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片葉子
小公牛種了壹棵檸檬案,小樹苗便在春風裏快樂地成長。為了保護小樹,小公牛在小樹旁邊立了壹塊木頭牌子,上面寫著:“請愛護小樹”。
“哦,多漂亮的小樹啊,妳當然要照顧它。”壹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過,欣賞了壹會兒,贊嘆地說:“這棵小樹真可愛。我只想要壹片嫩葉做我相冊裏的書簽。多美啊!”
小兔子小心翼翼地摘了壹片葉子,離開了。
過了壹會兒,來了壹只小猴子。小猴子壹發現樹苗,就歡呼起來:“多漂亮的檸檬案啊,將來會長到天上去,我要在潔白如玉的樹幹上表演攀爬技巧。”嘿,讓我拿壹片葉子做紀念。是的,就壹塊。"
小猴子小心翼翼地摘下壹片葉子。我高興得翻了個身,溜了。
過了壹會兒,又來了壹只小熊。小熊看了壹遍又壹遍檸檬案樹苗,又聞了壹遍,咂了咂嘴說:“不僅漂亮,聞起來還醉人。我想嘗壹片葉子,看看它是什麽味道。”是的,為了愛護小樹,我再也不摘第二片葉子了。"
小熊撫摸著壹片檸檬案樹葉,用牙齒輕輕咀嚼,滿意地點點頭,離開了。
然後,小山羊經過,小豬經過...
每個路過的人都摘下壹片葉子。然而僅僅過了壹天,黃牛來給樹苗澆水的時候,卻驚呆了:整棵樹苗壹片葉子也不剩!
命名不當
從前,在農村,大人給孩子起名時,壹般給男孩取名“大黑”、“二黑”、“東溝”,給女孩取名“春花”、“春桃”、“臘梅”。這樣看來,很多名字相同的情況並不少見。
鄉下有個父親,想給兩個兒子起名,卻想不出和別人壹樣的名字。他應該怎麽稱呼他們?思前想後,他給大兒子起名“賊”,給小兒子起名“歐”(打人的意思)。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兩個兒子也長大了,都長成了“年輕人”。很難預測生命的命運。是福不是禍,是禍。
有壹天,大兒子“偷”去外地做生意,人已經離開家走在路上了。老人突然想起壹件事要告訴大兒子叫他回來。他在後面追著喊:“賊!偷!”
巧了,真巧!太巧了!
恰巧當地官員要經過這條大道進行檢查,要走兩裏路才右轉走東路回家。轎子正顫顫巍巍地被擡到這邊。他已經在轎子裏坐了將近半個小時,試圖閉上眼睛打瞌睡。突然聽到有人喊“小偷!偷!”我被驚醒,睡意被這突如其來的哭聲喚走。那官員輕輕拉起轎子的簾子,朝喊叫的方向看去:只見壹個年輕的小將在前面匆匆走著,身後壹個老大爺喊著“賊!”偷!"
這還不錯!在和平的世界裏,竟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竊,甚至是壹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去偷老人的財物,這是令人發指的!於是這位官員拉開了半個車門的簾子,命令身邊的警衛:“上去逮捕那個急匆匆走來的年輕人!”他是壹個強盜。"
官員們聽到老人喊“小偷”,以為老人在追強盜,就把“小偷”抓住綁了起來。老人看到大兒子被官員抓住綁起來,就想叫二兒子去“打”,向官員說明實際情況。因為看到緊急情況,他很著急,壹時也說不出別的。他只是不停地喊著“揍!哎!”
官員抓到老人大兒子的“賊”後,不能指控他偷竊,要士兵用粗麻繩把“賊”捆緊,然後帶回衙門審問定罪。我正要擡轎子,忽然聽見老人急切地喊了壹聲:“哎喲!”嘿!"捆綁"小偷"的士兵認為老人發出了打年輕"強盜"的信號,於是拳頭和棍子雨點般地落在"小偷"的頭和身上。要不是老人和二兒子及時趕到前面說明情況,“小偷”早就被打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註意“名”與“實”的壹致性,謹慎處理事情;要防止名字報廢。如果名字不真實,會給人造成誤解,結果會適得其反。
走進死胡同
有壹個讀書人,沒有大學問,卻喜歡不管看到什麽都和人爭論。
有壹天,秀才去艾子家,好像是向艾子提意見,其實是在刁難別人。他問艾子:“車鈴為什麽要系在車身下面,系在駱駝的脖子上?”
艾子回答說:“大車和駱駝都很大,經常在夜間行進。如果他們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遇,很難避免和碰撞。”所以在他們身上掛鈴鐺,恰恰是為了在他們還很遠的時候,互相寄信,提前避開。"
艾子還沒說完,那人就問:“佛塔頂端掛著鈴鐺,佛塔會壹直固定在某個地方。舍利塔是否也需要掛鈴鐺,避免夜間行走時發生碰撞?”寶塔為什麽要掛鈴鐺?"
艾子有點不高興地說:“妳太死板了。妳沒看見那些鳥總是喜歡在高處築巢嗎?它們築巢的地方總是散落著汙穢的排泄物,塔上還掛著鈴鐺。鳥飛的時候鈴鐺會抖,讓鳥不敢築巢。這和大車駱駝掛鈴鐺沒關系。”
這位學者似乎很無知。他又問,“獵鷹和風箏的尾巴上也有小鈴鐺。這是為了防止鳥兒在尾巴上築巢嗎?”
艾子聽了,不禁笑了起來,說:“妳看,妳也是個秀才。妳是故意裝傻還是真的不懂?”獵鷹和風箏捕捉鳥類和動物,經常進入樹林或灌木叢。有時候綁他們腳的繩子被樹枝掛住,無法掙脫,所以當他們振動翅膀的時候,鈴鐺就會響。當獵人聽到鈴聲,他可以知道他們在哪裏,並找到他們。獵鷹和腳上帶鈴鐺的風箏當然與鳥類築巢無關。"
秀才壹直問矮子:“我見過送葬的隊伍,前面有壹個人老是搖著鈴鐺唱著挽歌。”我壹開始不明白為什麽,現在才知道,我是怕樹枝纏住他的腳,這樣人們才能順著鈴鐺找到他。我就想問妳,那個男的腳上的皮帶是皮條客做的還是絲線織的?"
艾子真的不耐煩了,生氣地回答秀才:“按門鈴的人是死者的向導。因為死者生前如此詭辯難纏,所以搖鈴讓他的死屍快樂!”
學者在這壹點上終於無話可說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把握某些事物表面的相似性,把偶然的巧合當成必然的聯系,從而犯下偷換概念、混淆是非的邏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