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傳說,倉頡是黃帝手下的壹名官員。黃帝指派他掌管圍欄裏的牲畜數量和戰車上的糧食數量。但是慢慢的,牲畜和食物的儲存量也在逐漸的增加和變化,光憑我的腦袋是記不住的。倉頡感到困惑。
倉頡整日整夜地試圖在繩子上打結,並用不同顏色的繩子來代表不同的動物。但是久而久之,就不行了。對於這個增加的數字,在繩子上打個結很容易,但是減少數字的時候,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想到了繞繩子,在圈裏掛各種各樣的貝殼,而不是他負責的東西。如果增加,則添加壹個殼,如果減少,則移除壹個殼。這個方法效果最好,已經連續用了好幾年了。
黃帝見倉頡如此能幹,就讓他掌管越來越多的事情,比如每年祭祀的次數,狩獵的分配,部落人口的增減,都叫倉頡。倉頡又犯了壹個錯誤,這已經不是加繩掛殼的問題了。怎樣才能不犯錯?
這壹天,他參加集體狩獵,來到壹個岔路口,幾個老人在爭論該走哪條路。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走,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北上,說可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鹿;壹個老人堅持要往西走,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錯過機會了。倉頡,原來,他們都在看地下野獸的腳印。倉頡突然感到高興: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生動物,為什麽我不能用壹個符號來代表我所負責的事情呢?他高興地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代表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好。
黃帝知道後,稱贊了它,並命令倉頡把這個方法傳授給各個部落。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都被推廣,形成了文字。
倉頡立了壹個字,黃帝非常看重他。大家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的頭腦有點發熱,他的眼睛慢慢移向頭頂。沒有人看不起他,他的字寫得很潦草。
這話傳到了黃帝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朝臣在他眼裏沒有變壞的余地。倉頡如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黃帝召集身邊年紀最大的老人商量。老人的長胡子上已經打了120多個結,說明他已經120多歲了。老人猶豫了壹下,獨自去了倉頡。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靜靜地坐在最後,像其他人壹樣認真地聽。倉頡講完後,其他人都散去了,只有老人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問他為什麽不去。
老人說:“倉頡,妳的話已家喻戶曉,但我老了,頭暈目眩,有幾個字還不清楚。妳會再教我嗎?”
倉頡很高興看到這樣壹個老人如此尊重他,並敦促他快點說。
老人說:“馬、驢、騾這三個字裏有四條腿嗎?”?奶牛也有四條腿。妳為什麽沒有創造出四條腿只有壹條尾巴的‘牛’這個詞?"
倉頡聽到這裏,有點慌了:他最初造“魚”這個字的時候,寫得像壹頭牛,當他造“牛”這個字的時候,又寫成了壹條魚。都是我自己不小心的錯,居然教反了。
老人接著說:“妳造的‘重’字,意思是在千裏之外,妳要從很遠的地方把‘出’字念出來,妳卻教人把‘重’字念成重量。反過來說,兩座山合在壹起的“出”字,應該是表示重量的“重”字,可是妳卻把它教成了出門在外的“出”字。這些話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得問問妳。”
這時,倉頡感到羞愧,知道自己因為驕傲而犯了壹個大錯。這些話是所有部落都教過的,流傳到世界各地,改不了的。他趕緊跪下,流著淚表達悔意。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真誠地說:“倉頡,妳創造了文字,讓我們老壹輩的經驗得以記錄和傳承。妳做了壹件大事,人們會世世代代記住妳,但妳不能驕傲自大!”
從此,倉頡每造壹個字,總要反復推敲字的意思,但問人的意見,他是可以的,不敢馬虎。大家都同意了,就決定了,然後再逐步推廣到各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