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裏郊特祭已詳細記載了周代的“達拉”,說有八神,分別是仙四(即神農)、思思(即後稷)、農(即田神)、崗位表推拿法(即雷區神)、貓虎、方。因此,“蠟(蠟)八”壹詞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並成為臘祭的代名詞。這樣不規律的臘月就會是臘月初八。漢代以前,臘祭的年代是不準確的。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末。自漢代以來,陣亡將士紀念日被定在冬季至日後的第三天,而第壹年的陣亡將士紀念日發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後來,為了紀念,人們把祭祀八神的日子定在了十二月的第八天。
臘八的起源也是“佛源說”。據說臘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年終八神紀念日和佛祖紀念日合二為壹,統壹在十二月初八。
相傳釋迦牟尼來自古印度,經過六年苦修,在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成佛。在這六年的苦行中,釋迦牟尼每天吃得很少,瘦得跟骨頭壹樣。十二月初八,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碰巧被壹個牧羊女人發現,用煮好的米粥救了他,米粥在當時叫乳糜。他終於悟出了道理,成了佛。世人沒有忘記釋迦牟尼的苦難後,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紀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月初八,是中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壹天,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當年收獲的八種新鮮糧食和水果熬制而成,壹般是甜粥。但是,很多中原農民喜歡吃臘八粥。粥除了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含有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與臘八八壹致,寓意吉祥。主要成分是豆類和大米。豆類包括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和各種荷蘭豆。大米包括小米、大米、黃米、粳米、糯米、稗草、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擇。晉南人大多選擇“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的有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配小米、小麥、玉米。山西北部很多地方不喜歡用扁豆、小麥、玉米,而是用荷蘭豆、黃米、高粱米代替。還有其他豆類和大米。臘八粥的調料通常選用蜜桃、杏脯、核桃、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幹、葡萄、糖、玫瑰花。
近年來,傳統的臘八粥在很多地方被八寶粥取代。蒸好的糯米與糖、豬油、桂花混合,放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中,壓平,蒸熟,扣在盤中,掛糖鹵汁。色澤順滑,賞心悅目,香甜通透,入口順滑。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