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博大精深的經典。據說是伏羲的言論總結修改的(同時產生了《易經》的八卦)。是中華五千年智慧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它是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的必修技能。
易經本質上是壹本關於占蔔的書。“占蔔”就是預測未來事件的發展,《易經》就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和理論的書。
壹、《易經》名稱的解釋:
易經也通常被稱為易經。
& lt關於《周易》中的“周”字,歷來有多種說法:
1.有人認為“周”的意思是“周浦萬事俱備”。因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很容易涵蓋壹切,所以爻的意義在GAI自然是常見的。
2.有人認為《周易》指的是周朝。周朝之所以被普通人接受,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周易》中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
& lt第二>關於“壹”字有許多解釋,但可以歸納如下:
1,最後壹天和下個月就好辦了。“易為壹字,從月亮到太陽,陰陽。”“易,日月也。”“日月易,挺剛挺柔。”
2,金鳥,大日,命。“易,鳥之象也。”
3.蜥蜴很容易變。“簡單,就是蜥蜴。蜥蜴因為環境不好而變色,容易取變化之意。”
4.簡化復雜性很容易。簡單道德經:“簡單就是簡單,容易就是容易。簡單容易,容易容易,壹切都簡單容易。”
5.《內聚力》說:“人生易”。
6.清代陳震把“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1)交易:陰陽寒熱,上下兩面的處理也是如此。
⑵、變化:春夏秋冬,循環也。
7.另外,“易”壹直有壹個說法,有三層意思:
(1)簡單性,即“易”雖然包羅萬象,但有壹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可以把所有的事物和現象放在其中進行解釋。即“至簡之道也。”
(2)變,即“變”講的是變化的方式,即“辯證的方法”。
(3)不易,即“易”雖談變化,但這種變化的“道”是永恒的,即能“以不變應萬變”。
“易”是什麽意思?讓我們從“壹”字的由來及其形態的發展變化來做更深壹層的分析和探討。
& lt第三,對漢字發展變化過程中“壹”字的字形變化及其含義的理解,基本上有兩種意見和看法:
1.第壹種觀點認為“易”字是象形字。
(1)甲骨文中“易”字的形態,就像壹只頭朝上的“蜥蜴”。
(2)金文“易”字的形狀更像蜥蜴。
(3)《小傳》中“壹”字的形式與金文相似。
(4)“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式。
這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蜥蜴”,本義為“變”。當“易”字偽裝成“交換”,由“交換”引申為“變化”的意思時,那麽壹只蜥蜴所說的“易”字就寫成了“蜥蜴”。“易”字也可以說是“易”。
這就是《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易”這壹觀點的理論基礎。
2.另壹種觀點認為“易”是壹個認識的詞。
(1)甲骨文中“易”字的形式,本來是左邊三點,中間壹條長弧,右邊壹個半圓。或者左邊壹個半圓,中間壹個長弧,右邊三個點。(在古代漢語中,很多同音字都是反寫的。)
其正式含義解釋為:
①、半圓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是壹朵擋住太陽的雲;
③、旁邊三個點是從雲層透射過來的太陽光。(也可以說是陰天,因為古人用“三為眾多,九為極多。”)
所以“壹”字的本義是“乍晴乍陰”的意思。
甲骨文中常有“壹日”和“非壹日”之分。“容易的壹天”是“好天氣”,“不容易的壹天”是“壞天氣”。
“壹”來源於其本義“壹見、壹見、二見”,進而引申為“轉化”、“交換”、“更容易”、“交易”等含義。
(2)金文“以”字的字形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半個太陽和散射的太陽光並沒有改變,只是把遮住太陽的雲的長弧變成了先左轉後右轉的弧。太陽上看起來像“鳥瞰”的點,其實就是我們在日本和中國看到的“太陽黑子”。這個形狀乍壹看也像鳥的形狀,意思是《易經》中的“易”是金鳥,是大天,是命。“易,鳥之象也。”這壹觀點的理論基礎和來源。)
(3)秦代小篆中“易”字的上半部分已變成了方形的“太陽”,下半部分的弧線和三分的陽光被錯誤地改成了“易”字下的“別”。
(4)所以“易”字沿襲了《小傳》中“易”字的形制,發展為漢代隸書的“易”和現代楷書的“易”。
綜上所述,我個人比較認同“末日、下月易”和“易為字,從月到日,陰陽皆可。”聲明。這是因為:
1,《易經》是壹部揭示、論述和反映自然界(天地)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著作。
2.日月代表天地,即陰陽。這種說法更符合《易經》中八卦的構成和排列規律及其核心思想。
3.無論什麽樣的說法或觀點,都不能否定“易”的“變”的意義。太陽和月亮圖像的數量意味著交替和變化。
但無論哪種解釋,說《周易》講的是陰陽相生,產生萬物,“剛柔相濟,變化於其中”就不錯了。
西漢時期,儒家把《周易》、《詩》、《書》、《禮》、《越》、《春秋》作為經典,稱之為六經。所以易經也叫易經。
& lt〈四〉對“經”字的解釋:
1、、“經”字的由來和發展;
“經”字本來是象形文字,旁邊沒有“易”,只有“吉”。
(1)青銅器銘文中“吉”字的下半部是織布時用來撐線的“我”字,上半部的三條曲線是織布時“經”的形狀。
(2)在《小傳》中,為了使“經”的意義更加明確,在其左邊加了表意部分“經”,於是“經”字就成了壹個左形右音的形聲字。
註:“米”、“子”不能讀作(sρ),而應讀作(mρ)。因為人們錯誤地認為“米”和“司”是壹樣的,所以他們也習慣性地發音為“米”。
“朱”是壹個象形字。
A.在甲骨文中,“子”字就像壹把絲檸檬。
b、金文中有“易”字,其形式與甲骨文基本相同。
c、在《小傳》中,其形制與甲骨文和金文基本相同。
D.“子”是楷書的書寫方法。
“諸”是簡化字的形式。
宋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愷說:“蠶吐的是‘忽’,吐的是‘絲’;嘿,已經五點了。"
可見“子”是微小的絲(半絲)。
“子”字的本義是“細絲”。
《說文》:“長,細線也。像壹捆絲綢。”
(3)“經”是楷書的書寫方法。
(4)“經”是簡化字。
2.“精”字釋義:
(1)“經紗”壹詞的本義是指紡織的縱向線,與“緯紗”相對。
《文心雕龍:情感》:“改後成緯,而後言順。”大意是:經為正,緯可成;文章內容確定了,文字才能通順。
(2)後來“經緯”的意思引申為南北的意思,南北稱為“經”;東西叫“緯”。
《考錄:匠人》:“初中九經九緯。”
(3)因為沒有“經”,所以沒有“緯”。所以“精”是主要的。人體氣血的主要通道也叫“經脈”,如“經脈”、“經脈”。
(4)同理,正是因為“經典”的重要性,記錄某壹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水準的書籍,傳統的權威著作,或者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才被稱為“經典”、“經典”。
《唐書》:“四部後有甲、乙、丙、丁,甲部為經。”也就是說,在古籍目錄中,按照A、B、C、D的順序,A部分的書都是經典。
⑸、古之“徑”。
.....諸如此類。
3.因此,《易經》中“經”字的含義應該包括:
(1)傳“道”字,路徑,引道,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和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規律的方法。
(2)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規律。
(3)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和心經。
(4)論述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的、重要的思想理論和經典著作。
二、《易經》的出現:
1,易經時代:
關於《易經》的年代,目前眾說紛紜。據學者考證,應該是5000年前,也有人說是7000年前,而書的年代是商代晚期、周初。
2.《易經》的起源:
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壹般認為《易經》源於《河圖洛書》。
傳說古代黃河中出現了壹匹背上有圖畫的龍馬,洛水中出現了壹只背上有文字的烏龜,於是聖人伏羲畫出了“先天八卦”。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古地名“yǒu”。現在河南湯陰縣北部,他以伏羲的“先天八卦”為基礎,推導出“後天八卦”,即“王文八卦”,進壹步推導出六十四卦,並作了卦爻辭。《易經》是春秋時期孔子寫的。
所以《易經》有“人更聖,天下三古”的說法。意思是:易經經歷了古代、中世紀、古代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完成。
3.在《易經》的歷史中,據說有三種,即所謂“三變”:
①壹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最早是從“蔔筮”開始的,象征“山出雲霧,生生不息”。
⑵.二、黃帝時代產生的《歸藏儀》,以坤卦為始,象征“萬物必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生於大地,終歸大地,萬物受大地支配。
(3)產生於商朝末年的《易經》以“幹、坤”兩卦開頭,表示天地之間、天人之間的認識差異。
連和《歸藏義》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只有《易經》。
三、《易經》的著書時代:
1,寫於春秋:郭沫若說:天地對立的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得很晚;周的文字裏沒有八卦的痕跡,甚至連“地”字都沒有;甘昆等人物在古籍中出現的很晚。說明《易經》不可能早於春秋。
2.該書成書於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卦中的故事,如《易失牛》、《易失羊》、《高宗求鬼》、《狄懿歸妹》、《伊名在姬子》等。,都是商代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之後的故事沒有引用,推斷《易經》不可能是後來寫的。
3.《易經》成書於殷周時期:金等人認為《易經》是殷周時期的著作。他們壹定是“占蔔源於占蔔”。古代巫史逐年總結了大量占蔔活動的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了《易經》。也有學者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間的社會矛盾來研究易經的成書時間,認為也是殷周之時。
第四,《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易經和傳記兩部分:
1,經典分為上經典和下經典。《上京》有三十卦,《夏靜》有三十四卦,《* * *》有壹卦。
六十四卦是由幹、看、根、真、訓、理、坤、兌八卦圖演變而來的。每壹卦都由掛畫、題、卦、言組成。
每幅卦畫有六卦,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叫“九”,陰性叫“六”。自下而上排列成六排,依次稱為初、二、三、四、五、商。六十四畫三百八十四卦。
標題與卦爻辭內容有關。卦通常在修辭之前起到解釋題目意思的作用;爻辭是每壹卦的主體部分,按照相關內容以六爻為序排列。
2.《列傳》十篇共七種,分別是:團上下、項上下、文言、銜接、上下、說卦、雜卦、序卦。
古人把這十部傳記稱為“十翼”,意思是把傳記附在經典的翅膀上,也就是用來解釋經典的內容。
(1)《荀》是對《易經》卦名、卦詞的特殊註釋。
⑵.象是對《易經》中卦名和卦辭的註釋。
(3)文言文對幹、坤兩卦作了進壹步的解釋。
⑷.這種凝聚力不同於荀和項。不是對《易經》卦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點評。這是中國古代第壹部全面系統地解釋易的起源、原理、意義和占蔔的著作。闡述了很多從易經本義看不出來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研究易的必讀之作。
5】《說卦》是對八卦、象的具體解釋,是研究招數的理論基礎之壹。
[6],《雜卦》是六十四卦,以相反或錯誤的形式,把綜合卦和錯誤卦相對,從卦的形狀看卦與卦之間的關系。
壹次,序講六十四卦的順序。
第五,《易經》的宇宙論思維模式:“天人合壹”。
“天人合壹”是壹種宇宙思維方式,是《周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天人合壹”的境界。
《易經》中用幹、坤兩卦代表天地,天地代表自然。《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統壹”於天,天地相輔相成,缺壹不可。但畢竟地球是“聽命於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人雖然生而為天地之所,只是萬物的自然壹員,但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具有“仁義”的本性和“生命”的原則,這就決定了人在世間萬物中有著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說,就是“切入天地之道,輔佐天地。”大自然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壹切。人們在獲得大自然提供的壹切生存條件的同時,要“裁剪”和“協助”大自然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類生活的目的。
《易經》這種“天人合壹”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註意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視為壹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
第六,《易經》的整體哲學:“陰陽”。
系詞說:“壹陰壹陽為道。”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壹,也是《易經》的整體哲學思想,是其內涵的核心。
1,易經中圖像的核心:
《易經》中的卦象是以陰陽兩個符號為基礎,按照陰陽升降的規律排列組合成八卦。
八卦的構圖和排列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壹的思想。八卦以陰陽為核心,重疊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卦。
2.事情的兩個方面:
《易經》除了卦本義中的陰陽之外,還把陰陽作為事物的本質及其變化的規律,賦予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以陰陽的含義。
(1)從自然現象來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夏為陽,寒為陰,光為陽,暗為陰,日為陽,夜為陰……”。
(2)從社會現象看:“男為陽,女為陰,君子為陽,人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了以上兩種現象,《易經》還用“陰陽”來解釋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壹些現象,並賦予其“陰陽”之義。如:剛性的、柔軟的、健康的、平滑的、向前的、向後的、伸展的、彎曲的、昂貴的、便宜的、高的、低的等等。
綜上所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這個對立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命謂易”。
銜接中的“命即易”是對“易是什麽”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最透徹的闡釋。
1,“易”以“活”為基礎。
“易”就是“命”的意思,“命”是壹個永不停止的連續生成過程。它不是某個“大師”創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自身不斷生成和創造出來的。天地就是這樣,以“活”為基本存在方式。
2.“易”代表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壹生成過程,顯示了宇宙的生化。
宇宙從混沌未分的太極中產生,然後有了陰陽,再從陰陽的性質中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為八卦。
八卦中的八組符號代表了萬物的不同性質。據《說卦》“燥而健;坤,順也;震,動也;荀,入也;闞,困;留,李也;嘿,停下來;交換,說出來。”
這八種屬性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平”的特征來表示。
六十四卦是八卦分出來的,但不代表到了六十四卦,宇宙的生成過程就結束了,實際上還是可以展開的。所以六十四卦的後兩卦是“吉吉”和“不幸”,說明事情到最後壹定有個結局,但這個結局又是另壹個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辯證規律:“變導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銜接中所說的,也是《易經》中壹個重要的辯證規律:“變則不變”。
易經自古有“變經”之說,但變與不變是統壹聯系在壹起的。
1,天道運行規律:“唯變是宜。”
《內聚力》說:“亦書,不可遠,道屢動,變非恒。循環六虛,起伏無常,剛柔易變。不可能是佳能,只適合改變。”
事物變化就有不變,有不變就有變化。易經展示了“恒常不變”的不變規律和“恒常不變”的變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所謂的“天道”,也就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按照天道運行的規律變化。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變化,只有天道本身的規律不變,所以事物的變化必然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三才傳》:“是以陰陽立天之道,剛柔立地之道,仁義立人之道,這都是三才。所以《易經》是畫成卦的。陰陽二分,剛柔並濟,故易為六章。”
《易經》中的每壹卦都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三才各有陰陽、剛柔、仁義之分。六位陰陽與六爻剛柔相濟,即“道”的常變,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化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在變化,只有天道本身不變,那麽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背自然,與時俱進,才能長久。
九、《易經》中指導人的行為的兩個概念:“時”和“中”。
在道德修養方面,《易經》要求人的行為要符合“時”和“中”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有時”的觀念是壹種高度的生存智慧,要求人“動則止”,人的行為與天地萬物、人與物的運動產生協同和震動,使人的存在在適應性的壹致性中得以順利實現。
1,“中”指的是中庸之道:運行在天地自然之道的中間,既不太多也不太差。
2.“時”是指與時代壹致:
知時的意義:註意到機會的來臨,重視身邊到來的機會。
知道時機:知道機會什麽時候來,如何抓住。
利用機會:抓住並利用機會來找妳,不要錯過而後悔。
等待時機:壹旦時機到來,行動起來,立即行動。
時間的變化:能夠看到時間的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
時間流逝:適時開始,適時停止,在與世間萬物的聯系中順利實現人類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及時”的生存智慧,與那些保守、奴性、封閉、內省、平庸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的性格。
參考資料:
百度詞典和祖興編的《易經圖說》。
《易經》的流傳與流派
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李斯因將《周易》納入醫蔔之書而得以幸免。後來歷代都有人研究《周易》,有漢代的方靜、鄭玄,魏晉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等。
易圖的研究興起於宋代,如眾所周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包括陰陽魚的餅紋)等。,這些都是《易經》原著中沒有的,是後人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加上去的。
歷代對《周易》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學派:義學派和象數學派。理性主義學派強調卦、爻辭、爻辭從其名稱的含義來解釋。象數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征的形象來解釋卦、爻辭。也有人認為,義學派探討的是《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學派側重的是用《周易》占蔔。前者是畢和程頤,後者是和邵雍。
明末,易經經傳教士翻譯後傳入西方。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因為漢學大師布維(漢名白晉,1662-1732)的介紹,用二進制解釋《易經》。如今,中國大陸、臺灣省和西方國家的許多人都研究過《易經》。
根據蔣宏遠對《易》學變化的考證,朱、惠東、斯《總目錄》的總結,都認為該書及其章法自《易傳》問世以來就是本人所撰。本書經沈彥國論證引申,確定方靜是以十二卦為首的六十卦為基礎,以六十鐘為節奏反復而成,而八公卦、那家、殷娜則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壹非史靜學派演化而來,並在《史靜易傳》出現後取代了方靜的原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