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我們博物館的基本展覽——中國文字發展史。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在世界語言中,中國漢字獨樹壹幟,具有形、音、義三位壹體的符號系統。它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從未中斷,是其他任何語言都無法比擬的。美麗的漢字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象征。漢字不僅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也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這裏,您將踏上奢華的中國文字之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見證漢字發生、發展、演變的全過程,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同時,妳還可以欣賞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許多少數民族的文字,這些文字是中國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妳可以看到古文字在信息時代的生命力。我相信妳會很高興妳來了,妳會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們現在進入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祭壇、聖火和聖光,象征著帶有中國文字的熊熊火焰點燃了古老中國文明的光芒。在它的指引下,中華民族不斷探索,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東墻上,妳可以看到漢字的發展,包括雕刻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以及少數民族文字,共同構成了漢字百花園。對面墻上有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字,與中國的文字相得益彰。在地面上,妳還可以欣賞飛舞的漢字。序廳就像壹部戲劇華麗的序幕,給人以震撼感。當它的幕布緩緩落下,將是壹場視覺盛宴在等著妳。接下來,我們將進入
第壹部分: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最流行的理論是倉頡的造字理論。這是壹幅明代倉頡的畫像。倉頡生活在黃帝時代,黃帝是中國古代的五帝之壹。其實他應該是四五千年前中原某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與顏地部落聯手,打敗了入侵中原的九黎人,使黃河中下遊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倉頡是研究黃帝的歷史學家。據說他奉黃帝之命創造了漢字。漢代文獻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曰:“黃帝史行謝,見鳥獸蹄跡,知其異,先作書約。“這意味著倉頡受到鳥類和動物不同足跡的啟發,創造了人物。倉頡被認為是創造漢字的神,他被尊稱為“漢字之祖”。它的形象也很奇怪,四只眼睛。人們非常崇拜他,僅倉頡壹地就不止壹座墓,還為他建了壹座祠堂。這是河南開封倉頡墓和陜西白水倉頡墓廟的照片。事實上,倉頡只是壹個傳奇人物。他是否存在,學術界也有爭論。漢字不可能是他壹個人創造的,因為文字是社會性的,是既定的。如果倉頡真的存在,他的貢獻只是讓文字統壹了。
那麽,漢字是怎麽產生的呢?近年來,漢字起源於圖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古代先民為了記錄日常的活動和事件,用圖畫來表達,比如捕魚的時候畫網和魚,種植的時候畫苗。這種圖形文字在其他古代文明中也出現過,比如西亞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屬於早期人類文明的伴生物。隨著考古學的蓬勃發展,近幾十年來,遍布中國南北的大部分新石器時代遺址都發現了陶器上的雕刻或彩繪符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和石器上的符號。這些符號不僅是生動的畫面,也是抽象的敘事元素,還有大量代表數字的符號。他們的發現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我們的展覽中,我們列出了各個地方出土的代表不同文化的雕刻符號。這裏說的文化是考古文化。在考古學中,來自不同地區但具有相同時代和文化特征的考古材料被歸為壹個文化類型,並以最早發現的地點命名,如仰韶文化,最早發現於河南仰韶澠池村,以彩陶為代表。後來,同壹時期陜西、甘肅兩省的彩陶相繼被發現,統稱仰韶文化。
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雕刻符號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屬於早期裴李崗文化,距今約9000年至7500年。刻在龜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的符號具有壹定的表意功能,應被視為漢字的祖先。1953發現的陜西Xi半坡仰韶文化雕刻符號距今7000-6000年,共有27種* * *,是新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雕刻符號。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雕刻符號大多是圖像,如“太陽”、“月亮”、“山”,有些還經常用粉條繪制或添加小圓圈,以突出符號的功能,這可能反映了壹些特殊的社會意義。山東鄒平1992出土了壹件龍山文化時期刻有符號的陶盆,距今約4100-4200年。它的符號是陶器燒制後雕刻的,筆畫細長流暢,與後來的草書頗為相似,與仰韶、大汶口文化的符號明顯不同。山西陶寺發現壹件龍山文化晚期的扁壺。上面的符號被專家解讀為“文”字,旁邊的圓圈是現代“元”“元”的音。無獨有偶,河南登封王成剛遺址出土的壹件相當於夏朝的陶器底部,也刻有類似古代漢字的符號。這是古代漢字的壹種基本構形,專家將其定為“* * *”。這樣的例子雖然不多,但卻是漢字發明和文明社會到來的重要信號。
這是在長江流域的大溪、湖北屈家嶺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雕刻符號。符號不壹樣,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從它們的廣泛性來看,說明在成熟文字出現之前,雕刻符號已經成為古代先民記錄的重要方法。
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積累了很多生產經驗和生活知識,需要傳承。以前記憶深刻的圖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人們逐漸簡化、整理、豐富,使之成為語言的符號,有了發音,於是文字產生了。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
第二單元: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占蔔的記錄,刻在牛骨、龜甲上,也有少數羊骨、豬骨、鹿骨。商朝時期生產力還很低,人們很難抵禦自然災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向神靈求助,因此商朝的祭祀活動非常頻繁。同時,王上根據自己的需要,讓占蔔師——甄人用甲骨占蔔,向神靈求吉兇。具體做法是在甲骨上鉆孔或鑿孔,然後焚燒。甲骨文背面會出現裂痕,也就是預兆。甄人根據裂痕的方向來判斷吉兇,最後以文字的形式將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出土於河南鄭州二裏崗商代早期遺址。這是兩塊甲骨文。這只牛的肱骨上只有壹個字,是古體字“妳”。這個字常見於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但沒有流傳下來。另壹個是牛的肋骨,上面寫著“妳圖(她)楊壹真收到七月”。據專家考證,這是壹幅習題,因為上面的文字不符合後來甲骨文的句式,所以應該是當時人們使用的壹種刻本。盡管如此,甲骨文出現在商代早期卻是不爭的事實。
發現甲骨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安陽殷墟的小屯,因為這裏是商朝的都城,從商朝國王盤庚到商朝滅亡,歷時200多年,留下了豐富的甲骨遺跡。殷墟出土甲骨和賈布65438萬余件,成為研究商代歷史最直接、最有價值的資料。殷墟占蔔用的甲骨都需要專門修補。也就是說,無論是龜甲還是牛肩胛骨,都要按照壹定的圖案取樣、鋸、刮,使之成為占蔔用的格式。
這件龜甲出土於1936安陽小屯。上面的甲骨文是先右後左,有兩對貞節,就是先用肯定句問,再用否定句問。比如第壹句“丙子步,魏真,我患年否?”第二句“兵子步,魏真,我不想吃虧?”“丙子”是時間,是丙子的日子。“蔔”是占蔔,“衛”是占蔔師的名字,“真”是職業。下面的“我患年”和“我不配年”是指我能得到好收成,我得不到好收成。壹個完整的甲骨文應該有記敘文,即占蔔的時間、地點和占蔔師;命言,即事問神明;取經,即吉兇取決於預兆:核實文字,占蔔後記錄應驗的事實。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沒有驗證的部分,因為占蔔結果需要時間驗證,不是壹次刻上去的。
甲骨蔔辭中有少數蔔辭是非蔔辭,有的是練字,有的是幹枝,有的是專註。在中國古代,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和十二地支: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相配來記錄日期,如甲醜、乙醜。山東博物館壹只商牛的肩胛骨上有壹套完整的甲子表,說明至少在商代,天幹地支已經出現並被廣泛使用。值得紀念的銘文內容廣泛,記錄了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祭祀、征服、農業、畜牧業、狩獵等。其中,國家博物館中著名的《商代祭祀狩獵用朱牛骨繪銘文》為武定時期巨大的牛肩胛骨,兩面鐫刻文字,共計160字,部分文字用朱砂繪制。正面來說,第壹個主旨是商代國王武丁祭祀鐘鼎,第二個是坐車打獵時,兒子哭著從車上掉下來。否定詞記錄了壹些天文現象。此銘文書寫精美,刀工嫻熟,是甲骨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毛筆是殷商時期的主要書寫工具。甲骨文上的字應該是先寫後刻,有的是直接刻上去的。甲骨文是用毛筆寫的,因為年代久遠,幾乎看不見。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發現了19件毛筆書法,共10余字。字跡工整,筆畫流暢,相當於商代中期早期。這是商代最早的書寫方式。
除了殷墟,還有山東濟南大辛莊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與殷墟甲骨文相似,在形制、字體、語法等方面都屬於同壹系統。
西周時期,甲骨文發現的地方比較分散,比較少,只有陜西、北京、河北三地。1977陜西岐山鳳雛村出土的這塊西周甲骨上的甲骨文大意是,這壹天在狄邑祠堂舉行夷祭,國王要祭祀唐朝(即大乙),擬獻二女三羊三豬。他問會不會順利。其中,祭祀商代祖先的“武文地乙”、“唐城”等,應該是周朝滅商之前的占蔔遺物。
據專家考證,殷墟甲骨文中發現的文字* *有4000余字,可釋約1240字。商代金文可歸納1290余字,可釋550余字。甲骨文不僅有大量的材料,而且在字的結構和構詞方式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六種造字方法,稱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指物、會意、形聲、音譯、借用。在古代甲骨文中,這六種構詞方式都有所體現,體現了甲骨文的成熟和規範。
我們先來看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生產中不斷創造出來的。1.根據人體特點創造的字形:“人”是壹個側面直立的人形;“大”是正確的正面人體圖形;“女”是上肢交錯在胸前(雙膝著地)的人,顯示女性地位低下;“臣”是豎著眼睛的形式。我為君主服務。當他們看到君主時,他們不敢擡起頭,因為他們跪在地上。如果他們想看到上面的君主,他們的眼睛會是垂直的,所以他們是“垂直的眼睛”2.根據日用品、器皿、兵器的特點而創造的字形:“車”,與汽車的形狀壹樣,也可以看作是汽車的俯視圖;“魏”,像;“氣”形似簸箕,是“氣”的本意;“網”,像漁網的形狀;“葛”就像壹把兵器的形狀葛。3.根據自然和植被特點創造的字形:“山”,象山的形狀;“水”,如流水的形式;“木頭”的形狀像樹枝。4.根據土地、建築等環境特征創造的字形:“土”,像壹個凸起的土丘形狀,後來象征封壇國,也傳“她”字;“門”,像門的正面;“井”就像壹口井的井場。5.根據動物形象特點創造的字形:“羽”,似鳥的羽毛,“鳥”是側面的鳥形;“牛”,像有角的牛頭;“鹿”就像壹只鹿。
我們再來看看指示詞。許慎說,指示詞是“見而知,觀而見義,上下是也”。它的特點是在原字上加壹些筆畫成為新字,讓人壹看就明白是什麽意思。如“上、下”,在向上的弧線上加壹筆表示向上;在向下的弧線下加壹支筆表示。“壹”就是在每只胳膊下面加壹筆,表示腋下,後來引申為“壹”。“刀片”是指在刀片上加壹個點,表示刀片的位置。
壹般來說,漢字是組合在壹起的。許慎說,“這種友誼”就是當它們結合在壹起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意義。比如“林”是兩個木字的組合,意思是“林”。“翼”讀作普,是拍打的本義。是壹個拿著木棍組成的字,表示拍打的動作。“斬”是“格”和“人”的組合,意思是用格攻擊人就是殺人。
形聲字在古代甲骨文中出現的時間稍晚,但壹旦出現,就成為漢字的主體,兼具表意和註音的優點。形聲字可以分為很多類:1、知音形聲字:“怕”字本身就是壹個知音字,人在鬼拿著壹個物體的時候自然會害怕,其中“鬼”字也是壹個音符。2.借字註形:“酉”字原是象形字,像酒缸,是最早的“酒”字。後來被借用為地支中的“酉”,於是人們在酉的旁邊加了三分水作為形邊,“酉”成了音邊,成了形聲字“酒”。3.附加音標:“雞”字本來是象形字,像雞,後來加了音標“Xi”成為象形字。4.單音節形聲字:“麥”字發自五谷,其音標“來”疊加在形聲字“和”的主體結構中。5、組合形聲字。這壹類是形聲字的主體,包括左形右音、右形左音、上形下音、下形上音等等。“河”,從水中可聞,有左、右之分;“壇子”從菜到聲,從屬形而上。
借詞的意思是“本書無字,事以聲支”,如“子”,原意為象形字“鼻”,後被用作介詞。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子xi”和“子動”的句子,這種介詞的用法壹直延續至今。“有”字原指壹個人的右手,引申為“妳”,後借用來表示“另壹個”,如“壹百三十”;也作為“有”的意思借用,如“福康有子”。
許慎解釋的字是指部首相同的兩個字可以互相解釋,如“條、苗、苗、葉”。
殷墟、商末、周初的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反映各國眾多部落名稱的圖像和資料,稱為族徽文字。這些家徽文字既能生動地體現表意文字的特點,又具有強烈的裝飾圖案風格。以下第壹類符號莊重典雅,線條流暢,為早期藝術文字,其實際書寫可見於當時的甲骨文和金文。比如“尊漁”、“尊和”。
第三單元:鐘鼎錢球
青銅器銘文,又稱紀和,出現於商代晚期,是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的總稱。青銅是銅、錫和鉛的合金。中國青銅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甘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銅刀和銅鏡,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青銅器上的鑄銘,從商朝到戰國,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金文銘文內容非常豐富,記錄了祭祀、發號施令、書信、戰役、狩獵、盟約等活動。當時主要是歌頌諸侯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很少,大多是主人的名字。如河南安陽殷墟穆浩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有210多件,其中刻有文字的有193件。這是傅浩墓出土的圓鼎,其口沿內側刻有“好掃帚”字樣。有趣的是,商代甲骨文中也有賢妻的記載。她是商朝國王武丁的配偶之壹。她曾帶兵出征,立下戰功。甲骨文和金文互證,加強了史料的可信度。
````````````
第四單元:物帶物品。
金文是刻在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重在紀念和流傳。那麽先秦時期的政府文件、文化典籍、民間契約、書信等等寫的是什麽呢?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證明寫在竹簡、木簡或帛書上。從文獻記載和相關書寫形式推斷,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竹簡和帛書兩種書寫材料。我們先來看甲骨文和金文仲銘文中的“書”和“典”兩個字。“書”顯然是象形文字,是由兩根繩子編織而成的若幹竹簡。而“點”則來源於“書”,用壹只手或兩只手握著。姑且不論“典”的含義如何演變,單是甲骨文中“典”字的出現,就說明商代人已經在竹簡上書寫了。但由於時間久遠,沒有發現實物。
```````````````
我不能把它放在這裏。如果妳需要的話,請發郵件給我,我會回復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