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世紀》說,神農被譽為“火王,故顏地以火命名”。漢代學者在《荀爽故事》中雲:“地是火嗎?天空中的壹天。”人們很自然地將炎帝神化為“火神”、“太陽神”。關於炎帝和太陽的關系,當地有兩個故事。壹是太陽躲在塘沽的壹棵芙蓉樹裏睡覺,懶得出門幹活,弄得世界壹片漆黑,莊稼荒蕪,野獸橫行。炎帝為民求情,得到西王母的伸縮木棍,撥開雲霧,趕走太陽,百姓得救了。其次,神農氏炎帝把丹雀給的五谷種子分給祖先,但種下後不開花結果,五谷不收。炎帝用八卦占蔔演算發現“陰陽有別”,即五谷未得陽光充足。炎帝在諸神的幫助下,騎著彩鳥來到東海的蓬萊島,抱著太陽沖了回來,把太陽掛在江城城頭上。從那以後,莊稼豐收,所有的人都很快樂。
炎帝“以火治王”,姜堰氏族形成了崇火習俗。在寶雞的古代氏族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來生火和保護火的爐子和陶罐。寶雞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火廟和太陽廟:每年都有廟會和祭祀活動,為新年祈福,祈求長壽。正月十壹神農寺大典前後,西府社火中有許多與顏地有關的節目,如《神農奪野苗》、《牛虎鬥》(顏地形象為牛頭)、《火神》等。當地人還用木勺畫出社會消防面具,面具中的火焰顯示了人物的忠誠和力量。5月15日晚上,將會有盛大的舞龍晚會、燈會和焰火晚會。午夜時分,村民們在門外堆起松柏樹枝,點燃篝火,全家人圍著火堆歡呼,用木棍敲打灰燼。火花飛濺得越多,就越象征著五谷豐登。當地姑娘出嫁時,嫁妝裏有壹個“燈壇子”,這是壹種工藝品,裏面是布做的硬殼,外面是繡有吉祥圖案的細布或緞子。女兒出嫁時,“燈罐子”裏裝的是火石、鐮刀、草和燈。顯然,這是早期保存火的遺留物,但更具裝飾性。通常孩子壹哭,父母就在屋裏點上火,撒些鹽,用剝剝的聲音趕走邪靈,尋求安全。大人生病,家人卻用稻草做草燒了,希望減輕痛苦,早日康復。兒童早逝,成人離世,在前往葬禮的途中,還會點燃壹堆火,為逝者安息和家人平安祈禱。傳說中的炎帝不僅教人耕種莊稼,還被後人尊為驅邪消災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