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恕我直言,討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什麽意義?
把對物質的認識分成對“事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認識對嗎
早在兩千多年前,易經就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人們肉眼所能看到和理解的東西就是器(壹個真實的物體);暫時看不見、看不懂的是道。這其實是在告訴人們,看不見,暫時看不懂是客觀存在的。“氣”可視為陽,“道”可視為陰。陰陽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互轉化的。所有的物體,如太陽、月亮、星星、早晨、動物和植物,都消亡了,陽變成了陰,看不見了。物質的不滅,這個陰,不是說沒有,而是變成了另壹種形態,肉眼看不見。
宋代哲學家張載認為:“太虛則氣,壹物二體”。太虛不是虛無、寂靜的真空,而是充滿“氣”的物質粒子,極其細致,肉眼難以察覺。太虛和萬物都是物質實體“氣”的不同運動形式。他說,“太空不能全無氣,氣不能凝聚成萬物,萬物不能凝聚成有形之物為太空《正夢易太篇》,萬物散成氣,歸於無形之空。
這就是易經告訴人們去探索的“道”。古人也是這麽做的。西晉王弼“貴無”,兩派“崇妳”各持壹端。董仲舒為了儒家的利益,曲解了“天人合壹”的學說,創造了神道教的神學目的論,違背了《易經》的本意,使《易經》研究誤入歧途。
宋代程顥、程頤也認為“萬物始於氣化”,《程遺書壹卷五》,但程顥認為“理先於氣,雖有壹時,畢竟以理為本”,與王陽明“知行合壹,前知後行”壹脈相承。
這些古聖先賢本質上是探索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真諦,但就像董仲舒壹樣,看透了而沒有打破,然後刻意顛倒了理與氣的關系,從而為封建統治階級制造了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將道視為形而上的唯心主義,將氣視為形而下的唯物主義是不妥當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以器為本,以道為本。不要說陶迷信,也不要無限誇大形成不可知論的神秘主義。同時,要反對隨意給理想主義貼標簽的盲目無知行為。實事求是才是正確的態度,非黑即白的觀念不可接受!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來區分哲學家。
如果柏拉圖被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裏士多德就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者,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者。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好像是靈丹妙藥,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其實這是壹種非常不準確和粗糙的辨別方法。這種觀點壹方面不合時宜,另壹方面容易導致誤讀,扭曲哲學家的思想。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源於現代西方文化,即16和17世紀的西方哲學。
西方進入16和17世紀後,自然科學迅速崛起,如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拉瓦錫的近代化學等。隨著物理學和化學的興起,西方的世界觀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壹種新的世界觀:原子論世界觀。
所謂原子論世界觀,也叫唯物主義世界觀,把事物的存在看作是獨立的實體,類似於微觀世界中的原子或分子。
原子論世界觀與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和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裏特斯的原子論有關。
這種世界觀認為,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類似於獨立的原子,也叫物質。物質有矩陣和屬性。矩陣是物質和現實的基礎。屬性是派生出來的,是物質的附屬屬性。
比如壹張淺黃色的木桌,有基材,有第壹和第二屬性。
表的第壹個屬性是大小,尺寸,如體積和面積。第壹個屬性是可以用數學來衡量的,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現代西方哲學叫外延。
桌子還有次要屬性,比如溫度、硬度、質地。表的第二個屬性與人的感受有關,主觀多變。
表的矩陣隱藏在屬性後面。雖然很神秘,但它構成了桌子的基礎,也是桌子站立的基礎,所以桌子的矩陣是客觀現實的。
西方現代唯心主義就是從這個觀點衍生出來的,比如英國的貝克勒。貝克勒認為,桌子的存在取決於人的感覺。只有當人們感覺到桌子時,桌子才存在;否則沒人感覺,桌子也不存在。這是現代唯心主義的經典思維: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義觀點正好相反。在唯物主義看來,桌子的存在是壹個客觀的東西,與人的感覺無關。換句話說,無論人們是否看到該表,它都是存在的。
唯物主義還有壹個很難反駁的例子:太陽和月亮。很多人會說,太陽和月亮的存在是客觀的,因為不管人看不見,它們都是存在的。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代表了西方科學和哲學發展的特殊階段,即世界的存在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人的感情和思想,壹部分是物質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法國的笛卡爾。
笛卡爾認為物質世界是存在的;精神世界也存在;兩者相互影響,又相互獨立。這就是著名的身心二元論。
基於原子論世界觀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代表了人類文化世界觀的壹個階段或壹種類型;但絕對不是唯壹的階段或類型。西方古典文化、中國道家哲學、佛教世界觀都不同於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
比如中國道家文化的道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
有人說老莊教的道是唯物自然的。但是我們知道,老莊所提倡的道,是宇宙萬物的總原則和總綱領。從這個意義上說,老莊的道也是唯心主義的。
所以,老莊所宣揚的,既不是純粹唯物主義的東西,也不是純粹唯心主義的東西。相反,道既是唯心主義的,又是唯物主義的,是事物的矛盾和二律背反。
再比如佛教教義中的業力、輪回、涅槃、情知等概念,也很難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來解釋,因為佛教思維不同於西方的主客二分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而是壹種超越心物之別的“關系”思維、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
就西方文化而言,在16和17世紀之前,沒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分,把柏拉圖、黑格爾、康德歸為唯心主義者。把費爾巴哈、馬克思等思想家歸入唯物主義陣營,完全是基於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做了壹種事後區分。
即便如此,很多西方思想家的觀點也很難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來區分。
比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他們的思想都與數學和幾何思維密切相關。但是數學和幾何的思想或概念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呢?
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肯定了觀念的客觀存在,但他們從來沒有說過觀念源於人的感覺或精神,也沒有說過觀念類似於物質存在。他們只是強調,從認知層面來說,觀念不是感覺的對象,而是理性思考的對象。
再比如康德哲學。大多數人認為康德的哲學屬於典型的唯心主義。因為康德主張不是世界影響人,而是人影響世界,也就是著名的自然生成人的理論。
但康德的哲學也包含唯物主義的成分,比如康德肯定事物本身的存在,肯定自然的存在。這些觀點不能歸入唯心主義。
更重要的是,進入20世紀後,對現代西方文化的主要批判是否認主客二分和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分。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直覺主義,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法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分析哲學,生態倫理學,後現代文化,現代量子力學等等。
可以說,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人們發現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分是壹種特定的歷史文化現象,而不是壹種主導世界的思維方式。至少到現在為止,認識宇宙奧秘的方法壹直在不斷探索和發展。
唯物主義是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流派;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唯物主義有三個發展階段: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3.唯心主義的定義和基本形式。
唯心主義是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流派;它認為精神決定物質,精神是世界的本質。
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題目有問題。哲學並沒有因為對物質的理解而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在本體論的首要性問題上區分的。
本體論首要性的問題是世界是由什麽構成的,還是由物質構成的?還是精神意識形成的?唯物主義分為三個階段。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這和把物質認識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壹樣的,問題不完全準確。唯心主義根本不承認物質,因為唯心主義只承認意識的絕對存在,物質是由意識產生的。
還有二元論。這種理論根本無法統壹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二元論把精神作為唯壹的動力,把“精神”和“物質”的絕對存在與上帝統壹起來。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邏輯只有壹條路,邏輯矛盾就是錯的。
從妳這個問題的意思來看,妳是傾向於二元論嗎?
到目前為止,“辯證唯物主義”是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物質是第壹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是絕對的,意識是相對的,物質決定意識的存在,意識是物質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改變物質。這是最有說服力、最客觀的哲學思想。
哲學上的意識不僅僅指“感知”或“計算能力”,而是確認“我”就是我的能力,或者說我是有自我意識的(這個不太準確,但也差不多),否則bug會有意識,計算器也會有意識。哲學上的物質不是指眼前所見,而是指世界,或者說所有物質的總和。
總結對世界的本體論認識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不僅是由於人們的主觀願望造成的分離,也引起了爭議。主要原因是邏輯上“唯心主義”說不通。唯心主義總是用想象跳過邏輯來解釋世界。這樣的解釋是無稽之談,愚弄人。比如我說,世界要在我腳下爬行。妳相信嗎?用什麽信?所以唯物主義是正確的,應該是辯證唯物主義。看歐洲黑暗時期的中世紀史,題主知道唯心主義是錯的,唯物主義是對的。
雖然要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動搖,但也要堅持思考,時刻準備回答新的認識和問題。
比如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物質什麽都沒有”。似乎毫無疑問。
那麽,既然已經確認了除了物質之外什麽都沒有,為什麽還要談意識呢?
現在的問題是
(1)什麽是意識?是物質的表現形式嗎?
(2)如果壹個人死了,我們知道組成人體的物質還在,但既然意識是物質的壹種形式,那麽意識就應該和物質壹樣,也就是意識還在,還是形式變了?
當然,還是有壹些疑問。
那麽,是我們的教材有問題嗎?也就是說,如果說意識,應該是“物質的另壹種特殊形式,意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單獨解釋意識?
然後,第二個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有實驗證明,即使大腦死亡壹段時間,也有辦法讓大腦恢復存活。那麽,存活下來的大腦是保留了原來的意識,還是意識發生了變化?不過,這不重要,問題是?意識在哪裏?
我們知道“物質不滅,能量守恒”。那麽,既然意識也是物質,那它還在嗎?
哲學是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現代科學的研究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反而越來越令人困惑。
就問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壹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個世界最終是唯物主義的,所謂唯心主義,只是我們還不太了解,就像在無線電發明之前,古人不可能想到我們可以和遠在天涯海角的人通話,他們認為這是壹種神奇的技能。當人們了解無線電波時,他們覺得這壹切都是科學。
同理,當人們不理解現在壹些比較“迷信”的做法時,我們會稱之為迷信。當這些背後的科學真相有壹天被揭露,他就成了科學。
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叫唯心主義。等到有壹天,知道了是什麽,知道了為什麽,這叫唯物主義。
悟空把對物質的認識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認識對嗎?題目中的“分”字改為“存在”,這是正確答案。其實就是人類對宇宙和世界的“認識論”問題。即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相對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問題。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是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存在是片面的,即物質存在決定精神意識。另壹方面,理想主義者認為精神是首要的。是先驗的精神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也可以說物質被認為是次要的。.....兩者確實有本質區別。收起來。
首先要明白物質的含義:所謂物質,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花、樹等客觀存在於宇宙中的東西,也包括宇宙中的太陽、月亮,小到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細菌。問答中提到的“對物質的理解”是指我們用大腦和智商來發展對客觀物質的感知。
對物質的認識有不同的角度和能力的大小。同時有兩種對立的認識:壹種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如當今世界流行的新型肺炎。現代科學的解釋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冠狀病毒侵入人體肺部,導致發病。這是對“唯物主義”的理解。如果在過去科學落後的時代,人們無法解釋,只能說是鬼神給人類帶來了瘟疫。這種說法是對“唯心主義”的理解。
總的來說,我認為把對物質的認識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認識是正確的
如果妳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妳想適應中國國情,那麽這就是壹個完全的、根本的對立,也就是哲學上的兩個根本派別。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壹位的,物質是第二位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壹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個根本對立的哲學流派。
物質,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可以沒有人的意識而存在,可以被人認識;對於偏愛二元論的唯心主義者來說,物質指的是混亂的、缺乏理解的東西;對於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物質是思想的產物,或者說是被感知的。...
1.認為事物的起源不同,唯心主義認為事物的起源是精神,精神是第壹性的。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本源是物質,物質是第壹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依附於物質而存在。
2.唯心主義認為,物質是不客觀存在的,只有當妳感覺到它存在的時候,它才存在。如果妳沒有感覺到它,它就不存在。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意識無關。即使妳感覺不到,它依然存在。3.唯心主義認為上帝創造了壹切,上帝主宰了壹切,上帝是萬能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上帝。所謂的神是人發明的,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