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陰陽有很多理論。我們只要知道“壹畫開天地”,壹畫分天地,幹坤。故燥為太陽,故以三陽為代表。坤為太陰,以三破陽為代表,即陰。(因為伏羲時期還沒有文字,所有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都是用符號來表示的,而包括姚在內的陰陽詞匯概念都是後天逐漸形成的,在此不想深究。理解就好。)
伏羲發現北方冬天是太陰,壹年中最冷,所以以陰三為代表,取名坤,坤為地;
從北到南順時針走,先往東北走。因為東北剛好離北方最近(也就是離陰歷最近),陰肯定比陽多,所以兩陰壓壹陽,這叫地震,地震就是打雷(可以想象雷雨也不錯);
陰陽中點,東方為春,即少陽(這些冰雪融化,萬物復蘇,寒被暖融化,暖被寒包裹),所以當兩陽被壹陰包裹時,就叫離,離即火,從冷到暖,這種冷暖對比鮮明,有壹種火熱的感覺。雖然不比三陽熱;
然後更靠近三陽,到達東南方向。此時正值春夏之交,但仍以春季為主。俗話說“春寒料峭”,所以春天還是有很多寒(陰)的,表現為壹陰兩陽。名為交換,為澤,融土江湖皆動;
在南方,夏天是太陽(是最熱的,所以以三陽為代表,名曰幹,幹則天,天地萬物生機勃勃);
此後,從南到北,陽消陰的過程向西南生長,即夏變秋。此時秋風掃落葉,故稱荀,荀為風。此時陽絕對壓陰,所以兩陽壓壹陰;
到了西部之後,也就是秋天,就叫坎,坎就是水(為了便於記憶,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西部是三江之源,是水源之地。秋天脆的時候容易幹燥,要多喝湯喝水滋潤自己。)脊是兩陰壹陽。這個時候,秋寒來了,天漸漸冷了。
然後是西北,叫根尾山(這個也很好記,中國西北全是高原,當然從當時的角度來看,伏羲可能不知道全國的全貌,但是現在大家都很容易記住這個)。此時因為離北方很近,陰多陽少,所以壹陽抗二陰。所以它又到達了北方,並壹直延續下去。上壹節已經講清楚了,這種東南西北是用北鬥七星指向不同季節的柄來概括的,結合氣溫的變化等等,結合上壹節就能全面理解。
此時,福喜並沒有停止對終極奧秘的追求。他發現,即使在同壹時間,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天氣。因此,他思考了壹個空間的概念,並把空間與時間結合起來,在他看來,它可以完全解釋世界上的壹切。於是,八卦圖和八卦疊加,產生了更豐富的含義和六十四卦的發展。
卦的疊加變化也隨著自然現象的變化而變化。唯壹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壹點在八卦的變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南煥金先生在《道教、密宗、東方玄機》壹書中提到,易經有三個基本點:
1.變:《易》中所描述的宇宙事物是必然變化的,即天地萬物是不變的。但這種變化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易經否認突然的變化,因為所有突然的事情,實際上內部的變化都有很長的歷史。
第二,不容易:在壹切必然的變化中,有壹個絕對不變的本體,這就是形而上的真理。西方宗教中稱之為神,佛教稱之為佛,老子稱之為道而無名,也有人稱之為“壹團黑暗”。不管它的名字叫什麽,它代表了壹個不變的本體。
3.簡單性:易是壹種歸納法,把宇宙中的現象和人事歸結為壹個非常簡單而必然的原理,叫做簡單性。
又雲:“易經有三個內涵:理、象、數。”而伏羲八卦的數量會從河圖中得到。
真河圖是古河圖和洛書的過渡,八卦之數也見於真河圖,對應下圖,在河圖中:
北1+南4=中5東3+西2=中5
北1+南9=中10東8+西2=中10。
其他群體也是如此。
再者,取每組中的任意壹個數,加到中位數上,得到該組的數。
北1+中5=北6
北1+中10=北11
北6+中5=北11
北6+中10=北16
由於中位數10也是最大的數,所以到目前為止,其他組也是如此。
陰和數的和諧之美,體現在東西南北的比例和河流地圖上。
這也可以通過上圖的計算來說明。
然後每壹組加上陰陽,得到壹個完整的先天八卦。
這樣,流言的數量就得到澄清,並且可以知道:
做壹,二,三,四,五,六,七,八。
然後六十四卦的圖和數都有了,八卦成對組合。這種組合也有其天然的原因,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只感嘆《周易》的玄機真的很神秘,就像做壹道環環相扣的數學題,壹遍又壹遍的解,太好玩了。下圖是八、八、六十四卦的組合。外圓在內,表示天圓,萬物皆有。
(註)圖中11並不是所謂的六爻11,而是幹與幹的組合,是幹的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