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漢字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物。商周文字具備了書法藝術的三大要素:用筆、結構、構圖,此時書法初步形成。商周時期的書法主要包括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其文字記載了當時占蔔的內容,所以也叫甲骨文,是壹種非常成熟的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王發現的。至今已出土654.38+0.5萬余件,其文字屬於商代晚期。1977陜西省岐山縣周元地區出土西周早期甲骨17000余片。除了少數有字符,大部分都沒有字符。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是用鋒利的工具刻出來的,也有用類似毛筆書寫的墨法和朱法。龜甲獸骨非常堅硬,上面刻的字又細又硬又直,線條無論粗細,都蒼勁有力,富有立體感。有種粗不重要了,細不重要了的感覺。有些甲骨文的筆畫很粗,有彎曲的線條。甲骨文雕刻的嚴厲程度可以微妙地反映在線條上,顯示出雕刻者持刀如筆的嫻熟技巧。不同時期的商周甲骨文,書法風格差異明顯,或雄偉帥氣,或纖細細致,或散漫粗放。這些風格上的差異也是甲骨文斷代的重要依據之壹。寫甲骨文巫史的人(甲骨文中所謂的甄人)無疑是當時的書法家,如著名的大骨四版、刻祭獵朱牛骨(見彩圖《刻祭獵朱牛骨》(上))、刻四風之名、刻屠骨、刻鹿頭骨之誌等。
甲骨文(商)
金文:商周(舊稱鐘鼎文)的金文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字材料,在書法上有著與甲骨文不同的藝術特點。據《左傳》、《墨子》等書記載,中國從夏朝開始冶鑄青銅,到商周發展形成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鑄銘文始於商朝,盛行於西周。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現在被稱為金文。青銅器銘文壹般是鑄的,少數是刻的。青銅銘文的制作方法是將文字寫在壹塊軟坯上制成模型,然後用熔化的銅澆鑄而成。在鐫刻和鑄造青銅器銘文的過程中,原筆畫雖有壹些得失,但仍能保留和更多地表現書寫時的筆法,字畫豐富、凝重,藝術感極強。
大禹鼎銘文(西周)
商代中期,青銅器上出現銘文,銘文很短,壹般兩三個字,多為家徽。這些家徽文字非常形象,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原始的因素。直到商代晚期,才出現了幾十種銘文,但非常罕見。如四子之丁、祖宗之祭、小臣方丁、四祭等。商代金文的字體與甲骨文相似。筆鋒首尾淩厲,國畫厚重,收筆處有波浪,直線多,圓線少,線條交錯,氣象磅礴。
郭沫若認為,有意識地將文字作為藝術品,或者使文字本身具有藝術性或裝飾性,是從春秋末期開始的,這是文字向書法的發展,達到了有意識的階段。春秋中後期出現了錯金術,用於錯刻銘文。傳世的《欒書》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錯放黃金的技術進壹步發展。比如《額群七節》(見《額群七節(戰國)彩圖》)上有錯放黃金的銘文,“曾侯乙墓中的編鐘”以及壹些兵器。這些銘文圓潤美觀,嚴謹華麗,在銘文中獨具風格。戰國中後期器物崇尚素面,錯金銘文鑄於器物明顯位置(不同於商周西周鑄於腹),起到裝飾作用。春秋戰國時期,鐵的發明和鐵的應用使青銅器上出現了銘文。銘文的筆畫勻稱、渾厚,兵器銘文的字跡潦草,是這壹時期青銅器書法的又壹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失去了西周金文端莊肅穆的風格,變得清新秀麗。突出的特點是大部分字都是豎著的,筆畫很長。筆畫均以玉筷(粗細均勻的線條)為材料,圓潤柔和,如茯茶劍、秦公桂、陳琪滿□等。秦代已有小篆的雛形。
商代的文字多見於甲骨文,西周的文字多見於青銅器(吉祥金)。甲骨文、金文都是以附物命名的。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不壹樣了。當時寫筆記的材料更加豐富,字體也更加多樣,很難用附在文字上的物體來命名。戰國初年的《墨子·無欲無求》壹書中說“書之竹帛,刻之石,刻之皿”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寫照。
石刻文字:中國古代石刻文字始於何時?還有待考證。夏商周雖有歷代流傳下來的石刻,但都是後人偽造的,如“建北”、“壇山石刻”。目前唯壹可信的是圭中的斷耳銘文和商代伏濠墓石刻。關於著名的石鼓文的年代還有許多爭議,現在傾向於認為是戰國時期。此外,河北平山發現的戰國石刻《和光石刻》有兩行19字,是研究戰國石刻書法的珍貴資料。石鼓文是秦國的石刻,主要由贊美田原之美和狩獵之興盛的四言詩組成,刻在10鼓形碣石上。石鼓文的字體被認為屬於書法系統,是從周代金文到秦代篆書的過渡形式。
墨:墨是書法研究的重要對象。《春秋戰國聯盟書》是目前發現的最豐富、最完整的墨跡,如沁陽玉竹簡。1966,山西侯馬,1979,河南溫縣,發現大量盟書。盟誓是春秋時期流行的壹種政治活動,是諸侯或大官通過宣誓儀式有壹定克制地締結的壹種聯盟。盟書是用朱砂或墨汁寫在玉片和石片上的,玉片多為圭形。聯書上的字,筆畫方、中肥、尾尖,筆畫外露,筆畫粗、意自然。這些聯書中的人物,與宋代魏政時的《三體石經》和郭仲舒的《□簡集》中的古文人物十分相似。早在原始社會晚期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妳就看到了用類似毛筆繪制的圖案。商代甲骨文中有“於”字,於是書寫的形象。商代甲骨文、玉器和陶器上留下的字跡表明,中國很早就有了毛筆。但目前所見最早的毛筆實物,出土於戰國中期河南信陽和湖南長沙的楚墓。長沙左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筆是用上等的兔箭毛制成的。在商周時期,人們應該每天用毛筆寫字。毛筆的彈性可以表現出輕重線條的變化,提供漢字無與倫比的豐富形體,這是中國文字轉化為藝術的重要因素。
侯蜀(春秋)
戰國文字:戰國時期,隨著七國割據和各自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加濃厚,春秋晚期以來出現了畸形文字的現象。壹個字的寫法往往不壹樣,秦言不壹樣,地域差異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竹簡和絲綢、石頭、貨幣、印章、陶器等,有各種各樣復雜的字體。王國維在《蜀序》中說:“秦用,六國用古文”,指出了秦與東方六國在文字上的差異。此時,東方六國流行的文字中有壹種簡單快捷的字體,如簡牘、帛書、貨幣、印章等上的文字。,而簡化和誤差導致的差異空前增大。文字千奇百怪、書寫潦草、文風嚴謹厚重的文風並不多見,但東方六國的文字並沒有超越商周以來的文字體系,而是壹脈相承。東方六國的文字稱為六國古文。因為容易與商周、西周的文字混淆,壹般稱為戰國文字。東方六國人物風格多樣,藝術性很高。
簡化書:據文獻記載,商代就有簡化書。《史書·演講會》上說,周公曾對殷人說:“只有殷人的祖先才有書和典”。在西周和春秋時期,也應該有在竹簡上記錄筆記的方法。因為竹簡容易腐爛,商代、西周、春秋時期的竹簡還沒有發現,戰國時期發現了很多竹簡。據記載,漢晉時期發現了竹簡。1941年後,湖北睢縣、湖南江陵、長沙、河南信陽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許多戰國中晚期的竹簡,內容包括急件、古籍、占蔔記錄等。近年來,在四川青川縣郝家坪和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現了戰國秦穆協和秦簡,使小篆出現之前秦人書寫的隸書墨跡展現在世人面前。青川木簡、雲夢秦簡上的隸書有方、矩、平,筆畫有肥、瘦、剛、柔,變化多端。點和面有明顯的起伏和波浪,用筆有輕、重、疾、徐之別,是考證隸書發展的極其珍貴的材料。除了這些秦穆協、秦簡牘,戰國、秦《高怒河石泉》中的倉促字體也含有隸書的成分。可見,早在秦始皇推廣小篆之前,早期隸書就已流行。篆書由行書向隸書點畫的轉變,不僅豐富了書法的使用,而且對今後漢字和書法的進壹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帛書:戰國時期,還有壹種筆記本書寫材料,就是帛書,帛書就是白帛。在漢代,絲綢被稱為絲或帛,或者也叫帛書。20世紀30年代,湖南長沙壹處楚墓被盜帛書,年代為戰國中後期,是我國最早的帛書。帛書是壹部命理書,圖奇特,900余字(見楚帛書圖像)。春秋時期出現了帛書。《國語·於越》中有“王月用書寫帛書”的說法,可見當時帛書與簡書並行。
戰國時期的竹簡、帛書都是手寫的。這些字的筆畫富有彈性,起止點銳利,中間或前部略粗,充分顯示了毛筆書寫的特點。這與青銅器銘文的筆畫形式不同,不同於形體的輕重,不同於連接的凝縮。由晚變美,筆畫和風格都比金文簡潔。簡帛是研究戰國時期楚文字和書法的重要資料。
先秦時代,文字從應用走向了藝術。此時的書法與文字的變化密切相關,從幼稚階段逐漸走向完善,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