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第壹個月的前半個月被稱為元宵節,也稱為元宵節和上元節。
早餐,家庭吃更多的米粉和餃子。無餡的小粒稱為“糖球”,有百果、棗泥、油水等餡的大粒稱為“元宵”。
晚上吃完飯,出去看月亮和燈。
夜晚,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燈火輝煌。處處鑼鼓喧天,鈸鈸奏響元宵。女士們組團出行“掛街”,正是“邀月客邀月客,看燈人看燈人”,熱鬧非凡。
當時有壹首兒歌描述常州燈會的盛況:“甘棠橋,對面鼓橋,鼓樓對著廟門,無聊無聊!燈來了!燈來了!格柵燈?壹組和諧燈,二龍戲珠,三元和諧燈,四面如意燈,五子狀元燈,六角風鈴燈,七子八夫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悶悶悶,燈來!”後面有個老龍燈,二十四只小猞猁跳出來,嚇著小姐了。
太平軍攻克常州後,元宵節時,“聖兵”打“太平軍鑼鼓”慶祝春節。青雲廣場兩側的劇場上,太平軍男女“聖戰士”盛裝唱灘泉,軍民同樂,常常通宵達旦。這壹天,大街小巷經常會有五七個人壹起,提著鑼鼓,邊走邊敲,俗稱“郎街元宵”。晚上女人壹起到郊外或村外走三橋,往返路線不能重復,稱為“走三橋”;有的人在路上摘壹把葉菜,擦擦衣領,稱之為“解悶”;鄉下姑娘還綁了禿掃帚、竹枝等。用麻桿紮成十尺高的蘆葦火把,在田裏焚燒,稱之為“據田財”來預測旱澇。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俗稱“慶八月半”。在節日的前幾天,人們經常給親戚朋友送月餅、火腿、菱角、蓮藕等作為“送別禮物”。早上吃“糖芋頭”,晚上家人團聚,喝酒賞月。婦女們經常在天井裏設置香案,供藕和熏香,以慶祝齋月宮。文人墨客相約在船亭賞月賦詩。