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500年的後李文華,是山東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於1988-1990在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發現而得名。後李文華時期,磨制的石器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周邊護城河聚落已經存在,房屋多為半地穴建築;個人私有財產少。陶器主要是混砂陶器;大多數陶器的顏色是紅色和棕色;主要針對底層設備;該容器主要是壹個圓柱形深腹圓底釜。
北新文化(距今約7300年):1978-1979首次發現於滕州市官橋北新村北,何雪河邊的高地上。這壹時期經濟以農業為主,農具齊全,進入鋤地階段;紡織業開始出現;隨著制陶業的發展,出現了單壹顏色的“紅頂碗”,這就是彩陶的起源;家庭養殖業開始出現,豬已經養起來了。
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因1959年發掘的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尤其是中晚期,在整體成熟度上已經超過了中原仰韶文化。這壹時期,手工業從農業中獨立發展出來:制陶業相當繁榮,中期使用輪制技術,有少量小器皿;在後期,快速輪已被用來生產大型陶器。制石、制玉行業相對發達。中期以後,大中小音階全套出現;還有精美的玉鏟,玉石擺件也比較多。文化方面,大汶口文化居民流行人工變形枕骨、青春期拔牙(壹般拔除壹對上頜側牙)、用龜甲占蔔、家豬長牙隨死者陪葬、創造與後來甲骨文和金文結構極為相似的陶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萌芽形態;建成了壹批大規模的結算中心,出現了最早的城市。在社會形態上,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貧墓和富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說明當時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私有制正在逐步形成;男女墳數量的增加,說明對偶婚已經出現,進入了宗法社會。
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因1928年在濟南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現而得名。因為龍山文化的黑陶很有特色,所以壹度被稱為黑陶文化。這壹時期,農牧業比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木耒、骨鏟、石鐮、蚌鐮,人們開始養雞養馬;快輪制陶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打磨後的黑陶數量多,質量好。尤其是薄如蛋殼、面如漆的“蛋殼陶”,更是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銅冶煉技術開始出現,黃銅已經被冶煉出來;在建築上,出現了長方形的夯土臺,四周有斜坡,有散水,說明商周時期盛行的夯土建築在此時出現;城市遺址開始大量出現。近年來,山東發現了十幾座建築,其中七座建築密集分布,形成了壹個城址群。這壹時期,東夷人已經進入階級社會,出現了國家,標誌著文明社會的開始。
嶽石文化(距今約4000年):因最早發現於平度大澤山鎮嶽石村前,紫陽河北岸平臺而得名。石器以打磨為主,特別是半月形雙孔石刀、亞洲形石斧、長方形扁薄單刃石鏟。骨器數量眾多,骨針打磨之精細可與今天的鋼針媲美;陶器材質以紅褐色帶砂陶器為主,粘土灰陶和黑陶較少。有兩種制作方法:手制和輪制。裝飾圖案主要有附加堆紋和雕花圖案,還有少量繪畫。陶器中還有壹定數量的紡車、網墜等工具,其中網墜數量較多,類型復雜。素雅、厚重、適用是陶器的主要風格;銅冶煉業發達,出現了青銅刀、錐、鏃,是山東省最早的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