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規律來預報天氣,反映了我們的祖先最初想了解世界和事物的願望。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上曾出現過風、雨、雪、雲、虹、雷等天氣現象,占蔔也被用來預測天空。
齊資料顯示,早在商代,人們就意識到天氣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和農業諺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賢為指導農耕而制定的歷法,基本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在漢代的《淮南子·田字訓》中
出現了二十四個現代名稱相同的節氣。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後人總結出了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曲。
後人根據二十四節氣和生產實踐,總結出更多的農業諺語,如“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夏季至日多風多熱,冬季重陽多晴”,“秋分早,初霜晚,寒露種麥正當時”
等壹下。
觀察雲和風來辨別天氣
呂不韋的《呂春秋》把雲分為四種:山雲、水雲、幹雲和雨雲。
表示不同天氣的雲簡單分類。古人還根據雲的厚度和顏色總結出壹系列的天氣氣象諺語,如“天上有城堡雲,地上有雷雨”,還可以根據風力預測天氣。
“東風送濕西風送幹,南風吹暖北風送寒”,說明不同的風會帶來不同的天氣,冷、暖、幹、濕。
根據動物預測天氣
動物的感覺系統相當敏銳,古人已經學會根據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早晨,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氣晴朗。這是因為晴天的早晨氣溫低,使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小水滴掛在蜘蛛網上。燕子低飛,青蛙鳴叫,螞蟻搬家,蚯蚓出洞,都是下雨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