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買東西,相對容易找到散錢,因為1元和1元還沒有退市,雖然帶零錢麻煩,但是可以結賬。尤其是支付寶和微信出現後,支付更方便了,不用找錢,多少零頭都可以付給別人。但是古人沒有這麽方便。當時他們的貨幣主要是銀幣和銅幣。用銀子付賬時,壹般以重量為標準,而以銅幣為標準。
在古代,壹兩銀子就很值錢了,大概是1000枚銅錢。當然,隨著當時社會物價的波動,壹兩銀子所能兌換的銅錢數量也會發生變化。在古代,壹般來說,妳拿出十二兩銀子去買價值二十兩的東西,人們會先判斷妳的銀子是不是真的,或者剖開看看裏面有沒有鉛。然後稱壹稱妳的錢,看看有多重,再找出幾個破瓶子來稱壹稱,然後把該換的八兩付給妳。如果八兩銀子不達標,他會把碎銀子再切成兩半,直到剛好夠過磅,或者找些銅錢按照當時的銀兩銅錢兌換標準給妳結算零錢。
這是古代買賣東西換取金錢的具體過程。視情況而定,有時可能更容易支付。比如做大生意,總是拿銀票,壹般不存在換錢的問題。那些沒見過很多錢的老百姓出門買東西都是用錢袋子裝壹個硬幣,普通的生活用品用銅幣基本夠買了。只是那時候腰上綁著壹個沈甸甸的錢袋,跑來跑去又累又不方便,還容易丟失被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