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方法是從冬天的至日(從冬天的至日開始計算,它意味著寒冷的開始),每九天被稱為壹個九,前九天被稱為壹個九,第二個九天被稱為壹個二九,以此類推,直到第九個九天,當數字達到9981天。
冬季至日期間,白天最短,陽光直射地面的角度最小,地面單位面積的日照強度也最小,所以地面每天獲得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的日熱量收支赤字還沒有達到最大。入冬後的至日,雖然白晝壹天天在增長,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從冬季至日到“三九”期間,平均每天的增長只有壹分鐘左右。與此同時,太陽的直射角與地面的夾角也在慢慢增大。
地面的日熱量收支仍處於赤字狀態,因此持續散失熱量,地面溫度持續下降。地面總熱量平衡的虧空僅在“三月九”季節達到最大值。因為氣溫主要受地面溫度影響,這就導致了“三月九”時節氣溫最低。
地球在白天從太陽輻射中吸收熱量,在晚上釋放熱量。夏天白天吸收的熱量多,晚上散發的熱量少,這樣每天都可以積累壹些熱量。在冬天,白天吸收的熱量少,晚上放出的熱量多。不僅不能每天積累,還需要利用壹部分夏天積累的熱量。在冬季至日的日子裏,白天吸收的熱量較少,但地球上仍有壹些儲存的熱量。冬季至日過後,儲存的熱量越來越少。到了3月9日,地球的儲熱是壹年中最少的,所以是最冷的。
“數九”擴大信息的習俗很多,其中以“九十九首”最為廣泛,源遠流長。這些歌謠巧妙地運用了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地反映了九五期間天氣變化的規律。就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29號過去的時候天氣還不是最冷的,只是“1929,我夠不著。”4月9日末,差不多是“大寒”節氣,所以我們說“三月九,凍死貓狗”。
過了五月九,大地逐漸回春,天氣由冷逐漸轉暖,所以“五月九六九,看河邊柳;7989,獨行。”到了1999年,已經是“震墊”節氣了,所以“1999年的打雷發出了持久的噪音。”
“畫九”的習俗出現在明代。所謂的畫,其實就是在冬季至日之後,計算春天溫暖的日期的圖。明代《帝都風光略》載:“冬日至日上,畫壹枝梅花,八十瓣中壹枝。壹日染壹瓣,九九花瓣出,則春深,說九九消寒。”此外,清代還有《壹九九九除寒詩畫》。
圖中九天四句,* * *三十六句。內容從古代的“黃三治天下”到本朝的“清朝黃金歲月”,堪稱壹部精美的歷史“大事記”。
“畫九”之後,清代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文化氣息濃厚,常用“亭前垂柳惜春風”或“春前庭送香花入室”(傳統)等文字。先把它們勾成壹幅畫,從初九開始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畫紅”)。
用粗毛筆黑,每個字九筆,每天壹筆,填完這九個字正好需要81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壹筆之後,還要用細畫筆在筆畫上記錄當天的天氣。所以壹行“寫九”也是過去九天比較詳細的氣象數據。
百度百科-數數九個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