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西宗教差異?

中西宗教差異?

下面將從世俗主義和政教關系兩個維度對此進行解釋。

1.西方宗教文化具有鮮明的超世俗主義特征,而在中國宗教文化中,世俗主義傾向明顯。

西方宗教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但其對西方社會生活的大規模影響始於公元壹世紀基督教的興起,並在羅馬帝國時期獲得大發展,中世紀達到頂峰。宗教改革中政教分離後,對世俗事務的影響明顯減少,但仍占據重要地位。縱觀西方宗教發展的上千年歷史,不難得出結論,它具有鮮明的超世俗主義特征。《聖經》對天堂和地獄的描繪,靈魂和肉體的分離;奧古斯丁提出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觀點;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主張“宗教只關註人的精神事務”,就是這壹論點的有力證明。

與中國的宗教文化相比,明顯表現出世俗化的傾向。

儒家經典中充滿了世俗主義的教導,比如“未知生,如何知死”,“修身、治國、平天下”,“君子理想”,都是強調個人在這壹世做什麽,而不玄學地討論宇宙的起源、生死等問題。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傾向,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其經典著作之壹《儒教與道教》中也有論述。

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道教表現出自我升華、個人厭世等特征。顯然,其教義比儒家更接近超世俗主義的標準。然而,在儒家思想在中國宗教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在中國宗教服從世俗政府的體制下,道教不得不在世俗主義的精神中修正自己。所以在道教隨後的發展歷史中,道教更多的演變成了占蔔、占蔔的特點。

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原以來,其超世俗性很難得到中原文化的認同。所以,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佛教文化壹直受到儒家文化的抵制,它的壹些成果大多是建立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礎上的。不難看出,佛教的超世俗主義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影響是有限的。

明末,西方基督教曾壹度在中國傳播,但由於基督教與中國儒家文化的巨大差異,很難被認可。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雖然擴大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廣泛影響,但他的成就是在用儒家文化改造基督教的基礎上取得的。在洪秀全設計的教義中,其超世俗性與西方基督教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中國的主流宗教觀點是無神論,所以世俗主義和其他關於宗教的概念是不可能的。現在的中國,除了壹部分基督徒,大部分人都是非信徒,他們的世俗化傾向不言而喻。

2.政教分離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主流,而政教合壹始終是中國的特色。

說到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政教分離,壹定不能不提《聖經》中耶穌的壹句話,“這樣,凱撒的東西歸凱撒,上帝的東西歸上帝。”正是這個聖言,成為歷代宗教神學家和哲學家討論宗教分離的最權威論據。在西方歷史上,雖然羅馬帝國曾經有過政教合壹的歷史,英國的亨利四世也有過政教合壹的實踐,但其存在期很短。在大部分西方時期,爭論的核心壹直是在政教分離的基礎上,宗教權力的權威還是王權的權威更高。從聖奧古斯丁提出“雙城”到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宣稱“宗教只關乎人的精神事務”再到美國憲法規定沒有國教,西方主流幾千年來壹直主張政教分離。在現代西方社會,政教分離已經成為最普遍的做法。

與西方相比,中國非常不同。

從學術角度看,中國文化明顯缺乏討論政教關系的思想。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百家爭鳴,但討論類似宗教思想的學派卻很少,大多數學派思想討論的核心始終圍繞著如何建立世俗秩序。雖然有很多和西方宗教類似的觀點,比如鄒的“陰陽學說”,但在當時世俗勢力都在爭奪王權的情況下,沒有人關心宇宙起源相關的超世俗問題。

從教派與世俗權力的關系來看,自秦朝建立統壹的專制王朝以來,中國的學術思想就明顯表現出依附於世俗權力的特征。秦朝推行法家,“焚書坑儒”,正是這段歷史的開端。但董仲舒依靠漢武帝使儒學達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位後,儒學成為世俗權力的卑婦的傳統壹直流傳了幾千年。

所以,即使中國的學術思想主張政教分離,但在中國千年專制王朝的王權背景下,也很難有立足之地。綜上所述,中國的學術思想本身就缺乏討論政教關系的傳統,所以中國呈現兩千多年來政教合壹的歷史趨勢是必然的。

馬克斯·韋伯根據對中國儒教和道教的具體分析,得出中國沒有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之壹是中國宗教文化的制約,而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壹書中,新教被歸結為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壹個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中西宗教文化在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上存在著明顯而顯著的差異。

文化是壹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在尋找中國出路的路上,我們也許可以通過適當地回顧我們的民族傳統找到壹條新的道路。宗教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賴於許多學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