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禁忌之壹是姓名禁忌。在古代,人們不會提及君主或長者的名字。每當遇到和這些人壹樣的字面名字,就用換字、漏筆等方法來避開。例如,西漢時,雉雞改名為“雉”,以避免女強人呂後的禁忌。到了唐代,因為唐太宗以民聞名,觀音菩薩簡稱為“觀音菩薩”,玄奘幹脆翻譯成“關子菩薩”。清始祖名為葉璇,耀縣五臺山太玄洞改為“太元洞”;孔子以丘為名,後人將“丘”字改為“戊”,並將丘姓改為“丘”。此外,文人也避諱家族秘密,司馬遷談父名,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虞照改為趙孟桐;詩風獨特的李賀,為了避諱父親,不能考進士。這類例子在古籍中隨處可見。
民間認為,語言與其所代表的真實內容之間存在著完全壹致的效果關系。都說福能帶來幸福,禍能帶來災難。基於這種普遍的信念,有壹種對不吉利語言的禁忌。潼關塬靠近秦嶺,袁尚人經常去山上砍柴。在過去,人們經常拒絕進山,因為別人在路上說“狼吃了”和“妳今天會掉下懸崖的”。人們在吉祥的場合極其忌諱。他們非要說,就得改,比如把“死”改成“老”“仙”,把做棺材叫做“蓋房子”。有些職業群體也有自己獨特的禁忌,比如商人的禁忌詞“信用”,於是就把蛇改名為“蟲”。白河縣的商人把舌頭改名為“逐利”,把豬舌頭叫做“豬逐利”。商人忌諱“活”字,把筷子改成了“快”,後來寫成了“筷子”。現在“筷子”已經取代筷子成為社會常用詞。有些時候,壹些職業群體的禁忌語,會被臨時與之發生性關系的人接受。比如,乘船時,不僅船主,乘客也禁止說“沈了”、“翻了”、“掉下去了”。白河縣稱船“抵”為“聚”;將“向下”替換為“向下”。
2.陜西無針日:
避針日是壹種在女性中流行的禁忌日。忌日期間,不要動刀砍針錢。這幾天是:
正月初壹。據說這壹天神和祖先的神靈都在家,動壹下針就會不小心傷到他們。
正月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岐山縣俗話說,“七鼓八寡婦,十聾九啞。”也就是說,第七天動了針會腹脹,第八天她老公會死,第九天她會變啞,第十天她會聾。
正月十壹。動針會刺到妳的腳後跟;可以捅死妳的孩子;會導致“烏鴉拉麥田”,導致收成不好。
正月十二,是“鼠嫁女日”。岐山、藍田的人動針會驚動老鼠。它們會對人進行報復,啃光衣服,甚至讓人患上老鼠瘡。
正月十三,武功縣老壹輩人認為動針會讓自己“陷入”貧困,以後再也富不起來。
正月十五,扶風縣的相驅針會刺到妳的乳頭,導致乳房生瘡。
正月十六,女子成群出遊,稱為“遊萬病”。動針的人會得各種病。
正月二十,藍田縣人以為動針會把自己“紮”進“窮坑”,讓家裏窮。在扶風縣,動針會紮孩子的牛痘。
正月二十壹,武功縣人以為會讓他們家人口稀少。
正月二十二、二十三,藍田縣的人都認為動針會導致營養不良。
正月二十九,藍田縣人以為自己要瞎了。
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動針會刺到龍眼。
清明節,婦女集體出遊,禁針三天。
因為這個忌日多在正月,武功縣還流傳著壹首歌:
正月二十三過後,懶婆娘哭了;
心裏有壹個懸,有壹天月亮會結束;
有意尋繩,清明有禁子。
建國後,女青年普遍不重視,不相信。但由於壹些老年婦女的傳教工作,它今天仍然存在。
3.在陜西拜訪和招待客人的禁忌:
做客十忌:壹是不開門不進屋,在門口亂戳;第二,上炕不要脫鞋,小腳老太太除外;三忌笑得不開朗,嗤之以鼻,不禮貌;四忌衣冠不整;五忌傲慢,不尊重老人;六忌性格孤僻,不愛小;七忌晚輩吃飯坐餐桌;八忌第壹動碗筷;九不問人傷心事;離開的時候不要說再見。
招待客人時,餐桌要擺放整齊,吃完飯只能用布擦,不能用掃帚掃,否則會被認為是“掃驢槽”,對客人不禮貌。客人來了,不除塵,不打掃。送客人出去後,關門不要太用力,以免讓人以為對他不滿意。
4.陜西服飾:
服裝顏色的禁忌是中國服裝禁忌的壹大特點。從隋代開始,“彩衣”出現,到了唐代是壹種制度。雖然宋、明、清三代的具體規定有所不同,但都是將官品與服飾顏色掛鉤。唐代皇帝的服裝顏色是拓黃,官僚從壹品到九品,以紫、猩、綠、青為差色。所以禁止人們穿黃色的衣服,違者會被認為是“想造反”、“想篡位”。在唐朝,平民經常穿白色的衣服,這被稱為“丁白”。那時候,白色的衣服還不算禁忌。後來由於中國其他地區印染的發展,人們普遍穿上彩色的衣服,並把白色的衣服視為喪服,所以在喜慶的場合不應該穿。陜西的壹些地區仍然在節日穿白色的衣服。據潼關縣誌記載,該縣東南鄉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關於這壹陜西特有的習俗,請參考本文第三章第五節“新年禁忌與春節禁忌”。在過去,城市裏禁止戴綠色頭巾。唐代長安人顏師古說:“青是潑婦的衣裳。”在明清時期,綠頭巾是女演員、妓女等從事“廉價工作”的人佩戴的,所以對普通人來說是禁忌。人們避免鮮艷的顏色。如果男女穿著過於奢華鮮艷,會被批評為“不雅”。
中老年人應避免鮮艷的顏色,否則會被認為“不雅”和“老帥”。曾幾何時,在各種禁忌的限制下,陜西男人和中老年婦女多穿黑、藍、白三色。在幹旱地區,幾乎都是黑色的,因為不臟,不需要經常洗。年輕女性的衣服不是紅色就是綠色。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禁忌逐漸被打破,服裝色彩也日益豐富多彩。
5.陜西的飲食禁忌:
飯前飯後切忌用雙筷子敲碗。正如吳堡縣諺語所說,“敲碗敲筷,壹生乞食。”不要把筷子斜插在食物上,因為只有“祭飯”,也就是祭祀鬼神的飯是斜插的。和別人壹起吃飯時,切忌“壹對壹”,即用壹根筷子攪菜;夾完菜不要留下,再夾壹塊;避免翻箱倒櫃找好吃的;避免在別人拿食物的時候,自己跨過去拿食物;避免連續吃菜,中間不吃;避免使用粘住食物的筷子夾取食物;切忌伸出舌頭舔筷子。
人們認為有些食物是互不相容的,比如柿子和螃蟹,花生和黃瓜,洋蔥和蜂蜜,燒酒和生姜。據說吃它們對健康有害。有些食物不宜多吃。俗話說“桃子灌人,杏子傷人,李子吊死人”。人們認為多吃杏子和李子對健康有害。避免兩種酒混著喝,因為容易使人醉。避免喝“隔夜茶”。不吃腐爛的食物,銅川諺語說:“我寧願吃壹個新鮮的水果。”不要吃爛水果和半筐。“切忌暴飲暴食。避免分開吃梨,因為“梨離”和“離”諧音。勉縣人崇尚“吃而不語,睡而不語”。吃飯的時候,很少有人大聲說話。
人們建房時,房子的形狀要前低後高,切忌前高後低;同壹個房子的窗戶不應該壹大壹小;房子的門不應該低於窗戶。佛坪縣中堂不能有石頭,否則會被認為是“白虎臥中堂”,家破人亡。西房間不能比東房間高。院子裏盡量長方形,避免三角形。水井只能挖在醫院上面,也就是左邊。常見的認為頂級屬於楊和吉利;下面陰天,不吉利。爐口應避免朝北,力爭朝南。銅川諺語說“有錢,竈口朝南”。廁所不應設在醫院上方。門前不能有墳。大門不宜正對馬路,否則鬼容易入侵;避不開就裝鏡子,“石敢當”等辟邪。丹鳳郡的大門不應與房屋大門相對,前者比後者小。據說這樣可以“聚氣”,從而達到“聚財”的目的。鄰居之間,避免彼此的門對著。如果無法避開他們,就在門內設置影壁。忌諱鄰居家比自己家高。所以在舊社會,同壹個村子的房子高度都大致相同。避開鄰居的井墻,面對自己的院子。
在舊官僚地主家庭中,幾代人經常住在壹起。長輩住上房,晚輩住側房,仆人住下房。女人不能輕易到達外院,客人和外人不得進入內院。在平民家庭,主張叔嫂不能過問,公公要避免見媳婦。
馮丹和其他縣的人掃地時,到了門口就不應該繼續掃出去,而必須掃進去,以免掃出“財富”。在壹些縣,人們認為堆積在門口和鍋碗瓢盆前的疙瘩關系到家庭的“運氣”,是珍貴的,無法根除的。扶風等縣的人認為,從院中井裏打水的卷揚機只能轉到屋內,不能轉到門外,以為“卷揚機轉到外面就會轉開”,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清澗縣人忌女婿挑水;選擇的話,進大門的時候壹定要放下扁擔,隨身攜帶。縣裏還別人家的桶,禁止挑別人家的,還得扛。男性應避免從正在幹燥的女性衣服和褲子下面穿過。女人的衣服不應該掛在戶外過夜。
5.陜西旅遊禁忌:
古時候出門遠行,壹定要預測行程方向,選擇吉日出發,祭祀路神。府谷等縣的人出遠門,都避免出門遇到空桶和包袱,以為會白跑,達不到旅行的目的。避免遇到豬,因為豬是“黑魔鬼”,所以不吉利。長武縣忌諱遇見野雞,以為早上遇見野雞,晚上就會遇見鬼。衡山等縣的人向別人問路時,都避免對方回答:“沒門!”“我想,那以後我的運氣會越來越差,真的沒辦法了。銅川市認為出門遇到喜事遇到壞事是不吉利的。而白河縣則認為,遇到喪事,遇到喜事,是不吉利的。禮泉等縣的幾個人晚上出門,要避免說“前面沒有路”。在清澗縣夜遊時,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沒有回答,怕對方是勾魂鬼。
6.陜西忌日月晝:
忌月忌日,壹般來說也就是壞月壞日。人們普遍認為鬼會在兇月兇日出來,人們為了預防災難,在這幾天不敢從事某些活動。
在三月和九月,吳堡縣的薛家不結婚,不辦喪事,不蓋房子,不糊窗戶,不打掃窯洞,也不挖炕灰。有些縣避免在第壹個月,五月和九月搬家。也有壹些縣避免在二月和八月搬家。俗話說“二八月,兔子不動窩。”
在過去,許多人相信“楊公之死”。相傳宋代術士楊根據陰陽五行救窮。每逢紀念日,不結婚,不辦喪事,不施工,不旅遊,旅遊的不回家。壹年有13個忌日,從正月十三開始,隔壹天就是忌日。七月有兩天,壹天是初壹,壹天是29號。以七月壹日為界,前後有六天,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二、三月九、四月七、五月五、六月三、七月壹、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壹月二十壹、十二月十九。韓城信奉這種禁忌,每個姓氏都有;甘郡以姓楊為主,但與楊同行時必須遵守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