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記載“狄懿歸妹”。商國為什麽要靠近周國?
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寒山噴史系列116棣彜桂妹文/圖/系列|寒山彜學最後壹節說文定是在王上五邑死後登基的。文定中前期,商軍主力繼續與方戎作戰,而周公歷與兄弟國郭玉聯手,進攻山西的戎狄部落,並借此機會變得強大起來。商王為了防備周人,趁著去商都朝覲,把留在商都,名義上參加輔政,實際上把他軟禁了起來。結果,日歷在陰郁中結束。據竹書編年史記載,李稷死於憲傑年,即文鼎11年(約公元前1109年)。第二年,12年(公元前1108年),李稷長子姬昌為周國(後為周文王)國君,周人居住的土地上有神鳥,這就是馮明岐山的由來。但這只是周人為了神化而編造的故事,不可能是真的。第三年,文定於13年(約公元前1107年)去世,文定的兒子帝乙繼位。帝乙在位9年,死後其子帝辛繼位52年。但是今年的記錄有些可疑。據《尚書·武義》、《史記·周本紀》、《花青鑒寶訓》等文獻記載,周文王在位50年。從42年開始,文王正式稱王,這是他上任的第壹年。他被任命了9年,文王死了,武王繼位,用的是任命的年號。11年受命進攻商賈,12年受命占領商賈都城。到武王·尚可統治末期,這兩位文武雙全的國王已經掌權53年了。也就是說,李稷死後,在文定在位的最後幾年,加上狄懿和帝辛,* * *的時間也應該是53年。然而,在竹書的編年史中,壹個商王僅在帝辛的統治時間就長達52年。加上帝乙九年,文定在位的最後幾年比周文王和周武王都長了十幾年。要麽是文、的年號不對,要麽是商的年號不對。由於缺乏直接的考古文獻,暫時無法證明和的在位時間,但甲骨文中的發現可以間接證明王、狄懿和的在位時間。常在《商代周祭制度》中寫道,黃氏集團周祭甲骨文中有“王”、“王劉四”、“王”等記載。這些記載分屬三個不同的祭祀譜系,而這三個譜系恰好分別屬於文定、棣彜和帝辛。商朝三王的祭祀記錄都記載了王的二十次祭祀,也就是說文定、狄懿和帝辛在位時間不少於20年。所以竹書編年史記載商朝末年三王的日期肯定是錯誤的。那麽他們分別應該任職多少年呢?商王帝辛時期有“宰虎角”銘文,意為帝辛時期的第25次祭祀。由此可見,商朝國王帝辛的統治時間不會少於25年。壹些傳世文獻,如《竹書年譜》記載三王執政74年,《太平毓蘭》、《黃史》記載三王執政75年。有學者認為,壹年之差是因為吳王洽談生意的年份不算在商朝,而算在吳王。也就是說,三王壹共接近真實情況75年。前面說了,根據竹書紀年和二王在位年份的比較,會有十幾年,而帝乙在位是九年,比較接近。因此,有學者認為,帝乙九年與文定歷年分開,文定在位22年,而非13年。剩下的52年並不是帝辛壹個人在位的年份,而是《第壹》和《帝辛》中商朝和王朝年數的總和。日本學者島滿邦男在《殷墟蔔辭研究》中,研究了《黃組周祭》蔔辭後得出結論:帝乙在位20年,在位365,438+0年(加上經商那壹年,為32年)。也就是說,如果文定在位22年而不是13年,且歷法比文定早死壹年,那麽歷法死於21年(約公元前1099年),第二年是周文王元年,即文定22年,約公元前1098年。在這種情況下,周文王和周武王共執政53年(上至吳王和尚可),與文定最後的1年和帝乙帝辛共52年不謀而合。當然,由於缺乏確切的信息,這個結論仍然屬於推測的範疇,沒有定論。我們暫且按照這個結論來講述後來的歷史吧。雖然文定沒有直接殺死李稷,但李稷畢竟是因為軟禁(或類似軟禁)而死的。對於周人來說,他們甚至直接認為是被商人殺害的。李稷的兒子姬昌繼位後,必然要領導周人,為先王李稷報仇。《竹簡編年史》記載,他的兒子狄乙在位第二年,王死後,周人與商國決裂,率軍攻打商國。根據上面推斷的年表,周人對商國的第壹次主動進攻發生在公元前1096年左右。這場戰爭只在竹書紀年中有記載,暫時沒有其他文獻和考古資料。如果孤立的證據不成立,這個記錄也可能被誤錄。因為在第二年,也就是第三年,就有“王命南、中、西拒昆邑,城在北”的記載,而這實際上發生在西周的王玄時期。在有充分證據證實或否定“狄夷居殷二年,周人攻商”的記載之前,我們暫且采用這種說法。這場戰爭的結果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詩經》和《易經》中記載了壹件事,可以用來推斷戰爭的結果。《易經》說“狄懿回妹,為元吉也”。《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載“文王初生,天作之合。他在齊陽,在渭水,大國有子。他是齊天之妹,文定爵相,迎渭水,造船為梁,不顯其光。他命人從天而降,命這文王周內入京。也就是說,狄懿要把大邦公主嫁給姬昌(周文王),姬昌親自到渭水河邊迎接她,天亮前浮橋就建好了。公主來自辛國,生下了的長子(伯夷),但長子不幸夭折,隨後又生下了第二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這場盛大的婚姻被周人譽為“天作之合”。“天作之合”這個成語就是這麽來的。因為辛國貴族都是夏王室的後裔,所以嫁給的辛國妃被後人尊稱為“太嗣”。《詩經·雅正》中也說“思奇為大教主,文王之母。想想史靜的妻子周江。太思後代百人,盛贊太思後代眾多,並將她與太江、太仁並列,後稱她為“周氏第三母”。很多人認為,是狄姨回娘家時,把商王室公主嫁給的。但其實姐姐只是古代對未婚女子的統稱,並不是狄儀的姐姐。狄懿的歸鄉是為周和沈牽線搭橋,或者以狄懿的名義,賦予太嗣以皇家公主的身份和在結婚的禮儀規範,等等。這個場景和後世的壹些歷史片段有些相似。漢初漢高祖劉邦娶匈奴為宗室女子。唐初,唐太宗也娶了吐蕃為禦女。壹個字總結,親親。但漢初的親秦與初唐的親秦是不同的。漢初,婚敗匈奴。由於匈奴的強大,長公主嫁給匈奴後往往不得不做側妃,地位不是很高。而且初唐時期,雖然吐蕃的實力比較強大,但是在結婚之前,唐軍在川西北的松州之戰中擊敗了吐蕃軍隊,所以文成公主結婚之後就成為了松贊幹布的皇後,地位很高。相比之下,商國與周國的“親疏”就類似於唐範與周國的“親疏”。也就是說,秦秦之前攻打商賈的周人,很有可能是被商賈打敗了,但是打敗的並不嚴重,就像第壹次唐蕃戰爭——松州戰爭壹樣。此時的周國(文王攻周前後)在兄弟國虞、叔國的外援下,占據了關中西部、隴東高原東南部和關中中部,實力相當於半個省之大,與大州商賈相比,仍顯弱小。那麽,在周與商賈反目,卻未能斬他們之後,商賈為什麽沒有齊心協力徹底消滅周國,而是反過來親近?唐與範的關系也存在相關問題。松州之戰,唐軍稍勝吐蕃。另外,當時處於鼎盛時期的唐帝國比吐蕃強大很多。為什麽要親吻吐蕃,讓吐蕃繼續成長?原因是唐帝國遠不是吐蕃的威脅。當時的唐帝國,北面有突厥,東面有高句麗,遠比吐蕃威脅和緊迫。同樣,在狄夷時代的商朝,也存在著遠比周國威脅更大的敵對勢力,而最緊迫的威脅就是郭玉。這個豫州,西周時期郅國的前身,位於現在的河南沁陽地區,即河內平原的最西端,西鄰根方,北靠吳王,控制著商進入晉西南盆地和上黨高原的交通要道。在甲骨文中,於和鄂常被並稱為“二田於、鄂有大雨”。所以虞國也被商人們稱為鄂國。從語言學上看,現代語音學中的“於”和“鄂”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古代漢語中,它們很可能是相似或相同的。榆國所在的沁陽,北鄰吳王,上黨高原。在之前的壹系列文章中,我們說過上黨高原適合漁獵,不適合大規模養殖。商朝中期以來,商朝先征服丹山戎,後設立殖民據點,分封李傕等諸侯諸侯,但只控制部分地區,其他地區仍是戎狄各部的領地。例如,在文鼎時期,日歷征服的盈余位於上黨高原。即使在狄夷時期,上黨高原也沒有完全被商王國控制。此時,毗鄰上黨高原的虞國離王上不遠,但仍可視為邊陲之國。正是因為這種地位,郭玉、武定時期的彭李科國、同時期的周國,都是靠征服戎狄、打妖怪逐漸成長起來的。擴張之後,虞國開始欺負周圍的小國,就像周國吞並郭城壹樣。但是,與周國太偏遠不同,郭玉離商朝核心地區太近,自然會引起商朝的警惕。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比如明末建州女真吞並海西女真,入侵遼東。同時大同的總兵造反,明朝廷自然會更加重視大同的危機。可能是周文王看到了郭玉分散商朝註意力的機會,才敢於起兵攻打商賈,為父報仇。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新即位的狄懿才沒有與周人過多糾纏。奪得周軍後,他與周和好,娶了,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付上。公元10年(約公元前1089年),商紂王* * *帶兵攻打郭玉。甲骨蔔辭中有戰前占蔔,“二是王鎮,祝妳福,壇側是* * *(壹人),其伐師高,其序是東?高者,凡之,非苜蓿也,王展說,吉祥”。意思是聚眾進犯,制定了反擊計劃,讓援軍從東面進軍,在高(地名)會合,壹起進攻。這場戰爭的規模不小。除了利用王師之外,還調動了塔多、多博等諸侯國的軍隊。持續的時間很長,從地易九年10到地易十年九月,用了整整壹年。最終,商軍取得了勝利。帝乙十年九月,商軍舉行抗戰勝利後的閱兵式,稱為“大牧禮”。伴隨著野外狩獵,商軍隊還捕獲了壹頭白色的聖牛。因為甲骨文中沒有虞國君主犧牲的記載,所以很可能是虞國戰敗後再次向商國投降。除了虞國,山西、陜西、戎狄四國組成“四國黨”,東夷部落兩個國家組成“兩國黨”,同時入侵商國。所以,打敗郭玉之後,商朝還要繼續解決其他的麻煩,仍然沒有機會收拾周國。周國有足夠的時間收拾伐木商失敗的殘局,恢復和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個過程可以稱為“韜光養晦”。那麽,商紂王解決其他問題時,周文王是如何韜光養晦的呢?下壹節繼續解讀。END-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請註明文章來源和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