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位於中央山脈南端,東部沿海山脈南端,以大武山為祖籍地,人口66000余人。早期日本學者將排灣族、乳凱族、北南族統稱為“排灣族”,後來又將其分為三個群體。
排灣又分為拉瓦爾群(北排灣)和福州樂群,福州樂群包括屏東馬家巷以南的南排灣和臺東的東排灣。北排灣與部分魯凱人相鄰,但在服飾和器皿的風格上與其他地區的排灣有很大不同。
魯凱族有社會階層、首領、貴族、平民,世代傳承,各司其職。在過去,項目和貴族的身份往往通過刻在房屋和器皿上的圖案或服飾來表達,如百步蛇的圖案和宇宙神的圖案。過去排灣族有紋身的習俗。根據不同的社會階層,每個家庭都有特定的紋身圖案。通常,女性會在手背和小腿上紋身,而男性則會在胸部、手臂和背部紋身。這是壹些家族特有的權利,不同於泰雅族的紋身習俗。
排灣河由兩個系統組成。壹個是拉巴如系統,屬於屏東縣三地門和高雄縣茂林。壹是布子路系統,包括東排灣臺東縣的大仁、金峰、太麻裏、大武、北南;北排灣屏東縣的馬家、吳泰、賴藝;南排灣屏東縣有春日,有獅子,有牡丹,有滿洲。覆蓋區域北起大屋山以南,西至矮寮至方寮,東至大馬裏以南,均在海拔1500m以下,海拔100-1000m的淺山區為主要分布區。總人口63000余人,是臺灣省高山族中第三大族群,僅次於阿美族和泰雅族。
在排灣族,豐收節被稱為“小過年”。屆時,每個部落都有傳統的技能比賽,比賽以狂歡式的山舞結束。五年祭是排灣族最受歡迎的活動,每五年輪流舉行。屏東縣賴藝鄉古樓村就是壹個典型的部落。由於女巫的做法和迎鬼神的神秘含義,百姓信了基督耶穌後,認為不能再信第二個神,豐收節也逐漸被排斥。只有南排灣族的少數部落仍然流行這種祭祀活動。事實上,豐收節是壹種官方認可的儀式活動。
長期以來,排灣族壹直面臨著生存的惡劣環境和與平原人的競爭,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去尋找奮鬥的天地。有些人事業有成,有些人還在世界各地流浪,過著流亡的生活。只剩下部落裏的老人在山坡上照看孩子,保護莊稼,經濟也沒有起色。普通人沒有經濟觀念,不想到儲蓄,只知道花多少錢,過著沒錢做計劃的生活。
排灣族屬於階級體系,大致可以分為首領、貴族、武士、平民四個階級。貴族階層擁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首領貴族也享有裝飾的特權,如鷹羽毛、貴族玻璃珠、特殊圖案(人頭圖案、蛇紋)。貴族階層講究門當戶對,把同階級之間的婚姻作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可以通過婚姻擴大地盤。階級低的人希望和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階級,所以在已婚子女中會出現階級升降的有趣現象。
領導者是地主階級,他們擁有土地、河流和狩獵場。他是壹個部落的統治者,是精神支柱的象征。下屬為他們耕種,並向首領納稅,首領主持主要的部落事務,如戰爭、儀式或與外國村莊的外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