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具民族和時代特色,依山而建,氣勢雄渾,工藝精湛,金碧輝煌。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主題風格的形成,大體經歷了寺院、廟宇、宮殿、寺廟建築三個發展階段。
藏傳佛教進入西藏社會之初,西藏社會在思想上並不接受,而是將其奉為神秘、神奇、吉祥的寶物,類似於苯教的崇拜對象之壹。這不僅是藏族文獻記載的拉陀日涅贊時期佛教四寶從天而降,虔誠供奉在雍布拉康宮中的歷史故事。
藏傳佛教建築由佛龕、佛堂演變為寺廟建築,並逐漸與宮殿建築分離。是在佛教在西藏社會的廣泛滲透和松贊幹布等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之後。西藏歷史上第壹批佛教寺廟建築在吐蕃王室的支持下相繼出現。
歷經1300多年風雨和戰爭洗禮的大昭寺和大昭寺,是西藏歷史上最早的寺廟建築。最初的目的是供奉佛菩薩的雕像,邀請佛教界的神靈,接受信眾的膜拜。寺廟的正殿是整個建築的中心。模仿和吸收印度和中國中原唐代的建築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廟建築的主要特征之壹。
大昭寺是赤尊公主所建,位置是文成公主根據推算的五行陰陽選定的。傳說大昭寺原來是壹個湖,叫沃堂湖。文成公主經過計算,認為沃堂湖是巖巫的心臟,應該在這裏建廟鎮壓巖巫。
現存的大昭寺已進行了四次修繕擴建。中央佛寺的壹、二層是最早的建築遺跡,明顯受到印度僧室建築的影響,與印度著名佛寺納蘭陀寺的僧室布局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