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元軍還是有相當的影響力,只是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自為政,無法相互呼應。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徐達提出臨清(今山東)攻打大都。朱元璋同意了,還親自繪制了《行軍陣圖》給徐達。
閏七月初壹日,徐達率大軍二十萬,自中欒(今河南封丘西南),沿雨荷(今渭河),經路暢臨清(今河北景縣)、通州(今北京通縣)渡過黃河,向北挺進。壹路狂飆,勢不可擋,直逼大都城。
元順帝見大勢已去,便召三宮嬪妃和太子艾祐到清寧殿見李答拉,準備逃回蒙古老家。太監伯顏曰:“陛下應堅守京都,臣願舉兵民,出城拒戰。”元順帝不聽。伯顏沒有花很多時間哭訴:“世界是屬於祖先的。陛下應堅守,何不從輕發落?”元順帝非常不高興,離開了。
七月二十八日,半夜三更,元順帝帶著太子和皇後出了建德門,從居庸關逃到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結果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外國政權毫發無損逃脫的奇跡。
八月初二,徐達率軍至大都,至祁華門,令兵填壕入城。徐達親自登上啟華門樓,殺死了帖木兒布華、右丞相張等元朝宗室,俘虜了元朝六位王子,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當年,忽必烈派伯顏帶著20萬大軍去滅南宋。才過了百年,朱元璋就派徐達把蒙古趕回大漠,還率領二十萬大軍。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
眾所周知,蒙古武術曾經震驚世界,改變了整個亞洲乃至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格局。但是元朝統治中原只有壹百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跡。元朝有十壹位皇帝。第壹個皇帝是元世祖的忽必烈,在位34年。忽必烈之後,九帝* * *只經歷了38年。這壹時期,政治勾心鬥角、宮廷鬥爭層出不窮。上壹任元順帝執政35年。
元順帝適時地把穆爾作為元明宗的長子。在元文宗,他成了宮廷政治的受害者。作為始皇帝的長子被流放,先後被流放到朝鮮(今朝鮮北部)和靖江(今廣西桂林)。順治四年(1333)六月,托歡·鐵木爾交好運,被權臣迎回為元順帝,時年十三歲。即位之初,元順帝在文宗布達皇後(元朝皇後有戶籍錢和專門的下屬官員代表其家族背景的利益)的家族勢力控制之下,“深居宮中,事事專行”。由於無所事事,元順帝閱讀了大量的漢書,這使他成為元朝唯壹壹個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他有相當的科技才能。他曾為金童玉女自制自動定時器,並制作了壹只頭、眼、爪、尾自行轉動的龍舟。後來,元順帝被權臣伯顏挾持為人質,擁立他為皇帝(很多蒙古人用這個名字,並不是為了滅宋的伯顏)。甚至在元順帝十五歲的時候,伯顏就把他的皇後(顏帖木兒的另壹個女兒,他是壹個很有權勢的大臣,被伯顏所清算)帶出去處死。
這時,元順帝雖然年輕,卻頗有心計,表面上不動聲色,暗地裏卻在等待機會,蓄勢待發。七年後,二十歲的元順帝利用伯顏的侄子脫脫發動政變,流放了伯顏和武士裏,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元順帝掌權後,以超脫為階段,試圖革新國家事務。恢復科舉,親自試進士,招遼、金、宋三史,頒“至正修”,印到正交筆記治理黃河。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壹直以高壓政策和歧視政策統治漢人,鄙視儒生。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員大多無知、粗魯、貪婪。所以元朝面對的中原統治始終是壹個無奈的不穩定的局面,逐漸惡化,百姓造反。鄭錚十壹年(1351),紅巾軍起義。此時的元順帝,內部受制於王儲和王後,外部地方將領和雇傭軍擁兵自重,無能為力,局面最終土崩瓦解。
元順帝北逃蒙古高原老家後,中原各地殘存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整個中原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久,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位,國號明太祖和大明。
在蒙古英雄成吉思汗壹統天下的時代,蒙古曾經瘋狂擴張,所以有著極其龐大的帝國。據說那時候,花了整整壹年的時間,馬不停蹄地把屬於蒙古的土地從東跑到西。在蒙古如此遼闊的疆域中,中原只是極小的壹塊。此時,元順帝雖被趕出中原,但仍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蒙古各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所以元朝滅亡了,但是蒙古帝國的權力和基礎還在。歷史上這個政權被稱為北元,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方邊疆構成強大的挑戰和威脅。《明史·軍事史》說:“明末,邊防甚重。”這個邊防主要是防禦蒙古北元的勢力。北元政權持續了260-70年,和明朝差不多,最後統壹於清朝。
元順帝北上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勝旗達日諾爾西南),心情非常不好。他是與中原文化接觸最深的元朝皇帝,難免不會有“投奔故裏”的傷感。雖然他壹心想要回中原,但此時明軍的正面是關鍵,他得不到。回到北方草原兩年後,洪武三年(1370)四月,元順帝托環鐵木爾在應昌死於痢疾。這座寺廟的名字叫惠宗。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在國家滅亡和滅亡的前夕,穆爾決心逃離漠北,而不是攻城略地,是為了“順從天命”,所以特意加上了舜帝這個符號,歷史上曾稱之為元順帝。
元順帝死後壹個月,明軍部隊到了,包圍了應昌城,壹天天在走下坡路。元順帝的皇後、孫子、國王和官員都被明軍俘虜,只有元順帝王子愛李答拉,騎馬逃跑了十多次。
北元退出中原後,蒙古貴族回憶起中原的繁榮富強,依然壹心想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了征討蒙古的策略。結果雙方都沒能如願以償,從而形成了明朝與南北的對立。
北元初,蒙古貴族倚仗的主要力量有三支:王闊闊吐爾(原名,原為漢人,後被嶽母察汗特木爾收養,給他起了個蒙古名字,意為奉承他是蒙古人)率領十余萬大軍,占領陜甘。北元丞相那霸出,帶二十余人據守遼東。元朝梁王管轄的雲南有十幾萬軍隊,協調北元皇帝的軍事行動。此外,北元還與東部的朝鮮和西部的回鶻地區保持著政治和經濟聯系。
洪武三年(1370)四月,駐守在神兒峪口(今甘肅省定西縣北)的闊闊吐爾與明將軍徐達、常遇春率領的明軍對峙,雙方勝負。有人在擴擴帖木兒手下秘密向許投降,打聽內情。當晚,徐達派清啟偷襲。闊闊闊帖木兒正在帳中看書,忽然在外面大喊殺天。知道裏裏外外都發生了變化,他急忙去推箱子,連靴子都不太整齊。他赤著腳跑出帳外,騎上馬飛奔而去。匆忙之中,只有十八個騎手跟在後面。帖木兒北渡黃河後,逃回漠北的哈拉和森林。原本由帖木兒控制的陜甘地區被明軍占領。
闊闊帖木兒的家人在這場戰爭中被明軍俘虜,他的妻子和妹妹也被俘虜,包括他還在繈褓中的小兒子。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籠絡北元勢力,對這些俘虜給予優待,還把闊廓帖木兒的妹妹嫁給了他的次子秦王朱商,做了秦王的公主。
明太祖朱元璋也很器重闊闊帖木兒,他是北元將領中的佼佼者。他派到哈拉和林那裏做說客,勸說闊綽帖木兒投降。
李思琪原為元朝關中軍總司令,與闊闊帖木兒並稱二員大將,為元朝所倚重。後來鳳翔戰敗,被徐達困住,不得不投降明朝。然而,李思琪和闊闊帖木兒壹直有嫌隙,他們在元朝做官時就有仇。李思琪與闊闊帖木兒的養父察汗帖木兒是同鄉,他們關系很好。後來中原重整旗鼓反抗元朝。元順帝出兵南下平定叛亂,擴張帖木兒,被封為河南王,在壹次戰役中調動了李思琪的兵馬。當李思琪看到kuokuotimuer在他的運動中的語氣非常粗魯,他很生氣,並拒絕聽取調度。帖木兒闊闊也大怒。雙方各自調兵,各自為戰。元順帝的調解沒有效果。雙方打了整整壹年,大大小小上百場戰役,不分勝負。元順帝利用闊廓帖木兒部下的叛變,解除了闊廓帖木兒的指揮權。盡管如此,元順帝對擴張帖木兒心存疑慮,派皇太子控制天下所有兵馬,用李思琪防備擴張帖木兒。後來,闊闊帖木兒被徐明大圍困在寧夏,曾向當時駐紮在陜西的李思琪求援,但李思琪拒絕出兵。結果帖木兒的家人在壹戰中全部被明軍俘虜。
李思琪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此時派他去林宇投降,是在暗示他要借刀殺人,但他不敢違抗命令。他硬著頭皮去了漠北。當他們見面時,闊庫特木爾沒有表現出清算舊賬的樣子,並以禮相待李思琪。只有當李思琪談到投降時,擴廓帖木兒才回答。李思琪知道這次旅行註定是徒勞的,所以他很快就告別了。闊闊帖木兒專門派了壹名騎士送李思琪去夏塞。正要道別,騎士突然說:“指揮官有命,請把壹件事留給另壹件。”李思琪說:“我遠道而來,沒有什麽可送的。我該怎麽辦?”騎士說:“寶貝,我的教練沒有愛情,只要妳壹條胳膊。”李思琪不知道,闊闊吐木爾念念不忘舊仇,為報復他當初拒不相助而取其手臂,但無可避免,只好揮劍砍斷左臂。回來後不久,李思琪因傷勢過重去世。
明朝開國元勛朱元璋曾說:“當今天下,只有三件突出之事。玉璽壹件未傳,壹件未擒,袁太子壹件不知音信。”
太子愛,逃到哈拉和林去見擴廓帖木兒。愛卿知道馬上就在哈拉和林,也就是皇帝的位置上,被稱為畢力克土漢,年號宣光。他花了很大力氣準備他的馬,希望有壹天能重新奪回中國的王位。但蒙古軍力下降,不再是戰無不勝的鐵騎。北元在與明朝的較量中節節敗退,北元主力逐漸北移至哈拉、林壹帶。
洪武五年(1372),明朝計劃徹底擊敗北元勢力,以消除後患。達率領15萬大軍,分東西三路進攻北苑,直指北苑的政治中心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作為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在蒙古人心中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征。壹旦被明軍攻破,將代表蒙古帝國正式滅亡。所以北苑頑強抵抗,戰鬥激烈。
黃金家族指的是血統純正的蒙古人。據記載,蒙古族中有壹位女性祖先阿蘭·霍阿,她與丈夫育有兩個兒子。奇怪的是,丈夫去世後,她又生了三個兒子。她的兩個大兒子和其他親戚對此事都有懷疑。阿蘭華解釋說:後來的三個兒子是她和壹個神人的後代,天子。此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代被稱為純種蒙古人。蒙古各部可汗均來自後來阿蘭·霍阿所生的三子家族,故稱“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就屬於其中之壹。按照蒙古人的傳統觀念,只有出身黃金家族的人才有權繼承可汗職位。不是來自黃金家庭的人永遠不應該得到流汗的權利。後來瓦刺部的兒子,不是黃金家族的,也是第壹個(史書也寫為葉仙),曾經武力統治蒙古。且先自稱“大元天盛可汗”。先呼可汗的大膽舉動,反映了後來蒙古社會的動蕩和混亂程度。
元朝從建立到滅亡,確實不到壹百年。
這壹點和元朝以前中原很多外族的存在時間差不多。
比如鮮卑人、匈奴人、前秦人、梁人、慕容人等。,從五代之亂到清朝,中原地區100多年沒有異族政權存在,元朝相當長——98年。
所以中原儒生總結出異族統治不過百年的理論。
不過我覺得這是因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與中原太不壹樣了。
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後,人口還是少數,但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無法順應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總想改變壹些東西,導致了混亂~ ~ ~ ~ ~ ~
比如元朝忽必烈統治中原後,看到中原草豐美(其實是農作物),將軍馬留在野外(讓馬兒吃麥苗和稻苗)。並且按照蒙古草原原有的生活習俗,讓每個漢人供養壹個蒙古兵。
蒙古人很好客,大家有東西壹起吃。這沒什麽;但是妳讓那些常年不洗澡的蒙古兵和漢人壹起吃飯睡覺,有監視的嫌疑。誰能受得了這種味道?!
還有,蒙古人是天才學者——脫脫寫了《宋史》,但主要章節都是漢人寫的。這是後話。
大部分蒙古人不識字,所以元朝的戲劇和雜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壹句話——沒文化!!!
蒙古人還強迫江南那些酸書生每年舉行摔跤比賽。摔跤是壹項很好的運動,沒什麽大不了的,但是妳要選對人。逼著讀書人摔跤,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每當看到這裏,總覺得好笑~ ~ ~ ~ ~
這樣的規則怎麽可能戰無不勝?!
眾所周知的中秋節,其實是漢人約定在那壹天殺韃靼人。用蛋糕把紙條包起來,傳遞信息。蒙古人不吃面食,吃肉。
還有,蒙古人見識了中原的物產豐饒,牧草豐美之後,也有了壹些防備危險的心理。
蒙古騎兵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在中原多山、多城、多水的環境下,力量就削弱了很多。
這是元末的壹群農民用劣質武器能做到的,宋朝的正規軍(而且裝備精良)做不到的。
蒙古人被明軍趕出中原後,他們的政權延續了很長時間。其實蒙古人從來沒有被漢人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