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包括64個卦,75個卦,384個卦,768個字,4000個零字卦,共近5000個字。壹直被認為是古代的占蔔書,“卦以示象,變以示變,言以示吉兇”,可見“古人必有占蔔,國家大事必由占蔔定。”(4)“雖然《易經》是以占蔔書的形式出現的,但它堪稱中國哲學史上的第壹部書。”⑸
《道德經》是壹部純哲學著作,是中國第壹部脫胎於宗教哲學的哲學專著。共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篇,又因其臨別之道和德行而稱為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和《道德經》的內容都是從上面觀察宇宙的現象總結出來的,它們相似的核心是事物總是處於變化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性質決定的。《道德經》雖然比《易經》晚誕生了500多年,但毫無疑問,其思想體系源於《易經》。《道德經》代代相傳後,道家學派應運而生。此後儒學興起,《易經》因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在東漢初年道教創立時被列為重要的道教經典。後來被三國魏時在洛陽身居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註釋,成為壹家之言,廣為流傳於世。後面簡要分析這兩部哲學著作的相似之處。
首先,關於宇宙的本體論
易經的依據是“瘦”嗎?——“八卦圖由兩個卦組成,以反映宇宙萬物。幹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脊為水,離為火,根為山,換為澤。其實可以組合成氣、土、火、水四種物質。世間萬物皆源於此,最普遍的體現就是壹個代表陽,壹個代表陰。陰陽相合,改造萬物。易經尊陰,直接承襲商朝易觀,故稱陰陽。這個“陰陽”是由《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道”所統率的。當代易宋佳若隱通過對《易經》的研究,揭示了“道”是《易經》的宇宙物質本體論的觀點。他壹掃2000年以來斷句的錯誤,對隋卦進行了正確的斷句。隋爻曰:“有福報,道明,何苦怨之”。曾經有三國魏王弼和北宋程頤解釋過這句話,基本正確。然而,他們總結說:“受到祝福和開悟有什麽可責備的呢?王註意到,“心中有誠,而信於道,以示其功,有什麽可責備的呢?”"程註曰:"其誠在中,其福也。它所做的壹切都在道中。只有智慧,才能如此,才能明了。怪什麽?"宋對王、程的註釋略加糾正,正確的解釋是:"正因為心中有誠,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才能顯現出來,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壹切壞事都可以避免。⑻和《踏青》卦說:“‘踏青’中的道,坦坦蕩蕩,貴誠吉祥,也應該解釋為宇宙本身的“道”,這是符合《易經》原意的。而《易經》“小畜”“伏”兩卦中的“道”,是以“道”的“道”為基礎的。《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晦澀的散文中提出來的,雖然引起了後來王、程兩位學者的註意,但由於解釋不清而被淹沒,而春秋時期的學者老子是最善於發掘《易經》的隱意、深意,並根據《易經》創作小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