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關於月球的信息

關於月球的信息

月亮,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指繞地球運行的衛星。它是地球上唯壹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平均距離為38.44萬公裏。天文學上用來代表月亮。

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第壹批登上月球的人。1972 17 2月,美國阿波羅17號航天飛機返回地球,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從那以後,再也沒有進行過載人登月任務。

軌道數據

近地點:363,104公裏(0.0024天文單位)。

遠地點:405,696公裏(0.0027天文單位)

軌道半長軸:384,399公裏(0.00257天文單位)

軌道周長:2,465,438+03,402公裏(0.016天文單位)

軌道偏心率:0.0549

恒星周期:27.321 582d(27日7時43分,1秒)。

朔望月:29.530 588d(29日12: 44)

最近壹個月:27.554 550天

節點月份:27.212 221。

分鐘到月:27.321 582天

平均轉速:1.022公裏/秒(2286英裏/小時)。

最大轉速:1.082公裏/秒(2420英裏/小時)

最低轉速:0.968公裏/秒(2165英裏/小時)。

軌道傾角:相對黃道面5.145。

(距離地球赤道18.29至28.58之間)

提升赤經:回歸

18.6年

近地點角度:進展中

8.85年

衛星的行星:地球

物理性質

平均半徑:1,737.103km(地球的0.273倍)。

赤道半徑:1,738.14km(地球的0.273倍)。

兩極半徑:1,735.97 km(地球的0.273倍)。

平整度:0.00125

赤道周長:10916km。

表面積:3.793×107 km?(是地球的0.074倍)

體積:2.1958×1010km?(地球的0.020倍)

質量:7.3477×1022千克(地球的0.0123倍)

平均密度:3346.4千克/立方米。

赤道表面重力:1.622米/秒2(0.1654克)

宇宙速度:2.38公裏/秒(5324英裏/小時)

恒星自轉周期:27.321.582天(同期)

赤道自轉速率:4.627米/秒(10.349英裏/小時)

軸線傾角:1.5424(相對黃道)

赤道傾角:6.687°(相對於軌道平面)

反照率:0.12

表面溫度:

赤道

85牛最小平均最大值

100 K 220 K 390 K

70 K 130 K 230 K

量值:最大值-12.74

角度尺寸:29 '到33 '

大氣

密度:107個顆粒厘米-3(白天)

105顆粒厘米-3(夜間)

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

當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時,他們在月球表面放了壹個透鏡。因為月亮總是以同壹張臉對著地球,所以那個鏡頭也會壹直對著地球。科學家可以通過從地球向月球上的透鏡發射激光束,然後記錄光束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輕松準確地計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這種測距方法極其精確,地月距離38.4萬公裏,誤差只有3厘米。得益於如此高的精度,我們發現月球正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速度遠離地球。[1]。壹種說法是,日地距離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395倍,太陽直徑“剛好”是月球的395倍,所以太陽和月球距離地球幾乎壹樣大。註意。這種說法沒有考慮某壹時刻地球、月球和白晝的相對位置,因此不適合在嚴謹的科學討論中引用。

正面和背面

月球是壹顆同向旋轉的衛星,月球正面始終朝向地球。另壹方面,除了在月球邊緣附近的區域,月球背面的大部分都無法從地球上看到,這是由於天秤座的運動而偶爾可見的。在沒有太空探測器的時代,月球背面壹直是壹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壹大特點是幾乎沒有月海之類的暗月面特征。當探測器運行到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信。

正面(地球上可見)和背面(地球上不可見)

鐵路

月球大約壹個太陰月繞地球壹周,每小時相對於背景星空移動半度,與月球視直徑差不多。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更接近黃道平面,而不是地球的赤道平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繞地球壹周(公轉)所需的時間稱為恒星月;新月和下壹個新月之間的時間(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的時間)稱為新月。王朔月亮比恒星月亮長的原因是,地球在月球上運行期間,它自己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前進了壹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其公轉周期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總是以同壹張臉對著地球。從月球形成的早期開始,月球就受到某個時刻的影響,導致自轉速度變慢。這個過程被稱為潮汐鎖定。因此,地球自轉的部分角動量轉化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角動量。於是,月球以每年38毫米左右的速度遠離地球。與此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壹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施加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原因之壹。

公轉軌道

月球和地球是壹對搭檔,組成地月系統,地月系統圍繞共同的質心旋轉,距地心約4671公裏。所以繞質心的橢圓軌道和繞地心的橢圓軌道差別不大。月球繞地球做橢圓運動,同時也伴隨著地球每年繞太陽公轉壹周。月球不僅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還受到來自太陽的引力的影響,所以它有非常復雜的軌道運動。其中,主要的軌跡變化有:偏心變化、軌跡傾角變化、拱線移動、交點西退和中心差。

偏心率變化

月球軌道的偏心率從1/15到1/23不等,平均偏心率為0.0549,接近1/18。

嚴格來說,地球和月球都是圍繞* * *同心中心旋轉的,離地球中心4' 671km(地球半徑的2/3)。因為同質中心在地表以下,所以地球圍繞同質中心的運動看起來是“晃動”的。從地球北極上方看,地球和月球都逆時針旋轉。而且,月球也逆時針繞地球運行;甚至地球也是逆時針繞著太陽轉。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麽月球軌道的傾角和月球從軸傾角的值變化這麽大。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的,而軸傾角是相對於衛星(即月球)本身的軌道平面的。這種定義習慣非常適合壹般情況(比如衛星的軌道)並且數值相當固定,但月球不是。

拱線運動

月球繞地球運行的橢圓軌道並不固定在自己的平面上,橢圓的拱線(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連線)沿月球公轉方向前移,每8.85年移動壹次。中國早在漢代,賈逵就提出月亮視運動的最臨界點應該是每九年移動壹次,這實際上是拱線運動的結果。

軌道傾斜度變化

月球軌道(黃道)的傾角從4° 57到5° 19不等,平均為5° 09。

月球的軌道平面(黃道平面)與黃道平面(地球的軌道平面)保持5.145396的夾角,而月球的旋轉軸與黃道平面的法線形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在赤道處凸起,所以白色的路面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順時針旋轉),每6793.5天(18.5966)完成壹周。在此期間,白面與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在23.45°處向黃道面傾斜)的夾角將從28.60°(即23.45+5.15)變為18.30°(即23.45-5.15)。同樣,月亮的自轉軸與白平面的夾角也會在6.69(即5.15+1.54)到3.60(即5.15-1.54)之間。月球軌道的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其擺動0.002° 56°,這就是所謂的章動。

十字路口向西退去。

白道與黃道的交點在空間上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向西移動,每18.6年運行壹次。這壹現象早在東漢末年就被劉虹發現,並用於日食預報的計算中。

黃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升交點(北角)是指月亮通過這個點到黃道面的北面;降交點(南點)是指月亮經過黃道以南的點。當新月剛好在月亮交點附近時,就會發生日食;當滿月剛好在月亮的交點附近時,月食就會發生。

中心方程

因為月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而不是圓形的,所以月球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與勻速圓周運動相比,月球運動時前時後,半振幅為6.29,周期為27.55455天。

幾何天平動

因為月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當月球處於近日點時,它的自轉速度趕不上公轉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東部達到東經98度。相反,月球在遠日點時,其自轉速度快於公轉速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西部經過98度達西。這種現象被稱為子午線天平動。由於月球的自轉軸向軌道平面(黃道平面)傾斜,黃道與黃道的交角約為5度,月球繞地球公轉時極區會抖動約7度,稱為緯向天平動。再者,由於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地球半徑的60倍,如果觀測者從日出到日落觀測月球,觀測點會有地球直徑的位移,在經度為1度的區域可以看到。這種現象被稱為周日天秤座運動。

月亮的起源

月球旅行:月球的起源,據說是外星人的基地,這是非常古老的,也是科學界有爭議的話題。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說“月亮大到足以引起日食,卻小到讓人看到日冕”,這真的太巧合了。地球直徑12756公裏,月球直徑3467公裏,月球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7%。在整個太陽系中,從來沒有過面積比這麽大的衛星。與行星本身相比,木星和土星的直徑通常很小。火星上有兩顆衛星,較大的直徑為23公裏,是火星的0.34%。土星有60顆衛星,最大的壹顆直徑為5150km,是土星的4.27%。沒有壹顆比母星直徑大5%以上,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羅賓·布雷特博士說:“解釋月亮的不存在比解釋它的存在更容易。”月球的形成有以下觀點:

共振假說

這是解釋月球起源的最早假說。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潮汐與太陽系中的類似效應》壹文中指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壹部分,但後來由於地球的快速自轉,把地球上的壹些物質甩了出去,形成了離開地球後的月球,地球上留下的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種觀點很快遭到壹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自轉的速度,不可能拋出這麽大的東西。況且,如果月球是地球甩出來的,那麽兩者的物質成分應該是壹樣的。但通過對阿波羅12飛船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樣本分析,發現兩者相差甚遠。

俘獲理論

這個假說認為,月球最初只是太陽系中的壹顆小行星。有壹次,它因為跑到地球附近,被地球引力捕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壹種觀點接近俘獲理論,即地球不斷積累進入其軌道的物質,久而久之,積累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是,也有人指出,像月球這麽大的行星,地球可能沒有那麽大的力量去捕捉它。

同源理論

這種假說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的漂浮星雲,它們同時旋轉和吸積形成恒星。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快壹點,成為“兄弟”。這個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分析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樣本,人們發現月球比地球要古老得多。有些人認為月球應該至少有70億歲了。

大碰撞理論

主要項目:大碰撞理論

動畫顯示,忒伊亞在地球的L5點形成,然後擺動到碰撞軌道。動畫以壹年為壹步,使地球位置不變。視角是從南極。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起源的新假說。1986年3月20日,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舉行的月球和行星研討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茨和斯萊特裏以及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提出了大碰撞假說。這種假說認為,在太陽系演化的早期,星際空間中形成了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碰撞和吸積長大。星子合並形成原始地球,同時形成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的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矽酸鹽組成的帷幕殼。由於兩個天體相距不遠,相遇的幾率很大。偶然的機會,小天體以每秒5公裏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還導致小天體被撞擊破碎,矽酸鹽外殼和地幔被加熱蒸發,膨脹的氣體帶著大量粉碎的塵埃高速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由碰撞體的地幔組成,地球上也有少量物質,比例約為17:3。當撞擊器破裂時,從幕布中分離出來的金屬核因為膨脹和飛行的氣體而減速,大約4小時後被吸收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引力的控制。它們通過相互吸積結合形成壹個完全熔融的衛星,或者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衛星,再逐漸吸積形成壹個部分熔融的大衛星。

人類創造理論

近年來,有人提出月亮是史前人類制造的,可能起源於亞特蘭提斯島或瑪雅人,但至今未得到驗證。1954年,《紐約先驅報》科學部編輯論壇報宣布,在月球的危險海域發現了壹座全長12英裏的橋形建築。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柴巴科夫(Alexander Chaibakov)和米凱·瓦辛(Mikai Vassin)在《* * *青年真理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月球是“空心的”,他們認為月球是由某種智慧生物改造而成的恒星。月亮空心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阿波羅12在1969年登月時,72公裏外設置的地震儀測得月球發出的地震持續了15分鐘。很像空心球體的振動。英國人威爾金斯在《我們的月亮》壹書中估計,月球上有壹個體積約為1400萬立方英裏的空洞。1970年,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和米赫凱·瓦辛提出了“宇宙飛船月球”理論。

2007年,曾參與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實驗室數據和照片存儲部前主任約翰斯頓召開新聞發布會稱,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發現了“古代建築遺跡”,這是壹個保守了40年的秘密,有照片證明美國航天器“月球軌道器2號”在靜海拍攝了月球上的塔[2]。

失控的核反應理論

特性

原料

45億年前,月球表面還是液態巖漿的海洋。科學家認為,構成月球的礦物KREEP顯示了巖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壹種被科學家稱為“不相容元素”的成分——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來,漂浮到巖漿表面。對於研究人員來說,KREEP是了解月球外殼火山運動歷史以及推斷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頻率和時間的便捷線索。

月球外殼由許多主要元素組成,包括鈾、釷、鉀、氧、矽、鎂、鐵、鈦、鈣、鋁和氫。當受到宇宙射線的轟擊時,每種元素都會發出特定的伽馬輻射。有些元素,如鈾、釷和鉀,已經具有放射性,所以它們可以自己發出伽馬射線。但不管是什麽原因,每個元素發出的伽馬射線都不壹樣,每個元素都有獨特的譜線特征,可以用光譜儀測量。

直到現在,人類還沒有對月球元素的豐度進行全面的測量。目前,航天器的測量僅限於月球的壹部分。比如1992年,伽利略曾經在飛越月球時測量過元素豐度。[3]

地表地理學

月亮的形狀是壹個扁球,南北極略扁,赤道略高。它的平均極地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極地也是不對稱的,北極地區隆起,南極地區下沈約400米。但在壹般計算中,月球仍可視為三軸橢球體。物理天平動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月球形狀問題。天平動的研究也表明,月球的重心與幾何中心不重合,重心距離地球2公裏。這個結論已經被阿波羅登月獲得的數據所證實。

月球表面有上萬個直徑超過1 km的隕石坑。大多數月球環形山都有上億年的歷史。缺乏大氣和氣象活動以及近期的地質活動確保了它們中的大部分永久保持完好。

南極-艾托肯盆地是月球和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隕石坑。這個隕石坑位於月球背面,靠近南極,直徑約2240公裏,深度13公裏。

那些黑暗且不太有特色的月球平原被稱為“月海”,因為古代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壹片海洋。事實上,月海是由壹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後流出月球地幔並覆蓋表面的玄武巖巖漿形成的。較輕的高地叫“月地”。幾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球才有月海,月球背面很少。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月球的質心比質心更靠近地球。

月球外殼上是壹層布滿灰塵的巖石層,叫做月壤,不是土壤。月球表面的月殼和月壤分布不均勻。月殼厚度從60km(月球正面)到100km(月球背面)不等,而月壤厚度從5m左右(月海)到10m以上(月球陸地)不等。

2004年,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本·布西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月球北極沿皮裏隕石坑的四個區域經常暴露在陽光下(但在南極沒有發現類似的區域)。這些常年日照區的產生是因為月球的軸傾角很小。同樣,兩極也有很多環形山,經常沒有光線。

水的存在

自古以來,彗星和隕石壹直在撞擊月球。這些物體大多含有水。來自陽光的能量將大部分水分解成其組成元素,氫和氧。兩者通常都會立即飛離月球。但是,也有科學家提出了月球上仍然存在相當數量的水的假設,比如在月球表面或者月球外殼深處。美國的克萊曼婷任務表明,壹些微小的水冰塊(含水彗星撞擊後的碎片)可能隱藏在月球外殼中壹個永久沒有陽光的區域,沒有融化。這些冰塊雖然很小,但水的總量可能很可觀(約1立方千米)。

而壹些水分子也可能在月球彈跳的時候掉進隕石坑,藏在裏面。由於月球的自轉軸相對於黃道面法線略傾斜65438±0.5度,壹些極地的隕石坑底部從未受到陽光照射,處於永久陰影中。克萊曼婷任務曾經測量了月球南極的這些隕石坑[1]並繪制了地圖[2]。科學家們希望在這樣的隕石坑中可以找到水冰,太陽能、電力或核能可以被開采並用於電解成氫氣和氧氣。月球上可獲得的水量極大地影響了在月球上生活的成本,因為從地球上運輸水(或氫和氧)是不切實際的。

阿波羅宇航員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巖石不含水。月球探測器和其他最近的研究(如史密森學會)都沒有找到液態水、冰或水蒸氣的直接證據。然而,月球探測器的結果表明,在永久無陽光的區域存在氫,它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磁場

與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場很弱。人們認為某些區域的磁場來自月球本身(例如Sirsalis月溪上的月殼),但與其他天體的碰撞也可能改變其磁場。沒有大氣層的天體能否通過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獲得磁場,這是行星科學中壹個由來已久且常新的問題。測量月球磁場可以提供月核的大小、電導率等數據,對科學家了解月球的起源很有幫助。如果月球內核比地球含有更多的磁性物質(如鐵),那麽月球撞擊的起源理論就不那麽可信了(盡管科學家從其他角度解釋了月球內核含鐵較少的原因)

大氣

月球有極其稀薄的大氣層。這些大氣的來源之壹是脫氣——氣體的釋放,如月球表面的氡,它原本隱藏在月球深處。有時候,太陽風會被月球引力俘獲,成為另壹個重要的氣體來源。

月蝕

見:月食。

月全食是壹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是指當月球移動到地球的陰影部分時,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區域會因為太陽光而被地球遮擋,現在我們看到月球少了壹塊。

也就是說,此時太陽、地球和月球正好(或幾乎)在同壹條直線上,所以太陽射向月球的光會被地球遮住。

月食和日食

參見:日食和月食。

1999日全食與日冕重合。目前,從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陽的平均視直徑幾乎相同。當兩者在視覺上重疊時,有時會出現日全食,有時會出現日環食。日全食時,月亮完全遮住了太陽表面,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肉眼看到日冕了。

因為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在逐漸增大,所以月球的表觀直徑在減小。幾百萬年前,月亮總能完全遮住太陽,所以那時候不會出現日環食。同樣,幾百萬年後,月球也不足以覆蓋整個太陽表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太陽、地球、月亮連成壹條直線,才會有“月食”。日食只會發生在“新月”(新月);月蝕只會發生在“滿月”(希望)。

對月球的觀察

從比利時哈莫伊斯拍攝的滿月場景的主要項目:月相。

月亮(和太陽)在接近地平線時看起來更大。這純粹是心理作用。事實上,大氣折射會使地平線附近的月球圖像變平,但會略微縮小觀看區域。有人認為人類的視覺進化了,沒有專註於測量頭頂的物體,導致了這種錯覺。[3]從地球上看,月球的視直徑約為半度。

每個民族對月球的不同區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象。比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環形山和山脈也是月球上的明顯地貌。

滿月時,月亮的視亮度約為-12.6(作為參考,太陽的視亮度為-26.8等。)

月亮在晚上最明顯,但有時在白天也能看到。比如下弦月可以在下午看到,下弦月可以在早上看到。)

月亮每天大約晚50分鐘從東方升起。

對月球的探索

美國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上,照片由尼爾·阿姆斯特朗拍攝。第壹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著陸器Luna-2,它於1959+04年9月墜入月球。月球3號於同年6月7日10拍攝了月球背面。月球9號是第壹個在月球上軟著陸的著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發回了在月球表面拍攝的照片。此外,Lunar 10於3月31,1966日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成為月球上第壹顆人造衛星。

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壹直希望在太空科技方面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20日第壹個人登上月球時達到了高潮。美國阿波羅11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是第壹個踏上月球的人,尤金·塞爾南是最後壹個站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2月阿波羅17的成員。見:阿波羅宇航員名單

阿波羅11的宇航員在月球表面留下了壹個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以紀念這次著陸,並為其他可能發現它的生物提供壹些信息。牌匾上的字是:

公元1969年7月,來自地球的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

翻譯:

1969年7月,來自地球的人類在這裏第壹次踏上月球。

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

牌匾上畫著地球的兩面,並有三名宇航員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簽名。

經常有人聲稱美國的登月計劃根本就是虛構的,所謂的登月照片都是在好萊塢影城拍攝的,並指出照片中的許多“瑕疵”[4]。但是沒有壹個研究過月球樣本的科學家曾經懷疑過這些樣本的真實性。

六次阿波羅任務和三次無人探月任務(Lunar 16、20和24)從月球帶回了巖石和土壤樣本。

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提議在2020年前將人類送上月球。

歐洲航天局的智能探測器1於2003年9月27日發射,2004年6月27日+6月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調查月球環境並制作月球表面的X射線地圖。[5][6]2006年9月3日格林尼治時間5點42分22秒,智能1如期撞擊月球表面。[7]

中國還積極開展探月計劃嫦娥工程,尋求開發月球資源的可行性,特別是氦同位素氦-3,有望成為未來地球的能源。[8]2007年10月24日,10,中國第壹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壹號發射。

日本已經初步確定了未來探索月球的任務。參見穆恩-阿[4]和塞勒涅[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經開始規劃載人月球基地。65438+2007年10月30日,日本宇宙開發委員會批準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暫停lunar -A探月計劃但繼續開發穿透式著陸器的決定。[9]2007年9月13日,日本月球衛星女神發射。

印度將首先發射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初航1號。2006年5月9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簽署了壹份合作探索月球的諒解備忘錄。印度的無人月球探測器“月川1”將搭載兩臺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儀器設備,其中1是小型合成孔徑雷達,用於探測月球兩極地區是否有水,另壹臺1是月球礦物繪圖儀,用於了解月球表面的礦物分布。[10]

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神話和民間傳說

主物品:露娜

在中國,有嫦娥奔月的神話。

自古以來,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中國對月亮有許多不同的昵稱:

與滿月的形狀有關:白玉盤、半輪、寶鏡、冰鏡、冰輪、冰盤、蟾盤、飛鏡、飛輪、掛鏡、金鏡、金盆、鏡、瑤臺鏡、銀盤、玉鏡、玉輪、玉盤、玉盆、圓影、月輪。

與月牙的形狀有關:掛鉤、玉弓、玉鉤。

與月亮的光有關:蟾光、方輝、金波、清光、夜光、靜日。

它與神話有關:白兔,蟾蜍,月亮,嫦娥,顧兔,廣漢,貴公,鬼婆,嫦娥,瓊雀,素娥,兔影,銀雀珍珠宮,玉蟾,玉井,玉蘭,玉兔,圓蟾蜍,月桂,清虛,望舒。

其他:冰壺、冰導、冰靈、單鵑、秋影、太陰。

在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叫做忒彌斯。月亮的天文符號像壹彎新月,也象征著阿爾忒彌斯之弓。

在北歐神話中,瑪尼是駕駛月球車的神。

神秘主義賦予的意義

相對於太陽的光和熱的正特性,月亮的冷與柔的負特性,每月的固定盈虧類似於女性的月經周期,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女性的象征或母親的形象。

星座中的月亮代表心理層面的想法和反應,與家庭有關。

塔羅牌認為月亮引起的潮汐和盈虧變化影響著生物的心理和生理,引申的含義是懷疑、焦慮、內心強大、夢境和曖昧。

作品

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繞月》用炮火把人射向月球。

參考

鄭(2006年3月26日5438+0)。問月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乍得霍格蘭德和邁克巴拉:黑暗使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秘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月亮假彩色馬賽克..

陳(2001六月11)。問月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喬納森·阿莫斯。歐洲瞄準月球,英國廣播公司,2003年3月4日。

Smart-1進入月球軌道,2004年6月165438+10月65438+6月。

新華網。智能1探測器撞擊月球,2006年9月3日。

2003年3月4日,space.com,中國概述其登月計劃。

據新華網報道,日本政府審議機構鄭虔同意暫停“月球-A”計劃

傅雙啟。印度和美國將在月球探測項目上合作,新華網,2006年5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