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有壹座特爾斐神廟,神廟的門楣上刻著壹段話:“認識妳自己”。
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哲學和心理學的意義。只是受落後觀念和科學水平的束縛,古代學者無法全面透徹地了解人體結構,更談不上細化到人腦和神經系統。
直到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正式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馮特本人也被公認為實驗心理學之父。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也是心理學史上第壹部真正的心理學專著。
19世紀末20世紀初,心理學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這壹時期,精神分析學、格式塔學派、功能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迅速出現,到了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以馬斯洛為代表的第三種心理力量:“人本主義”學派。
在隨後的漫長時間裏,無數專家學者用實踐和實驗豐富了心理學的內涵,提出了發展心理學等著名理論,並將心理學延伸到教育等方面。
二、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和觀點
1,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心理學是19年底心理學成為獨立的實驗科學後,歐美出現的第壹個心理學流派,與結構主義的功能心理學相對立。其主要代表是馮特和蒂欽納。
這壹學派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實驗生理學的影響,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要通過實驗內省來分析意識的內容或結構,找出意識的組成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這個學派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把人的經驗分為三個要素:感覺、形象、激情狀態;感覺是感知的要素,形象是概念的要素,激情是情感的要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
歐美很多心理學家反對結構主義心理學,因為它的研究對象過於狹窄,脫離現實生活,同時又把內省作為心理學的主要方法。在鐵臣兒生命的最後幾年,結構心理學逐漸衰弱,最後趨於崩潰。但也從反面促進了其他心理學流派的興起和發展。
2.機能心理學
功能主義是與建構主義相對的壹個學派,與實用主義哲學緊密相連,於19年底在美國產生。壹般認為杜威是功能學派的創始人。重要代表是安吉爾和卡爾。
1896年,杜威在《心理評論》上發表了壹篇題為《心理學中反射弧的概念》的文章。以反射弧的概念為題,我們反對把心理分析成各種要素或者分解成各個部分的做法。他認為,心理活動是壹個連續的整體,在反射弧的概念中,刺激和反應、感覺和運動是沒有間隙的。本文是芝加哥功能主義學派的正式開端。
這個學派認為,意識是身體適應環境、實現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學的任務是描述和解釋意識的適應功能。它認為意識狀態是壹個連續的整體,稱為“思想之流、意識流或主觀生命之流”;人和動物的心理活動都是“本能”沖動的作用。
3.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精神動力學理論,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它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石。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遠遠不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它對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媲美。
從產生條件來看,精神分析不是傳統的學術心理學,而是在精神病治療的實踐中產生的;從研究對象來說,精神分析不研究正常人,而是治療異常人,比如行為異常、人格障礙等。從研究方法上,精神分析不采用對照的實驗室實驗,而是采用臨床觀察;從研究內容上看,精神分析並不關註傳統心理學中的知覺、思維等有意識的心理問題,而是關註潛意識、情欲、動機、人格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因此也被稱為深度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自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
本我即原始自我,是指最初的自我,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活力。本我是所有心理能量的來源。它按照快樂的原則行事。它無視社會道德和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壹的要求就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它的目標是尋求個體的舒適、生存和繁衍。它是無意識的,不會被個體感知。
Ego,德語原意為“自我”,是妳能有意識地思考、感受、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作用是尋求“本我”沖動的滿足,同時保護整個身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現實主義原則”,為自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的理想部分。它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社會文化環境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而形成的。其功能主要是監督、批評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它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和本我壹樣不現實,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它要求小我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滿足本我,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同時,人的精神活動是由本能驅動的,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
弗洛伊德還提出了釋夢理論和心理防禦機制。釋夢是治療神經癥患者的有效手段,心理防禦機制是壹種自我防禦功能,包括抑制、否認、投射、退化、孤立、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多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的情況下都在無意識地使用它。正確使用可以減輕疼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困難,防止精神崩潰。過度使用會表現出焦慮、抑郁等病態心理癥狀。
4.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壹,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壹,形成於20世紀初。按照發展順序?行為主義可分為早期行為主義(古典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操作行為主義)和新新行為主義(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西方政治學的壹種思潮和流派,強調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過程進行系統的、實證的、因果的解釋。提倡對政治行為進行科學研究,特別是通過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創造完全基於經驗數據的政治學。作為壹種研究方法,行為主義把政治行為作為政治的起點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單位,主張政治應從研究國家制度、法律和政治權利的性質轉向研究政治行為。
行為心理學是傳統心理學的反叛者,是以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受動物心理學和功能主義心理學影響的現代心理學流派。行為心理學的本質是把意識和行為絕對對立起來。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而應該只研究行為,把行為和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提倡使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是內省。
5.完全形態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壹,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按其原意,也叫格式塔心理學,意為整體。格式塔是德語“整體”的音譯。在馬克斯·維特莫(1880-1943)、沃爾夫岡·柯勒(1887-1967)和庫爾特·考夫卡(1886-19465438)看來,“格式塔”這個詞有兩種含義。壹個意思是指形狀或形式,即物體的性質。例如,壹些術語如“有角的”或“對稱的”用於表達物體的壹般性質,以顯示三角形(在幾何圖形中)或時間序列(在曲調中)的壹些特征。在這個意義上,格式塔意味著“形式”;另壹個意思是指特定的實體及其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征。
格式塔起源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並不局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局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範圍遠遠超出了感覺經驗的極限。科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註意中心;按照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可以包括學習、記憶、誌向、情感、思維、運動等等。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用格式塔這個術語來研究整個心理學領域。
格式塔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活動是先驗的格式塔,即“具有內在規律的完整課程”,它存在於人的經驗之前,是人的經驗的前提。人們感知到的外部事物和運動是格式塔。人和動物的智能行為是壹種新格式塔的突然出現,稱為“頓悟”。
格式塔心理學采用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即非心非物的中性經驗。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把它作為感覺要素來分析,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格式塔的,所以稱之為格式塔心理學。因為這個系統的初級研究是在柏林大學的實驗室裏完成的,所以有時被稱為柏林學派。主要領導人是韋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6.人道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被稱為心理學中除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外的“第三勢力”。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也反對研究人的行為,不了解人的內在本質。還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癥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所以被稱為心理學第三次運動。人本主義與其他學派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強調人的積極本質和價值,而不是著眼於人的問題行為,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性和自我實現,把人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是壹種類本能的本性。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性的壹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就是動力。動機是由多種不同的需要組成的,分為序列和高低層次;每壹個層次的需要和滿足,都會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心理學中,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和動機的重要理論。
7.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描述心理發展現象,揭示心理發展規律。心理發展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心理發展是指物種、種族和個體心理的發展。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個體心理發展的研究對象是人生各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包括嬰兒期、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三、著名心理學家的著作和實驗
1馮特?
他是《生理心理學原理》、《國家心理學》和《人類與動物心智講座》的作者。
2.鐵琴娜
著有《心理學大綱》、《實驗心理學:實驗手冊》、《思維過程實驗心理學》、《系統心理學》等。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有《性學》、《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精神分析導論》、《新版精神分析導論》等三篇論文。
4.阿德勒
著有《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理解人性》、《自卑與超越》等。
榮格
他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心理類型》、《記憶》、《夢與思維》等。
5.杜威
他寫過《民主與教育》、《哲學的轉變》、《經驗與自然》等。
提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長。”
6.沃森
A.名言:給我十幾個健康的嬰兒,我可以保證他們中的壹個會被隨機挑選出來,培養成我選擇的任何壹種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大亨、乞丐或小偷,不管他的天賦、傾向、能力、職業和祖先的種族。"
b、小阿爾伯特實驗
沃森和雷納進行了壹項名為“小阿爾伯特”的實驗。小阿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壹個健康正常的孩子。當時他才11個月零5天。條件刺激是壹只老鼠。小阿爾伯特最初的反應是好奇。他看著它,好像他想用手觸摸它。無條件刺激是用錘子敲打壹段鐵軌發出的聲音。這顯然是壹種令人討厭的聲音,因為小阿爾伯特的無條件反應就是害怕、摔倒、哭泣和爬走。小白鼠連同敲欄桿的聲音壹起出現三次後,小白鼠單獨出現會引起恐懼和防衛的行為反應。經過六次條件作用後,小阿爾伯特見到小白鼠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在小阿爾伯特1歲和21天大的時候,沃森進行了壹系列的泛化測試,即在小阿爾伯特面前呈現壹只小白兔、壹只小白狗和壹件白色毛皮大衣,在每壹種情況下,小阿爾伯特都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因此,沃森得出結論,條件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功能。但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分化形成分化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比如,除了對小白鼠的條件刺激,其他刺激單獨使用時都不會被敲擊聲增強,所以擴散消失,只保留反應給小白鼠。
7.剝獸皮者
著有《有機體的行為:實驗分析》、《科學與人類行為》、《言語行為》、《學習的科學與教學的藝術》、《教學機器》、《強化課程表》等。
壹、斯金納盒子和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動物實驗儀器——著名的斯金納盒子中進行的。在盒子裏放壹只白老鼠或鴿子,設置壹個杠桿或鑰匙。盒子的結構盡可能地排除了所有的外界刺激。動物可以在盒子裏自由活動。當它按下杠桿或啄鑰匙時,壹團食物就會掉到盒子下面的盤子裏,動物就可以吃到食物了。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強化刺激下發生的。斯金納將動物的學習行為擴展到人類。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本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應該受到操縱的制約。
於是斯金納提出了壹些先進的理論,如強化理論、變量構成、教學機、編譯模式等。
8.洛克
著名觀點:“白板理論”。
他是《論寬容、論人類理解和論政府》的作者。
9.韋特海默
著有《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格式塔理論三論》、《創造性思維》、《對抗:心理學與當前問題》、《心理學的基本問題》等。
科勒,10
他是《猿的智慧》、《格式塔心理學》和《圖形後效》的作者。
黑猩猩實驗
科勒通過對黑猩猩的實驗,提出了學習理論中著名的頓悟理論。在實驗過程中,科勒設置了許多不同的問題讓黑猩猩去解決。
最簡單的問題都是關於走彎路的。動物要走向目標,實驗者在動物和目標之間設置障礙。動物必須觀察全局,了解物體和障礙物的關系,然後克服障礙物,解決問題,獲得食物。在反復嘗試之後,壹只猩猩似乎在某個時刻突然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科勒解釋說,這是猩猩對情境看法的重建造成的。
他將這種突然的引導稱為“理解”,並將其定義為“整個問題布局的完整解決方案”這種學習被稱為吳敦學習,它不同於桑代克的試錯學習。試錯學習的障礙是動物無法觀察到的,以至於不得不盲目嘗試。頓悟學習是動物理解情境關系的成功。在科勒看來,頓悟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行動是為什麽和如何進行的,要明白自己的行動和處境,尤其是和目標的關系。這壹學習理論已成為西方心理學中重要的學習理論之壹。
轉化理論
科勒指出,壹旦動物通過頓悟解決問題,它們對類似情況有很高的遷移能力,動物會表現出很高的維護和理解水平。動物在壹種情況下發現或理解的動態關系模式可以應用於另壹種情況。科勒曾經通過用雞和壹個兩歲的孩子做實驗證明了這壹點。
在科勒對黑大猩猩的實驗中,黑猩猩真的表現出了對情境的理解,把自己的對策——情境搬到了另壹個情境中。例如,當黑猩猩學會用竹子作為手杖來達到目的時,如果給它們提供另壹種沒有竹子的新情況,它們的註意力往往會轉移到壹根鐵絲上,而這根鐵絲的壹部分會因為與線圈分裂而從線圈中伸出來,因此看起來它具有手杖的形狀。黑猩猩會煞費苦心地把它完全扯下來,用它來挑選目標;同樣的情況,更常見的是他們會去箱子、木板,用手、牙、腳撕扯壹塊木頭,然後把它當棍子。因此,科勒認為,生物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原理或關系,並不是對特殊情況的特殊反應。壹旦壹個有機體學會遵循壹個原則,它就會把它應用到類似的情況中。
11,伯爵
著有《阿爾卑斯山中的軟體動物》、《發生認識論》、《結構主義》、《生活適應與智慧心理學》、《掌握意識:兒童的行動與概念》、《成功與理解》。
壹、棍子實驗:
孩子學什麽取決於他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孩子看到的壹切都可以作為刺激來引發孩子的反應。在木棍長度的實驗中,只有當兒童達到壹定的認知發展階段時,才能通過心理操作進行推斷,沒有掌握可逆性概念的兒童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他必須具備解釋這些刺激的心算能力。兒童的發展限制了他們的學習範圍。根據推理,8歲的孩子知道木棒的長度不會隨著動作而變化,所以視覺掃描只是心理活動的表現——推理,而不是不顧壹切地掃描所有的刺激,從而得出“學習從屬於發展”的結論。另外,外界的刺激不是體驗到的,而是認知到的。在實現這種刺激目的的思維過程中,這種能力是我們生物遺傳的壹部分,通過我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被激活。
b、多少水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兒童只註意長度和數量的關系,而不註意瓶子直徑和數量的關系。在皮亞傑看來,學習不是個體獲得越來越多的外部信息的過程,而是個體對事物了解越來越多的過程,即建構新的認知圖式的過程。這種新圖式不僅是原有圖式的延續,因此不能用信息機械積累的過程來解釋。這個新圖式是創造性的,它與原圖式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是壹個思考和創造的過程,是在原有圖式的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地圖。得出“學習是壹個主動建構的過程”的結論。所以,在教給孩子壹些知識的時候,不能壹味的通過練習來達到目的,而是要盡力讓孩子理解,將新知識同化到原有的認知圖式中。
c、觸球實驗:
即使孩子看清楚了每壹個事件,也不壹定能理解這壹系列事件之間的關系。如果允許他們通過自我調整來創造這種關系,他們也許能夠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因此,學習者能夠自己提問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能提出合理的問題,就說明部分問題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關,即這些問題是建立在他們已了解的壹些知識的基礎上的。因為學生了解自己的問題,所以更容易提出各種假設進行檢驗。所以,學習是壹個通過反復思考錯誤的原因,逐步消除錯誤的過程。但是,要消除這些錯誤,需要具備推理的認知能力。錯誤會使學生適應自己的知識結構,並將觀察到的結果同化到修正後的知識結構中,因此錯誤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
d、圓實驗:
皮亞傑認為,兒童通過否定來解決矛盾、消除差異、消除障礙或填補空白。然而,他們對否定的運用有三個層次:壹是對失調或矛盾的否定;第二,承認不平衡,但仍然無法補償;第三,既能承認不平衡,又能補償不平衡。
班杜拉12
著有《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與沃爾特斯合著)、《行為改造原理》、《社會學習理論》、《思想與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的認知理論》等。
著名觀點:社會認知理論、交互決策觀、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理論。
13,格塞爾
壹、雙梯攀爬實驗
讓壹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壹個受試者(代號T)在出生後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壹只(代號C)在出生後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到54周,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
這兩個孩子中誰爬樓梯更好?大多數人壹定認為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比練了八周的T爬樓梯更好。c在10秒內爬到特殊的五級臺階頂端,T需要20秒完成。
格塞爾分析,其實48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還為時過早,孩子還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爬樓梯,這個時間非常合適,孩子準備充分,所以訓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德納,14
多元智能理論(又稱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壹種新的智力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從多維、全面、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加德納認為,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隨著智能課程的實施,教師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所以教師要註意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了解學生的長處,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具體的評價方法上,加德納推薦了“學習檔案”的評價方法。
維果茨基15
他著有《意識是行為心理學的問題》、《思維與語言》等。
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可能關系時,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個層次,以使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
壹是它所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第二,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是在大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他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
維果茨基特別指出:“我們至少應該確定兒童發展的兩個層次。如果不了解這兩個層面,我們就不可能在每壹個具體情境中找到孩子發展過程和他被教導的可能性之間的正確關系。”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學生在成人指導下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他們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四、心理學研究的現狀
總的來說,沒有像以前那樣的心理學家,也沒有人提出劃時代的理論。不知道是因為前人總結的太完美,還是心理學的內涵僅限於此,還是目前關心和重視心理學的人沒那麽多。
歸根結底,心理學和其他學科壹樣,既是科學也是科學。心理學沒那麽神秘難懂。而這個介紹,只是作為壹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