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也是關於蘇州的!
姑蘇的起源
畢竟大禹的時代太久遠,關於他治理太湖地區的事跡,古代文獻留下的記載並不多。我只知道他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助手,壹個叫徐,是舜的農學大臣拋棄的兒子,另壹個叫明,是舜的民政大臣戚的兒子。《太湖備》說鬼“因勤死於水”,是指他在治水工程中不幸遇難,而徐則是在洪水夷平後被尊為“橫王”。在過去,在小霞灣和馬繼山流域有寺廟,小霞灣寺廟的幾個箱子是用石頭制成的,這表明它是古老的。《太湖備》引用《打樁記》解釋拜他的原因:
橫王,後稷的私生子,輔佐禹治水,上惠濟,教人引路,祭祀。
韓的《論潛夫》也談到了他:
改敘,本名,輔佐禹治水,封於吳。
許被封在當地,大概是因為洪水退去,需要得力的幹部帶領災民重建家園。太子黨徐經歷了這次抗洪考驗,被任命為當地部落首領。從此,這壹帶就以徐的名字稱為“古徐”。“古”的讀音為輔音G,是當地方言的讀音詞,無意義,常用作特殊名詞的前綴詞。姑蘇山,又名姑蘇山,東山的莫力峰,原名徐吾山(見秦望《姑蘇誌》),都與他有關。《潛夫論》說“範蠡向姑姑討債”,就是指這個地方。
古敘,無論是《國語》還是《史記》都寫成“姑蘇”,有人認為是“後世之變調”(見《紅蘭與》卷壹),也有人認為“蘇”原字含“魚”、“糧”,說明此地是魚米之鄉,這是不正確的。古敘又叫古肅,是因為古吳、楚兩地的古敘、古肅讀音相同,如《左傳》中提到的楚國大臣沈,以及《戰國策》中提到的伯肅。現在蘇州人還管“小胡子”叫“租蘇”,這也是老話的遺留。這就是姑蘇的由來。
虞姬順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姑蘇屬於九州之壹的揚州。這個揚州城不是今天的揚州城。爾雅·迪什說,“揚州有江南之稱”,而且地方很大,包括江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浙江、福建兩省和江西大部。
龔宇介紹了古揚州的情況,說那裏到處是竹子,草很茂盛,樹很高。但是因為土壤潮濕,作為耕地,是最差的,屬於“下”等,也就是最後壹個,所以稅收也低,是“上”等,也就是第七個。關於稅收情況《愚公》也有描述:
貢品包括黃銅、青銅、銅、珠寶、美麗的石頭、小竹、大竹、象牙、獸皮、鳥羽和木材。沿海野蠻人穿著草織的衣服和鞋子,用錦緞和絲綢織物包裝,包裝橙子和柚子,準備進貢。朝貢船只從長江和黃海直接到淮河和泗水(由李玟和王建宇翻譯)。
雖然說的是泉州,但是也可以看到當時蘇州的水土環境,物產,交通。其中提到的沿海蠻夷,原是“海島蠻夷”,包括姑蘇先民。
俞樾死於公元前21世紀初。他在任時,臯陶大法官被選為繼承人。臯陶死在禹之前,所以他選了的兒子伯夷做他的繼承人。然而,於死後,伯夷沒有接受這份工作,所以他離開了於的兒子。齊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從此,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姑蘇地區也是如此,這從張玲山和草鞋山遺址發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出。幾座墓葬中有大量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還有多位烈士的頭骨,說明墓主人生前是壹位有權有勢的奴隸主。同時也說明姑蘇人已經告別了生產力低下、必須團結才能生存的原始公社,進入了擁有私有財產的階級社會。
夏柒嗣傳至邵康,邵康封私生子於會稽,建立越國。當時惠濟在山西毛金渡(見何天星《鐘勇之國》),被余孽剝削,深入錢塘江以南,把古揚州變成了越國的地盤。此後,姑蘇地區壹直歸越王室領主管轄。
大約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後,殷文化逐漸向南方傳播,南京北陰楊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賈布也可以證明這壹點。占蔔在當時是壹種高級文化,但並非中原獨有。姑蘇地區也有人研究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位研究者名叫“冼”,是(今常熟虞書山)人。他首創了用蓍草占蔔的方法,比龜甲占蔔更方便,因此受到官方的重視。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伊尹的兒子伊思。他推薦賢為“巫”,所以稱他為吳賢。“巫”是掌管祭祀和占蔔的官員。“李周·任意”說:“國家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應該首先被占蔔。”可見,吳憲是中央決策者之壹。當時商帝太武帝在位,王剛壹蹶不振,諸侯各行其是,不買太武帝的賬。經過易、吳顯的整風,恢復了中央的權威。
然而三者到了甲胄,王權又衰落了。賈加的兒子祖逖繼位後,吳顯的兒子冼被任命為最高行政長官。吳顯大概是被他父親宣揚,在他設法加強中央權力後,商朝才得以復興。兩位政治家死後都葬在家鄉。張湯守節的《史記正義》說:
吳顯和子顯的墓都在蘇州常熟西海的虞山上,二兒子吳濱也在其中。
這與《吳地記》記載的吳獻墓位於蘇州平門外的“李三東北部”基本壹致。平門最早叫“巫門”,由此而來。
大約13世紀,武丁即位。他攻打南方的“滿靜”,把青銅文化帶到了長江流域。當時的姑蘇地區已經人口稠密,有不少部落,如石湖越城、長慶金雞墩、高景山茶店頭、橫塘魚城、車坊城湖、國鑫巷、東渚寶山等地,都有發現商文化遺址,或有竈坑、土井,或有墓葬和隨葬玉器、陶片,但沒有發現商青銅器!這說明以殷(今河南安陽)為中心的商朝,在影響力輻射到這壹邊緣地區時,已是強弩之末。也說明此時的姑蘇地區是壹個不被重視的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