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文化”的這些特點反映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比如春秋初期,文公在位時,政治清明。燕文公是壹位英明的君主。公元前614年,鑒於魯國不斷入侵,齊文公準備將都城從平原地區遷到位於山區的伊(今山東鄒城東南)。當時的制度規定,國家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要進行占蔔問吉兇。然而,邕國官員遷都的占蔔結果卻是“利人無益於君”。對此,燕文公說:“如果它有益於人民,它也會有益於孤獨者。生於民而樹之王,也是有益的。民有利,則孤矣。”意思是如果遷都對人民有利,對我也有利。上帝生了人民,然後為他們建立了統治者和君主。歸根結底,君主的建立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人受益,其實我受益。所以他決定遷都。大臣們勸道,最好不要遷都,這樣可以長壽。然而,燕文公回答說:“君主活著的原因是為人民服務。生命的長短與時間和命運有關。如果遷都有益於民,這是壹件非常吉祥的事情!”最後,郭的都城遷到了義帝。從燕文公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鄒魯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和人文精神。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戰國時期鄒地出現了儒家代表人物之壹的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