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2卷)[梁達圖賢譯]
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梁僧伽新羅譯]
《文殊菩薩祈禱經》(卷1)[東晉釋迦牟尼譯]
文殊佛國閻晶晶經(2卷)[西晉朱法虎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莊嚴經(3卷)[唐]譯
文殊師利說不可思議佛教境界經(2卷)[唐菩提柳直譯]
佛說寶積三摩地文殊菩薩問法經(卷1)[後漢安世高譯]
文殊師利問菩薩部經(卷1)[後漢智樓嘉譯]
佛說文殊懺悔經(卷1)[朱法虎譯西晉]
佛說文殊師利經法華經(卷1)[西晉朱法虎譯]
佛說文殊李實賢寶經(2卷)[西晉朱法虎譯]
佛說文殊像老師涅槃經(卷1)[西晉聶道真譯]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卷1)[姚琴鳩摩羅什譯]
文殊李實文婧(2卷)[梁僧伽婆羅蒂亞譯]
文殊文景字母表第14號(卷1)[唐譯]
佛說文殊師利遊經(卷1)【魏源菩提流支譯】
佛說文殊菩薩經(卷1)【穗鬥那挖多譯】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卷1)[宋天Xi災譯]
文殊菩薩《荔浦超三昧經》(3卷)[朱法虎譯西晉]
金剛丁敬瑜伽文殊菩薩法(卷1)[唐譯]
金剛鼎優於三界經,五字文殊咒勝相(卷1)。
金剛丁敬瑜伽文殊菩薩祭儀(卷1)[唐譯]
文殊壹百零八贊(卷1) []
文殊菩薩獻佛羅尼名烏蘇裏書(卷1)【失譯】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真言功能經(1卷)[]
達拉尼經(卷1)【唐寶思想翻譯】
文殊少年達拉尼的壹個發髻誦禮(卷1)[唐金剛福壽譯]
佛說文殊師法寶藏達拉尼經(卷1)[唐菩提柳直譯]
《文殊寶鑒大拉尼經》(卷1)[唐菩提流錄譯文]
文殊最好的名義經典(2卷)【晉松始終持等譯】
佛說文殊菩薩比真名經(卷1)【袁莎巴羅譯】
大放光菩薩收藏文殊基本儀軌經(20卷)【松田Xi災異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體禮(卷1)。
佛說文殊菩薩是180個婆羅門教的(卷1)[宋法田譯]
聖人文殊師利法菩提願(卷1)【元智譯】
文殊師利葉曼德加咒(1卷)[]
文殊菩薩教王靜,金翅鳥王品(卷1)。
文殊菩薩與仙人吉兇日曜經(卷二)[唐不空譯]
文殊菩薩問菩提經(2卷)【魏源菩提柳直譯】
文殊指南圖贊(卷1)[魏松白樹]
文殊師利菩薩十禮無相(卷1) []
文殊菩薩的故事:
這個關於文殊菩薩的故事和文殊菩薩道場有關,但是這個關於文殊菩薩的故事在中國並沒有流傳,這個關於文殊菩薩的故事在尼泊爾幾乎家喻戶曉。
文殊菩薩的故事: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大乘(即大乘佛教,強調眾生皆可成佛,壹切修行都要利己利他並重,是“善佛”之道,認為自己的教法是最好的,所以自稱大乘)。所以古代有很多日本、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尼泊爾的高僧來拜五臺山。所以五臺山在日本、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很多國家也很有名。根據尼泊爾的壹個古老傳說,甲滿角(尼泊爾首都)的山谷地區曾經是壹個大湖。文殊菩薩從中國五臺山到那裏,用魔法劈開壹座山,抽幹湖水,讓壹些隨他去的人在當地定居,然後建立了尼泊爾國。正是因為這樣壹個古老的傳說,尼泊爾的佛教信徒對文殊菩薩所在的五臺山有著特殊的感情。每當他們來拜五臺山,總是雙手合十,表示對五臺山和文殊菩薩的敬仰。(文殊菩薩故事的結尾)
文殊菩薩的兩個故事
在太原西北20公裏的絕維山山頂,有壹座寺廟叫多福寺。山勢險峻,松柏遍地,山花爛漫,春暖花開,秋來紅葉滿,是太原著名的風景之壹。這座寺廟規模宏大,氣勢宏偉。緩緩清澈,蜿蜒流下繞過殿前,汩汩而下,古剎濃郁。相傳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建廟時,山上沒有水,下山到汾河取水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來回要壹兩個小時。沒過多久,很多人的肩膀都被扁擔磨破了,再也挑不動水了,只剩下李侃兩個和尚還在堅持。壹天,他們正在上山挑水,壹個名叫隆中對的老人走過來對他們說:“妳們挑水幹什麽?”“建絕味寺。”(該寺原名絕維寺,後改為多福寺)。第二個和尚李侃回答道。“建廟?”隆中對老人笑道:“光是挑水就能建廟嗎?”兩個和尚異口同聲道:“老伯,不要笑。我們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壹定能把廟建好。”“妳不怕苦嗎?”“苦盡甘來,不吃這點苦,建不了廟。”隆中對他們的吃苦耐勞和創業精神贊不絕口,慈祥地看著他們,然後問:“我是五臺山的,快渴死了。我能喝壹口妳帶來的水嗎?”這兩個和尚,譚力,欣然同意,並邀請老人龍鐘喝水。龍鐘老人提了壹桶水,他們提的四桶水壹眨眼就全喝光了。他們對他們說:“我已經喝完了水。妳後悔嗎?”李侃大師不僅沒有後悔,還高興地說:“老人家,只要妳老人家不渴,我們可以下山去挑水。”龍鐘老人稱贊他們誠實。他從口袋裏拿出壹個紅盒子遞給他們。他說:“拿回去,放在廟西邊的空地上,然後打開蓋子。千萬不要在路上打開箱子,記住,記住。”正說著,壹只獅子不知從哪裏跑了出來,龍鐘老人騎著獅子消失了。兩個和尚,李侃,立刻按照老人的吩咐拿著箱子走了回來。在路上,他們聽到盒子裏有聲音,他們想看看盒子裏有什麽,於是他們輕輕地打開壹條縫,偷偷地看了看裏面。突然,箱子裏壹聲霹靂,震得他們手發麻。箱子掉在地上,兩條軟管從箱子裏跳出來飛走了。壹個飛到晉祠,變成了春天。壹個飛到蘭村,變成了兇石冷泉。看到兩只龍已經飛出了盒子,李侃大師趕緊扣上盒子,聽到盒子裏還有響聲,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拿到了寺廟西邊的空地上,然後打開了蓋子。剩下的兩條龍鉆進地裏,變成了兩池清水。這是今天的龍池。多虧了泉水,多福寺很快就建好了。第二個和尚李侃想:佛教裏,只有五臺山的文殊菩薩騎獅子,這個隆中對老人就是五臺山人。所以推測龍鐘裏的這個老人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後人在多福寺建了壹座文殊菩薩殿。裏面建有文殊菩薩像,還雕有兩個和尚李侃,分別放在文殊菩薩兩側,稱為“舍利二僧”。
五臺山龍洞的傳說
北嶽山脈向東南蜿蜒而下,在晉東北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座山峰連續拱衛,在方圓形成了壹個500多裏的地方,這就是聞名中外的五臺山。山區以臺懷鎮為中心,分為臺懷、臺內、臺外三個層次,像三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裏,有壹座又壹座的寺廟。松柏掩映的山崗,倒映著鮮花綠草的山泉,陣陣松濤長鳴,古寺琉璃瓦上襯著夕陽的蔥郁青草,從山谷吹來的涼風,使這個小盆地的溝壑和山谷充滿了美麗的色彩和規律,形成了壹個旅遊避暑勝地。
傳說很久以前,五臺山不是這樣的,叫五峰山。氣候極其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暑難耐。農民依法種植農作物。文殊菩薩曾在此講經,決心改變這裏的氣候。他成了壹名施舍僧,去找龍王借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看到龍宮外有壹塊大石頭。在我到達之前,我感到壹陣寒意。文殊菩薩被壹個海巡夜叉領進龍宮,面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抱歉地說:“除了這塊龍石,驅魔人可以借任何東西。因為他花了幾百年才把它從海底打撈上來,所以異常涼爽。青龍每天下班回來,大汗淋漓,熱得受不了,就在上面休息。若借之,青龍無處歇息。”文殊菩薩無奈,可見他是五峰山來化緣的老僧。為了造福世界,他前來求助。
龍王估算了壹下,解龍石有壹萬斤重,壹個老和尚也擡不走,就放心地答應了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解龍石前念了壹句咒語,立即將巨石化為彈丸。他把彈丸塞進袖子裏,行了個告別禮,飄然而去。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不下雨、寸草不生的炎熱夏季。當文殊菩薩把協龍石放在臺南附近瓦廠村東北的壹個山谷裏時,五峰山立刻變成了壹個涼爽的地方。因此,這個山谷被命名為梁青谷,並在這裏建了壹座寺廟,名為梁青寺,五峰山也被稱為梁青山。
文殊菩薩拿走協龍石的那天,外出的小龍王們回來發現協龍石不見了,氣得追到五峰山,到處尋找。小龍王氣急敗壞,用龍尾把五座山峰掃成了壹個平臺;用爪子刨開巖石,這些石頭仍遍布山野,稱為“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辦法對付他們。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協龍石是秘魔巖中的兩塊巨石之壹。當龍剛進入洞穴時,文殊菩薩施了壹個咒語,兩塊巖石融合在壹起,只留下壹條內寬外窄的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龍族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拜養,所以這個秘法洞天也叫龍超洞。傳說拜者見不同境界,善者見佛菩薩;邪惡的人看不到幸福的境界。真的是百萬人。而且有句話叫“不拜龍洞,只拜半個五臺山”。
這個傳說流傳了幾千年。盡管梁青神廟已經被毀,但梁青石碑仍在。這塊石頭長五米,寬兩米半,厚兩米,周長十五米。石面青紫雲紋,人坐在上面感覺涼涼的。
(作者: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