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感覺剛剛過完新年,虎年元宵節已經到了。我不禁想起了這個民間節日。
在我的記憶中,這個節日在我的家鄉僅次於元旦。從我懂事開始,家鄉的長輩們就壹直在用壹種他們能給予的非常隆重的方式度過這個節日。
說實話,我小時候並沒有聽父母和身邊的人說起過元宵節的由來。他們根本不叫元宵節,直接叫正月十五或者元宵節。我沒見過也沒吃過元宵,只是吃了壹頓和過年差不多的好飯。
那天天黑前,家家戶戶院子裏高高的燈桿上掛著各種手工制作的燈籠。壹般拳頭粗的濕漉漉的楊樹,都被剪掉了細小卻舒展的枝幹,用綠紙剪下的葉子和用各種彩紙折疊的花朵,緊密有序地粘在左邊樹梢的枝幹上,院子裏立著壹根燈籠桿,在藍天白雪的映襯下,很好看。在從樹梢到樹幹的過渡處,釘了壹個特殊的三腳架。沒豎起來的時候,長長的燈籠線已經系好了。提燈升降時,根據滑輪原理輕輕上下拉動即可。
家家戶戶都在爭相制作那盞節日燈籠。據說燈籠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主人運氣的興衰。十五的晚上,我站在村頭的馬路上,擡頭望去。深藍色的天空下,到處都是搖曳的燈籠,已經是壹片燈籠的海洋。雖然達不到亮如白晝的效果,但也嚇走了三分黑暗。
這壹夜,家家戶戶的燈籠都點了壹夜,路上不知要和誰換多少次蠟燭。如果有風,就要時不時的出去看看燈是不是被風吹滅了,還是風把火苗吹倒了,把燈籠紙燒了。當然,妳更怕引起火災。
在我的記憶中,我所有的燈籠都是父親親手做的,用高粱桿裱起來,用白紙或者紅紙糊起來。我媽用剪刀剪下幸運二字,貼在他們身上。之後父親會把壹根鵝毛羽毛蘸上柴油,壹點壹點的塗抹在燈籠紙上。經過這種處理的燈籠,裏面不點蠟燭的時候都是亮的。晚上在裏面點蠟燭,真的是賊亮。
在十五前夕,我的父親和其他男人壹樣,會做兩個冰燈,放在大門的兩邊。就是用那種叫飼料多多的鐵桶,裝滿水拿到冰天雪地裏冷凍。當桶裏的水凍到手掌粗細左右時,把裏面多余的沒凍住的水倒出來,拿到屋裏放壹小會兒,然後把桶倒過來輕輕拍打幾下,倒出壹個幾乎和飼料多多壹樣大小的透明冰桶。天黑後,小心翼翼地把凍好的冰桶拿到大門口,放在固定的地方,穩穩地坐下,然後在桶底的鐵片上點上蠟燭。這是冰燈。我很好奇,省會哈爾濱的冰燈雕塑家們是不是受此啟發?
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我的孩子們繼續享受中國新年。我們大多數人挑著玻璃罐頭和瓶子做的燈籠,像遊魂壹樣跑來跑去。我們直到半夜困了才回家,鉆進被窩睡著了。
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在自家院子裏掛燈籠,還要給死去的親人送燈籠,說如果那天不上墳,就要在陰間委屈壹年。小時候,村裏無論老幼,只要死了都會埋在村子周圍的山坡上。我們對誰葬在哪裏幾乎都很熟悉,所以當十五晚上我們站在院子裏,看到山上哪裏點著壹盞小燈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是誰發的光了。我不知道那些死在墳包裏的人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親人送來的光,也不知道他們的心是不是真的亮了壹年。反正活著的村民看到了是誰家送的燈。雖然送燈籠已經成為壹種自然的習慣,但是如果遇到暴風雪,沒有人敢冒著著火的危險去墓地送燈籠。活著的大人會在黑暗中告訴親人,怕火,要委屈妳。壹般需要幾個人壹起送燈。我不明白。既然是給親戚送燈,我為什麽要害怕?親人怎麽會傷害親人?另壹方面,既然做鬼很嚇人,那就不應該算親戚。在這壹點上,我認為父親做得最好。他總是壹個人去給幾位已故的長輩送十五盞夜燈。他說就算有鬼,也不會殺不該死的人。
壹旦正月十五陰天或下雪,父親就會對母親說:“八月十五雲遮日,正月十五雪燈。”。聽完這個,我會認真回憶壹下去年8月15日是陰天還是晴天,結果真的很準。我會問父親為什麽會這樣,他老老實實的說不知道為什麽,但是老壹輩都這麽說,而且他親自驗證了。這個規則從我收到父親的信開始,每年都在試驗,幾乎都在嘗試,但至於真相如何,我還是壹無所知。我想氣象學家可能知道,為什麽?
我們這裏還有壹個習俗,就是正月十五天黑之前,姑娘媳婦們會去井邊平臺或者冰亮滑滑的河邊,據說這樣滾下去會長得更光滑更漂亮。我壹次也沒去過。我不相信。村裏的同伴還是會調侃說,也許這就是妳到現在都不漂亮的原因之壹吧。我笑著說,就算再回到童年,我也不會打那個滾。我會把我所有的美麗留給我的同胞。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我腦子裏灌輸的概念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直到上了學,才漸漸知道正月十五也叫元宵節。甚至後來,我讀到了下面這個關於元宵節起源的美麗傳說。
漢武帝有壹個善良有趣的寵臣,名叫東方朔。有壹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到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發現壹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跳井自盡。東方朔連忙上前詢問她為什麽自殺。
原來這個叫元宵的宮女,從入宮那天起,就再也沒有見過父母和姐姐。每年過年都更想念家裏的親人,但最後還是回不了壹次家。痛苦,她覺得還不如死了。聽到這些,東方朔同情她的痛苦,並向她保證,她會幫助她找到壹個方法來滿足她的家人。
這個想法是肯定的。東方朔來到長安街,擺開了壹個占蔔占蔔的攤位。很多占蔔師得到的是“正月十六火燒我們”的標誌。長安城立刻展開了壹場緊似壹場的大恐慌。
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正月十三晚上,火神會派壹個‘紅衣女神’來燒長安城。我父既然求我,我就把抄錄的詩給妳,好叫現在的天子有所思想。”說完,他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
百姓趕緊搶過紅帖,跑去報告皇上。漢武帝接過帖子看了看,才發現上面寫著:“長安劫,火燒皇宮,火燒十六天,焰紅宵夜”。他大驚失色,連忙請東方朔想辦法處理這件事。東方朔假裝思考了壹會兒,說道:“我聽說瓦肯人最喜歡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以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在十六夜壹起掛燈,點鞭炮,放煙花,鬧得滿城都是火,以此來蒙騙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夜進城觀燈,以消災解難於眾。”。武帝聽了很高興,趕緊傳旨去辦。
正月十六,長安城內張燈結彩,遊人如織,十分熱鬧。元宵的父母也帶著他們的妹妹去城裏看燈籠。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不禁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聽到熟悉的喊聲,元宵終於和父母姐姐團聚了。
整晚都這麽熱,但是長安真的很安全。漢武帝大喜,於是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做湯圓祭拜火神,正月十六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
因為名叫元宵的宮女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正月十五也叫元宵節。有了這個美麗的傳說,直到參加工作,我才有幸吃到了傳說中的元宵。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越活越長,日子裏也過著那些節日。我常常想,我們的前輩真的夠聰明的,因為所有的日子都和白開水壹樣,不會有那些節日,當然也少了很多趣味和熱鬧。既然每壹天都是度過的,當然沒有理由不快樂地生活。畢竟,生命只有這麽短。
我喜歡我們的民間節日,當然也不會不喜歡元宵節。所以,我也要祝讀者朋友們元宵節快樂。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夜晚,月亮高高掛在天上,地上掛著成千上萬的燈籠。人們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和家人團聚,盡情歡樂。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相傳是漢文帝年間為紀念平陸而設。漢惠帝劉英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後死後,周波、陳平等人消除了呂後的影響,建立了劉恒作為中國皇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同樂,以作紀念。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舉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司馬遷把元宵節列為太初歷法中的壹個主要節日。我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興之兆。”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成的,實心或用豆沙、糖、山楂做餡,可煮、可炒、可蒸、可炸。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論”。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就要點燈籠。
自漢代以來,元宵節點燈籠、放火燒是壹種習俗。在唐代,人們更加重視元宵節。元宵節點燈籠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點燈的盛況:“漢時星宿落,似月懸樓”。元宵節燃燈的習俗代代相傳。節日裏的燈籠越來越多,有鏡面燈籠、鳳凰燈籠、琉璃燈籠等。“恐龍之鄉”四川省自貢市以用各種材料制作各種精美的燈籠和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
除了燒燈籠,還燃放煙花爆竹,為元宵節增添樂趣。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就是“走百病”,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過郊,目的是驅病消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