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喜歌劇起源於民間廟會的壹種藝術形式。早在16年底,聖日耳曼廟會劇院就有壹場鬧劇,唱的是流行歌曲的歌詞。人們認為這是法國喜劇歌劇的雛形。1674左右,壹部木偶表演的小歌劇問世,很快受到觀眾的喜愛。後來,演員代替木偶走上舞臺,表演帶有喜劇或鬧劇因素的音樂劇。因為其內容通常是對時事的諷刺,所以被稱為“諷刺劇”或“滑稽劇”。但是這種表演形式遭到了盧瑞和法國歌劇院的反對。在他們的抗議下,法院下令禁止這種歌劇演唱,並限制樂隊的規模。然而,木偶戲的支持者使用壹種特殊的方式,即在演出過程中,在舞臺前豎立壹個巨大的標誌,並用粗體字寫下該劇的歌詞。因為曲調是人們非常熟悉和親切的流行歌曲,觀眾很容易像演員壹樣流利地演唱這些歌曲。結果臺上的演員在做各種動作,臺下的觀眾用歌聲為他們歌唱。演出氣氛特別熱烈。這種對抗持續了大約30年,最終以官方讓步告終。1714年,Xi歌劇院由聖日耳曼廣場和聖魯昂廣場兩個劇團共同建立。1716年,它被允許同時擁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樂在內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被稱為“Xi戲”。從那以後,喜劇歌劇在法國開始流行。
歌劇爭議
1746和1752年,意大利喜歌劇《女仆管家》在巴黎兩次上演,引起了“喜歌劇之辯”的大辯論。這場爭論的雙方是法國歌劇學派和意大利歌劇學派。爭論的主題是意大利歌劇和法國大歌劇哪個更好,爭論的焦點是法國大歌劇是否應該改革。兩大陣營的對抗是涇渭分明的:壹方面,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婦蓬帕杜侯爵夫人為首的貴族保守派支持露莉和莫拉的正統歌劇,另壹方面,以瑪利亞·萊申斯卡女王、盧梭、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為首的百科全書派支持意大利歌劇。兩派的支持者圍在各自領袖的包廂裏,互相嬉笑怒罵,為各自喜歡的歌劇喝彩。劇場裏火藥味十足,把每壹場演出都變成了壹場戰鬥。在劇院之戰難分勝負的情況下,法國大歌劇學院推出了新作《狄東與早晨》,借助蓬帕杜夫人的力量,試圖壓倒女仆管家。但這部作品很平庸。
支持意大利喜歌劇的作曲家盧梭親自創作了壹部田園詩般的喜歌劇《鄉村算命先生》(1752)。他把意大利喜歌劇的優點和法國廟會滑稽歌劇的特點結合起來,把歌唱和對話結合起來,把舞蹈和啞劇結合起來。證明妳的改革觀點。這場論戰促進了法國早期喜劇歌劇的創作,形成了法國喜劇歌劇的基本模式。
壹位著名的法國快樂歌曲作曲家
柯藍·吉裏耶(1667- 1737),法國早期歌劇的主要作家,是法國歌劇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廟會和歌劇的特點。他被認為是Xi歌劇的創始人。
18世紀中期,國家Xi歌劇院日趨成熟,Xi歌劇院的作曲家是弗雷多(l726-1795)。他曾是壹位頗有成就的象棋大師,33歲後才轉而從事相聲創作。他創作了11部相聲。主要作品有《布萊思鞋匠》(1759)、《園丁和他的主人》(1761)、《馬蹄鐵鐵匠》(1761)、《巫師》(1768)。弗裏多歌劇中的人物非常生動。小人物往往道德高尚,智力超群,大人物愚蠢狡猾,處於被嘲諷的地位。他的音樂形象極具戲劇性,構思新穎,善於描寫;因為他受德國音樂的影響很大,所以在運用樂隊的交響樂表現手法上獨樹壹幟。
蒙西尼(1729-1817)也是壹位有影響力的法國喜歌劇作曲家。他的創作構思新穎,富有情感,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蒙西尼的代表作有《超膽俠的自白》(1759)、《玫瑰與可樂果》(1764)、《逃兵》(1769)、《美麗的阿爾塞納》(1773)等。蒙西尼喜歌劇的特點是主題更嚴肅,情節更曲折,而喜劇因素只是作為壹個場景的陪襯。這種喜歌劇被稱為“嚴肅喜歌劇”,為以後喜歌劇向抒情歌劇的轉變做了有益的探索。
格雷特裏(1741-1813)對法國喜劇歌劇的發展貢獻最大。格雷特裏是18世紀後期法國歌劇改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比利時列日,在當地教堂學習聲樂、小提琴和和聲。1768年,他接受了伏爾泰的建議,來到法國,在那裏壹直生活到去世。
格雷特裏* * *創作了50多部音樂和戲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喜歌劇。代表作品有《休倫人》(1768)、《露西爾》(1769)、《會說話的圖片》(1769)、《塞米爾與阿蘇爾》(1771)等。格雷特裏最成功的作品是《查理獅子心》,上演於1784。這出戲以優美的旋律和戲劇性的表現而聞名。它是18-19世紀之交“救世”歌劇的第壹聲。此外,拉博的繪畫《男孩、情人與對手》(1758),著名小提琴家加維尼的《未婚夫》(1760),布萊斯的《安妮特與呂班》(1762)也是這壹時期的優秀作品。
19世紀,法國許多城市建立了歌劇院,加強了喜劇的音樂氛圍,巴格達的酋長(1775-1834)和白衣女士(1825)以及奧伯的相繼出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國喜歌劇中的喜劇因素越來越少,喜歌劇的發展趨向於嚴肅和抒情,甚至帶有感傷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鼓舞士氣,振奮精神,感染人心。這為抒情歌劇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典型作品簡介
格萊托的歌劇《查理獅子心》(1784)《查理獅子心》的主旨是,跟隨國王理查德多年的歌手布朗德爾假裝成壹個盲人歌手四處遊蕩,後來發現他的主人國王理查德已經被囚禁。於是他在流亡的英國騎土和佛蘭德斯的瑪格麗特的幫助下,幫助理查德越獄。
奧伯的《軍中歌女》(1840)
《軍中少女》主旨:拿破侖率領法軍第二次入侵蒂羅爾。小時候被拿破侖21聯隊收養的瑪麗,已經長大成人,壹直在部隊後勤服務。壹天,瑪麗從懸崖上滑下,被年輕的農民托尼奧救了下來,於是他們相愛了。托尼奧毅然參軍,被提升為團長,希望能娶到瑪麗。但是瑪麗的姑媽,伯爵夫人,來接她失蹤的侄女回巴黎,並想把瑪麗嫁給年輕的克拉根公爵。這時,隊員們趕來“營救他們的女兒”。瑪麗唱著歌感謝團隊養育了她。伯爵夫人深受感動,最終同意了她與托尼奧的婚事。在劇中,瑪麗演唱了“我在軍營裏……”、“軍旅之歌”、瑪麗和托尼奧的對唱《我真心希望》以及劇終前的合唱都堪稱經典歌曲,經久不衰。二、意大利喜歌劇(和聲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