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它由石天的始祖張道陵在此時創立並非偶然,而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種種必然的聯系。從秦始皇統壹中國到道教出現的300多年間,宗教神學曾壹度充斥社會。秦漢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力利用宗教神學來論證自己的統治。比如秦始皇認為周是火德,秦代的周應該是水德。於是下令衣服、鑼、旗都是“全黑”(水配黑),以迎合“五德終始”的理論,還東巡封塵、祭祀。漢武帝試圖借鑒歷史上“聖人神道教,服務天下”的經驗,大張旗鼓地設壇祭拜鬼神。他曾聽信“神最寶貴,太乙為五帝”的神話,在長安東南郊設立太乙廟壇,並在其周圍設立“五帝壇”,以求得到神靈的保護。漢哀帝時有700多座神社,“壹歲三萬七”。秦漢統治者的鬼神崇拜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宗教神學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先秦時期在理性主義沖擊下枯竭的宗教神學,在這壹時期再度泛濫。就連儒學的繼承者董仲舒也試圖將儒學改造成壹種宗教。他把生於商周時期的天神提升為“百神之王”,並闡述了壹套“天人合壹”的神秘理論,認為天神可以幹預人間事務。此外,靈魂不滅的觀念在這壹時期也非常流行。比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畫的就是人死後靈魂去的“天堂”和“黃土地”。這壹時期興起的占蔔神學,也有關於天人感應、占星占蔔、召神驅鬼、神命的各種方法。上述宗教神學的泛濫,為東漢後期道教的產生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秦漢時期,皇帝們經常尋求長生不老藥和方士的修煉方法,致力於長生不老的“方”土人也頻繁出入皇宮,向統治者宣揚自己的思想,鼓勵他們加入求仙的行列。受其影響,秦漢統治者壹度掀起了幾次大規模的求仙活動。比如,秦始皇任命徐適、呂升等人率眾求仙,漢武帝任命達、公“招仙”,淮南王劉安招集千人研究神仙之術,其弟子還寫了壹部20多萬字的《談神仙之術》。當地民眾的頻繁活動和統治者的求仙熱情,勢必擴大神仙學說在社會上的影響。歷史上,漢武帝曾將自己的女兒衛公主嫁給欒達,欒達為他求了仙。還封欒大偉為“五趣將軍”、“樂瞳侯”等官職,使壹些正在鉆營的人極為眼紅,以致“海上燕齊之間,皆言有禁黨,可為神仙”,“海上燕齊多奇迂之人,更為奇哉”。桓寬的《鹽鐵論》也記載“燕齊士放鋤雷,辯神汕頭”,可見神仙學說在漢代的影響之大。神仙理論在社會上影響的擴大,為東漢後期道教的建立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統治者在神仙身上揮金如土,方士多是掙錢的人,這也造成了神仙的名聲受損。神仙們為了提高自己的名聲,沿襲了儒家“論堯舜,圖文武,重其言”的方式,執著於當時頗有影響的黃老學說,依托黃帝、老子的神仙學說,鼓吹自己是得道的神仙(這也是模仿儒家神化孔子的做法)。到東漢末年,老子逐漸被公認為大神。《後漢書》記載:“桓帝登基十八年,好神仙。顏夕八年(165),先為陳果常侍。”這樣在道教創立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接受老子是以老師的身份來塑造的。西漢初期,統治階級以黃老的靜之術統治天下。劉安和他的客人們編了《淮南子》。道教和陰陽五行進壹步融合。東漢時期,黃老觀念趨於宗教化,老子被神化。漢代的宗教意識為道教的形成準備了思想條件。方士結合黃老的理論,產生了黃勞道。東漢方士在政治上受挫後,改變了活動方向,有的轉向民間,有的進入山林,方士逐漸演變為道士。比如後漢隱逸的故事裏,大概就有這樣的人物。他們是煉金術士和山裏的隱士。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逐漸流行,也推動了道教的創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