》最好的反駁。?

我們知道,隋唐時期,隨著南北在政治上的逐漸統壹,儒家經典中自魏晉以來形成的南北學分野也趨於統壹。作為南學傳人,陸德明的經學思想自然延續了南學傳統。南學的主要特點是“談玄學”。他們強調儒家經典與老莊的結合。當時有壹種說法,把易、老子、莊子並稱為“三玄”。再加上初唐楊湘魁先生的“政治原因”,打算把老子拉去當唐力的神仙祖宗。陸德明把老莊列為“經典”,似乎無可厚非。?

說到這裏,我們理解了魏晉至初唐時期莊子的特殊地位。或許我們會說,莊子的思想高度完全可以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儒家經典相媲美。這話沒錯,但和其他概念壹樣,“經典”也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範疇。總的來說,說《莊子》這本書已經被歷代奉為經典,我們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今天常說的“經典”,就是指古代儒家的經典。?

我們知道,歷代經學確認和通過的數量並不相同。簡單來說,“經”的演變軌跡,就是從先秦時期的所謂“六經”,經過壹千多年的不斷拓展發展,到宋代的“十三經”。這個增量的過程,也是中國儒家經典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作為後人,我們仍然有義務和必要了解從“六經”到“十三經”的發展過程,這有助於我們認識和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先簡單回顧壹下經典的歷史。?

從先秦到西漢,“六經”的概念逐漸形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先秦文獻中描述的“六經”壹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中,被於丹奉為經典。今天,我們可以在《莊子》的《田蕓》、《天下》、《徐武貴》等篇章中找到“六經”壹詞。這說明,至少在“六經”概念初具雛形的先秦時期,莊子還不叫“經”。?

西漢時期,人們也把六經稱為“六藝”。雖然稱謂不同,但六經指的是當時人們公認的六經:詩、書、禮、曰、易、春秋。我們知道,六經其實到了西漢,流傳下來的除了《嶽經》之外,其他只有五本。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漢武帝設立了五經博士,而嶽經博士沒有設立,就是最好的證明。關於景悅的失落,歷史上甚至有不同的看法。?

到了東漢,五經增加到了七經。“七經”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漢末的《趙典傳》中。東漢盛行的七經,指的是在原有五經的基礎上的《論語》和《孝經》。當時規定除了確立五經為官學之外,《論語》、《孝經》是學生必讀之書,讀書人必須讀。就這樣,“七經”的稱謂逐漸形成。?

初唐時期,為了貫徹新朝的文化政策,促進儒學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頒布了《五經正義》,對五經進行了規範註釋。同時提出了“九經”的概念。具體來說,《李》、《春秋》在前五經的基礎上擴展為三部,即《儀禮》、《周立》、《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川。?

唐文宗開城二年(公元837年),在長安國子監前的石碑上刻下十二經,作為士人學習和考試的最終文本,史稱“開城石經”。這十二經就是初唐的九經,加上論語,孝經,爾雅。?

到了宋代,原來的十二經和孟子壹起,成為流傳至今的十三經。?

以上是儒家經典簡史。我們可以看到,於丹所說的“世世代代把《莊子》當作經典”是值得商榷的。

莊子故事

莊周借糧。

莊周是壹名漆園文員,收入微薄,只夠糊口。雖然這只是壹個級別低、待遇差的官職,但就連這個差使大概也沒幹多久。因此,莊周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按照《莊子》裏的描述,他生活在陋巷,靠打草鞋為生。他餓得面黃肌瘦。他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鞋子被磨得千瘡百孔,腳上被繩子捆著。有人諷刺他是“黃煌”,就是脖子很細長,像幹樹枝,臉色發黃,很可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有壹年春旱,莊家沒米了,莊周就去找朋友借糧,朋友是管壹段黃河的小官。他說很好,沒有問題。年底領地的人給我交了房租後,我可以借給妳300黃金。莊周很生氣,因為他的家人已經不吃飯了。他能等到年底嗎?但是,莊周很幽默。他沒有直接說實話,而是講了壹個故事。他說:我來的路上聽到了哭聲。我壹看,有壹條魚在路邊車輪壓出的水坑裏跳來跳去,大聲呼救。我走過去問怎麽回事。魚說,請拿壹盆水來救我。我跟魚說沒問題。我去前線從西江打水救妳。魚說,妳帶西江水來,我怕妳會去魚幹店找我。妳吸引了很多水,但是我等不及了。這個又餓又氣的莊周會講笑話。多特別的人啊!

莊子故事

拒絕做壹個真正的人。

莊周生活在戰國時代,那是壹個功利的時代。各國為了土地和人口爭鬥了多年。當時各國統治者都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為了爭霸,紛紛招募有知識的人。“得秀才,得天下”成為當時的壹句名言。張儀和蘇秦是這個時代最典型的代表。按理說,莊周作為男人,也不是沒有養家糊口的天賦。當時的學者其實有很多出路。比如,他們可以遊說諸侯,比如孟子。雖然他的理論沒有被采納,但他過著奢華的生活。或者投靠豪門做食客。有壹個叫馮諼的窮人,跑到戰國四公子之壹的孟嘗君那裏去避難,成了他家的食客。他不僅自己吃魚,開車出門,還贍養父母。莊周從來沒有靠自己的知識謀生。貧窮的生活並沒有讓莊周頹廢或者改變自己,反而讓他找到了擺脫身心的自由和快樂。

有壹次,楚王聽說莊周有學問,派了兩個大夫來聘他為丞相。莊子不在家。他在浦水岸邊釣魚。兩位博士在莊子裏找到了釣魚的地方,客氣地說:“我們受陛下委托,來邀請妳們,我們是開路先鋒。稍後陛下會親自來邀請妳。陛下願意把我們的國家托付給妳,這讓妳很痛苦。”。智慧的莊子早已看透了強大的付偉背後的蒼涼與憐憫。他怎麽能放棄自由去坐牢呢?此刻,兩位醫生仍站在他們身後等待他的答復。微風很美,水面波光粼粼,似乎有壹條魚的影子在魚鉤處遊動。莊子全神貫註的看著他飄然的動作,根本來不及往身後壹瞥,忽略了莊子,楚人之相!他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烏龜,活了三千年。楚國把龜甲用布巾包好,裝在盒子裏,放在廟上占蔔國事。讓我們站在烏龜的立場上考慮壹下。我們是願意死後讓人放棄屍骨,還是願意活著被人無視,拖著尾巴在泥裏爬來爬去?兩個醫生說,我們在泥裏爬來爬去吧。那畢竟是活著的。莊周說,妳去吧,我寧願做壹只在泥灘上爬著搖著尾巴在泥裏歡快玩耍的烏龜,也不願做壹個被捆綁的宰相。就這樣,莊周拒絕了強權,拋棄了高官厚祿。

莊子故事

人的幸福與魚的幸福之辯

眾所周知,惠施是莊周唯壹的朋友。惠施是著名的辯手。說起著名辯手,大家可能會有點陌生。“白馬非馬”是著名辯手公孫龍的代表論點。惠施的詭辯勝過“白馬非馬”的著名辯手公孫龍,非常喜歡辯論。從《莊子》壹書中可以看出,惠施既是莊周的密友,也是敵人。他們離不開彼此。惠施喜歡名利,莊周喜歡逍遙自在。他們的人生觀大相徑庭。* *在《莊子》中記載了莊周與人的二十二次對話,其中十次是對惠施說的。事實上,惠施不僅是莊周唯壹的朋友,也是莊周真實存在的唯壹見證人。因為歷史上確實存在惠施,間接證明莊周確實存在。莊周經常與惠施辯論,他的許多精彩觀點都是通過與惠施的辯論表達出來的。關於浩糧有壹個著名的爭論——浩水之上有橋。莊周和惠施踱到那裏,站在橋上看著清澈的濠水。莊周嘆了口氣,說魚在水裏遊來遊去真的很開心。惠施說,妳又不是魚,怎麽知道魚是快樂的?兩個人壹見面就吵。莊周反駁,妳不是我。妳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開心不開心?惠施說,好吧,我不是妳。真不知道妳知不知道魚是快樂的。按道理,妳不是魚,妳不可能知道魚快樂與否。莊周說,這個問題又轉了壹圈。妳不是我。妳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莊周的詭辯可見壹斑!兩位好朋友在壹次次的反駁和爭論中豐富了思想,加深了彼此的友誼。

莊子故事

貓頭鷹和鳳凰

惠施也是宋人,但他是魏國的宰相。莊周聽說他的老朋友惠施當上了魏國的宰相,就去了魏國。惠施怕被莊周搶了,就在城裏找了他三天三夜。莊周見惠施,譏誚說:“貓頭鷹抓到壹只爛老鼠,喜出望外。他看到鳳凰飛過來,就趕緊把死老鼠蓋得嚴嚴實實,擡起頭大叫:‘嚇!它害怕鳳凰會搶它的死老鼠。鳳凰難得有那種臭老鼠嗎?妳放心,我不要妳的魏。”說完,莊周從懷中掏出自己的面包,嚼了起來。遇到魏王的時候,莊周的麻布袍子打了補丁又打了補丁,腳上的臺階和涼鞋都破了。王維奇怪地問:“先生,妳怎麽這麽亂?”莊周說,“我只是窮,不是亂七八糟。壹個人道德不好,壹塌糊塗;而破衣爛衫和涼鞋只是窮。"

莊子故事

屁股再大,也只能坐壹輛車。

還有壹個故事,說的是惠施當上魏國丞相後,得意洋洋地帶著車隊,大放異彩地回國了。莊周在釣魚。他抓了壹桶魚。看到惠施這樣,他把壹桶魚倒進了河裏,只留了壹條帶回家,沒有理會惠施。他很看不起惠施的排場:妳開那麽多車幹什麽?妳壹個人的屁股有多大?壹定是壹輛車把妳拉回來的。這麽多車要展示什麽?同理,他認為壹條魚足夠壹個人釣這麽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