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傳統觀點認為,正月初壹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在創造萬物時,先創造了六畜,後創造了人,所以初壹至初六是六畜之日。
人日的起源與女媧每天創造壹種生物的傳奇故事有關。據《北史·衛壽傳》記載,晉代代表董洵在答問習俗中說:“正月初壹,妳是雞,初二,妳是狗,初三,妳是豬,初四,妳是羊,初五,妳是牛,初六,妳是馬,初七。”有補充說第八日為谷日,第九日為天日,第十日為地球日。
漢魏以後,人節逐漸從單壹的占蔔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典、祭祀等活動的節日。在唐代,人們仍然非常重視人民日。高適《人日送杜爾拾遺骸》詩中有壹句感傷的話是“今年人會記得彼此,明年人會知道在哪裏”。證明了唐代的人民節不僅僅是致力於祈求吉祥、祝願平安,還增添了思念親友的氣氛。今天也有遊子年前回家,過了人人節才能去外地。人民節,我們不出遠門,不走親訪友,在家小聚。人的壹天壹般是下午吃長面,也叫拉魂面。也就是說,過年的時候,到處都是人,心裏都是野的。壹天結束就該準備春耕了。所以吃拉魂面,找回自己的心,準備春耕。
在古代,人們有“男勝”的習俗。男子勝是壹種頭飾,也叫蔡晟和華生。從晉代開始,人們為花剪彩,為人剪彩,或者把金箔貼在人的屏風上,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作詩的習俗。唐朝以後,更加重視這個節日。每逢人間日,皇帝都要給大臣們壹個五彩的勝利,他們爬上來大擺宴席。正月初七天氣好的話,第壹年人口平安順利。據說女媧的生日是在陰歷3月18日。因此,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的人們每年初壹至初十八都來祭拜女媧,從而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女媧宮廟會,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祭祀活動主要是歌頌人類始祖女媧的功德,造人出土,煉石補天,斷足,立四柱,治水,成親,造泉等。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祭祀、公祭和祭祀。女媧傳說及其相關的婚嫁、生育、生活禮儀、年節等民俗構成了壹種奇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女媧節”是中國五大祭祖儀式之壹,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壹座女神補天雕塑。形似補天女神,他雙手舉起彩石,擡頭凝視天空,寓意女神補天。
甘肅省天水市七裏墩三角園有壹尊現代女媧雕塑。造型為女神補天,底座周圍是人類小孩,寓意女媧造人(詳見甘肅省天水市七裏墩三角園Googl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