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庫縣,類似於中國的壹個省組織,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區和港口區之壹。它的海岸線上有很多工廠,海岸線被建成又高又直的混凝土大壩。
兵庫縣阪神南郡民政局的賽亞裙·博說:“在瀨戶內海地區的兵庫縣建了很多工廠,但是填海造出了很多土地,這意味著這些地方以前是海。”
填海促進工業發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大量工廠和工業湧現,使其陷入國土面積狹小的困境。但島國日本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壹,約33000公裏。其蜿蜒的海岸不僅有利於航運業與對外經濟的對接,也更便於沿海填海造地。
兵庫縣鎖海環境保護局的石川潤壹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壹個叫平慶生的將軍在神戶建了壹個人工碼頭。江戶17世紀,幕府在東京灣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地。”
石川說,二戰結束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從65,438+0,974到2004年,僅兵庫縣就新形成了2萬公頃的土地(65,438+0平方公裏為65,438+0,000公頃),整個瀨戶內海地區新形成了65,438+0,280公頃的土地。據專家估計,在過去的100年間,日本向海洋索取了12萬公頃的土地,日本沿海城市中約有1/3的土地是通過填海獲得的。
賽亞裙·博說:“之所以形成如此大規模的填海造地行動,主要是因為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和人口迅速增長,但可利用的土地非常少,尤其是在大城市,因此出海成為壹種應急措施。”他認為日本地少人多。要發展它的經濟,最好選擇壹些集中的地區。而且日本沒有城鄉之分,使得很多工廠和人口都聚集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城市。種種巨大的壓力,讓填海造地成為無奈的選擇。
“如此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世界罕見。”賽亞裙·博說,“但這些新土地為日本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好的建設用地。”
從1945到1975,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000公頃(相當於兩個新加坡的面積),進行統壹的產業布局,將煉油、石化、鋼鐵、造船等資源消耗型聯合企業置於東京灣以南太平洋沿岸的帶狀工業區,使原料碼頭和產品碼頭成為工廠的壹部分。
日本專家指出,港口和工業區緊密結合的新布局不僅降低了鋼鐵、水泥、鋁生產、發電和汽車工業的成本,而且促進了這些部門、造船、機械和建築的發展,並使以石油為原料的石油冶煉、石油化學、合成纖維、塑料制品和化學肥料迅速發展。
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占日本總面積365,438+0%的沿海地帶匯集了全國52%的人口和全國58%的工業產值,可見沿海工業區在日本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開墾帶來生態災難。
在獲得巨額利潤的同時,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經濟也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後遺癥。根據日本環境廳公布的調查數字,從1945到1978,日本沿海沙灘減少了約3.9萬公頃,之後以每年約2000公頃的速度消失。
“最明顯的問題是海洋汙染,許多靠近陸地的水域沒有生物活動。”石川說,“由於沿岸有工廠和混凝土墻,人們很難靠近海岸,也看不到沿岸的情況。”
賽亞裙·博說:“在獲得大量新土地和發展經濟的同時,日本不得不面對大量海洋環境汙染問題。現在必須用各種方法改變和修復環境,國家為此專門設立了‘再生補貼項目’。”
日本整個沿海水域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嚴重的工業汙染。雖然在政府立法要求各工廠和城市限制汙染物排放後,情況有所緩解,但很難恢復以前的狀況。
在東京、大阪等港口地區,由於海岸線已經被垂直的建築所取代,能夠平衡海洋生態的海洋生物無法在海岸線棲息。這種情況在日本不同程度的存在。
石川說:“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日本很多地方沒有自然海岸線,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混凝土擋土墻和水壩;由於工廠和城市長期排放汙染物,硫酸鹽還原菌等細菌大量繁殖,海底已經完全改變。不僅生物無法存活,還出現了大量‘赤潮’。”
目前,日本各個海洋環境保護研究機構壹直在進行各種實驗,希望能找到壹些恢復生態環境的好辦法。這些實驗包括人工海灘、人工海岸、人工海洋植物生存區等等。賽亞裙·博說,綜合各種技術進行實驗後,現在看來非常有效,在人造海灘和海岸周圍出現了各種小魚、小蝦、貝類和海洋微生物,顯示了環境的改善。同時,他們不斷地把研究成果作為環保建議提供給政府參考。
“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項工作的難度。這是壹項非常漫長的工作,需要的資金和各種投入也非常巨大。”賽亞裙·博說,“所以日本政府還邀請世界各地的海洋和環境學者為他們的研究和實驗提供資金和設備。”
過度填海還導致日本部分近海航道水流明顯放緩,自然濕地減少,沿海岸線生物多樣性迅速下降,海水自凈能力減弱,水質惡化。賽亞裙·博每天的工作就是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瀨戶內海的環境,尤其是它的自然海岸線和森林環境。“目標是讓這裏的環境成為日本人的驕傲和自豪。”他說。
關於恢復環境的工作思路,賽亞裙波表示,要充分考慮樹、水、人的和諧,建設生物多樣性環境。上世紀80年代,位於神戶的日本鋼鐵公司搬走後,兵庫縣和下轄的尼崎市政府迅速出資,將工廠的空地在20年後建成綜合綠地。在具體的方式上,我們考慮多種樹,選擇不同的樹種,在海邊種植更高的樹防風。
在這些工作中,政府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和企業參與,鼓勵每個人在家和工廠周圍種植植物。賽亞裙·博說:“所有費用由政府提供,植樹後政府還提供1/3管理資金給壹些民間公益組織專項管理。”
賽亞裙·博說:“我們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理解和支持,這使我們獲得了足夠的資金。我們的計劃是在100年內徹底改變和恢復瀨戶內海的環境,我們壹定會堅持下去。”
禁止無序填海
在亞洲,土地資源貧乏的沿海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海灘或海灣的圍墾。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中國、香港、澳門都在向海上要地,壹方面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二是增加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產用地。
根據日本現有的法律規定,如果要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地方政府首先要組織各方人員進行廣泛的調查,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了解填海造地會對周邊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將報告提交環境省審批,如果環境省同意,就可以進行。
“過去,這樣的報告很容易得到批準,因為環境省知道增加土地對日本所有地區的重要性。”石川說,“但最近環境省不會輕易同意,因為日本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人口甚至出現負增長,對土地的需求也沒有以前迫切。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已經意識到填海造地對日本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很可能得不償失。”
據日本國內媒體報道,近年來,為了保護海洋資源的多樣性,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日本不少環保組織和漁民采取各種形式反對填海造地。日本政府在東京灣“三番賽”和伊勢灣“藤倉”等海灘填海造地的計劃遭到了包括當地政府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強烈要求有關方面停止填海造地計劃,該計劃已迫使壹些項目縮小規模或停止。
賽亞裙·博說:“現在日本基本上禁止申請新的填海工程,但有壹個例外,那就是城市垃圾的填埋。當然,填埋前需要專家進行環境調查和評估,包括應該采用什麽樣的填埋方式。”
隨著日本進入大生產大消費時代,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因為垃圾處理成本高,東京以垃圾和泥沙作為填海造地的主要材料。目前,東京灣垃圾回收二期工程仍在進行中。
日本專家指出,現在回過頭來看,日本在解決海洋利用的環保問題上確實缺乏事先的規劃和控制。石川說:“日本沒有對損失和收益進行專門的比較,所以很難從數據上說清楚。但是日本已經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學者,就是研究政府投入公共資金能給納稅人帶來多少收益,是否可行等等。,而這些任務正引起日本國民越來越多的關註。”
現在,“海域綜合管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學者高度重視和關註的話題,其中學者們最擔心的就是世界各國對海洋的無序開發。賽亞裙·博說:“日本和壹些國際學者已經註意到中國在填海造地方面出現了許多糟糕的情況。結合日本在這方面的壹些經驗和教訓,希望引起國人的重視和中國政府的重視,因為無序開發會給海洋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